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轮回选择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轮回选择的建立、轮回选择改良群体的理论基础,轮回选择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及轮回选择创新种质,重点介绍了我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提出了进一步开展轮回选择改良作物群体的必要性,并展望了轮回选择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曹景林 《湖北农业科学》2011,(21):4321-4325,4349
提出了在烟草育种中应用轮回选择方法的必要性,综述了轮回选择改良群体的理论与方法和轮回选择在烟草育种中的应用效果,同时探讨了轮回选择在烟草群体改良中的应用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1919年Hayes提出了在玉米育种中使用轮回选择的问题,1940年Jenkins再次提出此问题。轮回选择主要用于玉米的群体改良,或用于选育自交系。 美国在玉米育种中采用轮回选择法,改良了一批玉米群体,选育了不少自交系,已引起世界各国重视。目前,除玉米外,小麦、大麦、燕麦、水稻、高粱、大豆、烟草、甜菜、甘蔗、甘薯、苜蓿、三叶草等作物的育种也开始应用轮回选择法。这种方法所以受到重视,是有其原因的。首先,从轮回选择方法讲,虽然种类较多,但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从原始轮C_0中分离出后代,经过试验、选择、鉴定出优良系;优良系重组(一般采用杂交、自由授粉)产生C_1轮,同样经过试验、选择、鉴定出优良系,再经过重组产  相似文献   

4.
在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中,选择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该文系统地介绍了植物育种选择技术的多种方法的发展和原理,包括基本的单株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及其各种衍生的选择方法:单籽传法、衍生系统、改良系谱-混合法(MODPED)和混合选择法(SEL-BLK)轮回选择等。结合现代分子辅助育种和计算机模拟育种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讨论了今后植物育种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太谷核不育小麦异交结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轮回选择在作物育种上是创造改良群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提高群体中具有优良基因型植株的频率,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一批极好的基础材料.目前,在玉米等异花授粉作物中,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长期以来一直是沿用自花授粉作物传统的育种方法来进行新品种选育的,自从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被发现和鉴定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麦的传粉方式,这就为在小麦育种上开展轮回选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应用轮回群体选择原理,经过16年4个阶段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群体轮回选择与群体育种相结合新方法,成功培育出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冀豆21。2010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突出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高产稳产、抗病、早熟,适应性好。其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一是掌握适宜密度,二是开花期追施适量氮肥。  相似文献   

7.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冀豆20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应用轮回群体选择原理,经过14年四个阶段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群体轮回选择与群体育种相结合新方法,成功培育出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冀豆20,2008年通过河北省审定。该品种突出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高产稳产、抗病、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好。其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一是掌握适宜密度,二是掌握生长前期注意蹲苗防倒,三是掌握关键期肥水调控。  相似文献   

8.
利用隐性核不育性进行水稻轮回育种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1919年Hayes和Garber,1920年East 和Jones就分别提出了轮回选择的设想,并在异花授粉作物尤其是玉米的群体改良上获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综述了太谷核不育小麦的鉴定及基因定位、形态解剖、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从而肯定了作物核不育的存在。利用这个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使在自花授粉作物中进行大规模的轮回选择育种成为可能,同时提出了这是开拓微效基因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轮回选择、远缘杂交诸途径,已培育出高产、抗病、早熟、优质等品种(系),还有耐赤霉病、耐干旱、耐盐碱、抗虫等抗逆性强的优异品种(系)及许多抗源材料,展示出利用这个新材料于育种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 利用轮回选择改进品质,国外在玉米、大豆、小麦等许多作物上都已有报道,虽然进展比较慢,但效果确实。据多数文献报道,小麦许多品质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故采用轮回选择是一种有效方法。携带显性核不育基因的太谷核不育材料,不育株开放受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