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嵌入性制度视角,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然而,身份困境却成为了制约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引导,科学把握大学生村官身份预期;搭建平台,提前实现大学生村官身份进入;准确定位,事先规避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科学管理,规范完善大学生村官身份考核;落实政策,健全退出大学生村官身份机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大学生村官自身以及政策执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政策实施和原定的政策目标存在一定偏差,影响和动摇了部分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决心,影响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严肃性。因此,需要及时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规范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主体的管理,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优化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环境,从而确保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赵永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81-10083
在阐述政府和学者对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剖析了大学生村官职业角色失调引发的问题,指出由于大学生村官职业角色的模糊,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农村工作时存在职业角色障碍,使大学生村官很难适应所从事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岗位。为此,提出应着眼于基层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职业定位研究,赋予大学生村官职业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党和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担任村官,支援国家"三农"建设。由于目前的村官培养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上出现了培训、任职和出路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预期的目标。对大学生村官实行"三度螺旋"培养模式,是促进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的必然选择;建立大学生村官"三度螺旋"培养体系也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党和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担任村官,支援国家"三农"建设。由于目前的村官培养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上出现了培训、任职和出路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预期的目标。对大学生村官实行"三度螺旋"培养模式,是促进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的必然选择;建立大学生村官"三度螺旋"培养体系也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6.
立足异质资源联合与联盟管理能力协调机制的视角,个案实证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创业需要借助大学生村官联合组织的联盟管理能力优势,发挥大学生村官创业者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所在地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大学生村官所在地的异质资源联合,加上大学生村官所在地的大学生村官群体上级管理组织和大学生村官群体的行业协会组织形成的联盟管理能力协调机制,可以助推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从而形成以大学生村官创业为典范、当地村民为创业主体的创业集群效应,真正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7.
培养德才兼备的准大学生村官,以及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素质是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和建设新农村的两个联系紧密的关键环节。通过总结当前大学生村官素质和工作状况,深入探讨发挥高校和组织部门的各种优势,分析共建大学生村官基地的可行性,最终得出高校与组织部门共建大学生村官基地的条件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央立足长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工作正显现出积极效应。但由于大学生村官角色身份的特殊性,并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强烈的角色偏差和角色冲突,以至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期发展。以能本理论为视角,结合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政策目标,在对大学生村官角色进入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并就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角色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截至2012年9月,我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达21.2万人。据《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到2015年,我国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我国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60万人,进而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随着我国大学生村官数量的不断增多,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成为横亘在大学生村官面前的"三座大山"。大学生村官本土化由此进入了人们视野,从大学生村官融入当地着手,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由探索大学生村官本土化的培养使用机制逐步构建大学生村官驻村任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山东平邑县迎来了400名大学生村官,两年过去了,有的村官进入了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的村官读研或另行择业,但是还有一批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坚守农村。这不,3名普通的大学生女村官通过发挥自己的特长,脚踏实地干实事,成为当地群众的贴心人、响当当的好"村官"。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学生村官政策”、“报考大学生村官意愿”及“大学生村官作用”三个层面对某农业高校女大学生的认知现状调查显示,只有极少数女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真正了解,虽然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发展作用很大,但因农村条件差、对公职不感兴趣或对农村不了解等原因而不愿报考村官一职。改变女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认知现状,即在校园内强化村官政策的宣传与实施、深入开展“三农”主题教育及性别平等价值观的培育,才能使更多的女大学生愿意报考大学生村官,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  相似文献   

12.
宋远军  刘文慧  颜勇  欧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85-17288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解决现行中国城乡发展困难的有益政策,但是大学生村官合法地位的缺失使得这项制度的推行遭遇根本性困难。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可给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即通过职业化的途径将大学生村官定位成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内部的专门管理者——职业村官。在这种思路指导下,介绍了公务法人制度在破解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困境的作用,并提出了破解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困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村委主任》杂志不仅关注农村两委干部,也十分关注大学生村官。这几年,除了及时传达中央出台的有关大学生村官政策,及时报道大学生村官的典型和各地的工作经验,还举办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协办全国大学生村官年会。各地的典型事迹感人,经验精彩纷呈。但更令我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的是山西省屯留县的大学生村官工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学生村官政策"、"报考大学生村官意愿"及"大学生村官作用"三个层面对某农业高校女大学生的认知现状调查显示,只有极少数女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真正了解,虽然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发展作用很大,但因农村条件差、对公职不感兴趣或对农村不了解等原因而不愿报考村官一职。改变女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认知现状,即在校园内强化村官政策的宣传与实施、深入开展"三农"主题教育及性别平等价值观的培育,才能使更多的女大学生愿意报考大学生村官,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浙江省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机制,改革选拔制度,完善保障措施和鼓励政策等,以期通过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健康有序开展,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村官的有序流动是村官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大学生村官流动问题关系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进展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是政府、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从大学生村官聘期内流失与期满流动两个方面,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大学生村官流动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综述,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大学生村官流动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魏巍 《农家顾问》2014,(10):21-22
<正>纠正"跳板"心态,重在拴心留人。密切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与生活,建立联、传、帮、带四级帮扶机制,助力大学生村官迅速成长。一是班子成员"联"。一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一名大学生村官,重点加强大学生村官思想教育,帮助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困难,坚定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信心。二是致富能人"传"。  相似文献   

18.
正大学生村官工作经过近几年来的集成式发展,逐渐步入了新陈代谢、良性循环的工作常态,在现有整体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引导质量高低、效果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对大学生村官培养与留住的双重功效。以宿迁大学生村官工作为例,就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主动接受并担负起新生代村官的职责,作以下一些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各地传真     
北京为卸任大学生村官拟定新出路最近,北京市政府为首批即将卸任的大学生村官拟定了7条新出路:每个乡镇增加专项事业编制,继续选拔优秀村官到行政村工作;从合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优秀村官续聘;在鼓励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大学生村官队伍更健康的发展,对10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任职村的重视程度、培训次数、政策的落实程度等因素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基于此结果提出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机制、评价机制、退出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