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在农田土壤中的影响,本文综述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农田径流的影响,讨论了秸秆还田后农田径流养分流失情况和农作物产量情况。结果表明,腐解后的秸秆有利于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水分状况,增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农田径流氮磷养分流失;适宜的秸秆还田量配施化肥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不同的秸秆还田量、不同的耕作方式和施肥量影响不一。因此,要依据农田土壤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还田方式;加强秸秆还田对农田径流化学需氧量影响的研究;研究轮作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真正普遍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秸秆还田在玉米种植区大面积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改善耕作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防止因燃烧秸秆产生的空气污染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玉米秸秆还田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粉碎不细、腐烂不快、病虫较多等"副作用",增加了秸秆还田的难度和农民的耕种成本。鉴于此,文章认为下一步秸秆还田工作需从选择合适的还田量和耕作方式、设立专项秸秆还田补贴和提倡秸秆综合利用等措施入手,保障农民权益、促进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3.
借助2001年在陇中黄土高原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研究5种保护性耕作[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免耕+地膜覆盖(NTP)]和传统耕作(T)对黄绵土体积质量、水分含量、作物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均可降低0~3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提升土壤孔隙度;其中NTS显著降低0~1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并显著提升该土层土壤孔隙度,且随着应用年限的延长,效果更为突出。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播种期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NTS和NTP效果最佳。与传统耕作相比,NTS和NTP在增加作物耗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NTP不利于土壤结构的持续改善。因此,长期施用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开展定位试验,设置旋耕秸秆不还田、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3种方式,测定玉米生育期内,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苗期至吐丝期,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迅速增加,吐丝期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和旋耕秸秆不还田相比,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可提高玉米生育中后期菌群数量及酶活性,且深翻秸秆还田作用效果更为显著,说明深翻秸秆还田对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作为重要有机物料的玉米秸秆还田存在困难,为了探索适合黑土最佳还田方式以及还田量,开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及肥力影响的研究,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和田间持水量明显,较对照差异显著;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添加腐解剂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1/2还田和1/3还田较对照增加2.000mm土壤粒级团聚体,说明有机物料最佳还田方式有助于土壤大团聚体(0.250mm)的形成,形成良好土壤结构。秸秆还田各处理均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对土壤pH进行调节,并且秸秆还田后大量有机碳源的投入给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碳和能源,秸秆还田不同处理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都相应增加。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玉米的生育指标和产量好于其它处理,表明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方式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土壤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方面表现出优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秸秆大面积焚烧现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连续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连续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变化也有影响;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以及0~7 cm土层速效磷含量,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显著,但是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农田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主要降低了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总农田耗水量,提高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同时降低了休闲期无效农田耗水量。此外,深耕和深松还降低了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但深耕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深松则相反。秸秆还田也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冬小麦农田耗水量,降低夏玉米和休闲期农田耗水量,增加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降低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0.7%和9.8%,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8%和6.3%。秸秆还田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了6.3%和7.6%。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的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深耕+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周年农田耗水量分别提高3.3%和2.4%,冬小麦-夏玉米的农田耗水量分别提高了4.2%和3.3%,休闲期的农田耗水量分别降低了7.0%和9.9%,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8.0%和19.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5.9%和15.1%。【结论】在几种耕作模式中,深耕+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的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且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深耕或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深松或深耕是黄淮海地区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地耕作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现代耕作农艺方法的主要优势,指出了耕作工艺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今后土地耕作的关键对策与发展趋势。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田耕作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春茬小麦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及夏茬玉米秸秆还田旋耕相配套的秸秆还田技术,为土地保墒、减少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土地耕层过浅、秸秆量过多,造成了农作物病虫害加剧等现象,新型机械化耕作工艺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及秸秆禁烧令的出台,作物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作物秸秆还田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年平均增加0.07%),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蓄水保墒能力等多项有利作用,利于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可亩增产9.6kg以上。保护性耕作具有节约生产成本,每亩节省农机作业费50元以上,达到节支增效的作用。保护性耕作还具有节约水资源、保持水土、节约能源、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间接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水稻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情况,增加作物产量,解决秸秆焚烧难题,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水稻秸秆还田方式、技术要点及还田后配套栽培技术,概述了秸秆还田量以及秸秆还田与化肥减施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农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耕作技术模式进行试验发现:在砂姜黑土区实施机械深耕和秸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保墒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砂姜黑土区应采用犁铧式深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耕作深度以20~25 cm为宜;同时,落实好秸秆粉碎(3~6 cm)、适量还田(250~300 kg/亩)、补施尿素(10 kg/亩)、补充水分(含水量20%以上)等配套措施,确保秸秆还田质量。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水温效应、养分特征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秸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升有机碳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秸秆覆盖还田更能改善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还田后土壤温度受季节变化和地域特点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规律,而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总体来说,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的含量;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长春地区从2007年开始研究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从近十年的推广实践来看,最难解决的是玉米秸秆覆盖量对播种、出苗的影响问题,这里既有播种机的问题也有农艺问题。该文探讨了玉米秸秆覆盖量对播种及出苗效果的影响,介绍了秸秆覆盖还田后腐烂情况,推荐了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作业方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于2010年对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下的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及作物产量进行了采样测定.试验共设6个处理(T:传统耕作;NT:免耕无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TP:传统耕作+地膜覆盖;NTP:免耕地膜覆盖),采用春小麦和豌豆双序列轮作.结果表明:在0~50cm土层中,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都可以提高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在双序列0~50cm土壤中,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达388.2mg/kg,传统耕作措施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351.68mg/kg.地膜覆盖处理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与免耕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相比含量较低;在0~50cm土层中,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覆膜处理和秸秆覆盖均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免耕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是农作物秸秆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秸秆覆盖后,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重新组合,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之一。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得出了不同稻草覆盖量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秸秆覆盖和免耕对玉米生长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免耕)、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0、半量、全量)覆盖对玉米产量、土壤养分、水分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措施的土壤环境及产量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低温冷凉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2014年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阳曲县河村,设置4种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研究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的土壤水、肥、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秋深耕+秸秆还田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明显提高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3年平均分别提高1.1和1.3℃。覆膜处理3年平均较不覆膜处理增加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1.7和1.2℃;2)秋深耕+秸秆还田苗期0~10 cm土壤含水量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平均增加1.9个百分点。3)玉米苗期秋深耕+秸秆还田0~12.5 cm土壤紧实度平均为春旋耕+无秸秆还田的3.0倍,从15.0 cm开始2个处理土壤紧实度基本一致。4)连续3年耕作覆盖处理后,秋深耕+秸秆还田土壤肥力明显得到改善,其中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磷和全钾都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加,增幅分别为5.8%、6.4%和6.1%,覆膜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覆膜,增幅为8.6%。5)秋深耕+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产作用,4年平均增加经济产量12.2%,4年覆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经济产量平均增加25.3%。所有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产量最高。6)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5.4%;而不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12.0%。因此,目前适宜该区域的蓄水保墒、增温稳温、培肥地力和高产高效的土壤耕作覆盖措施为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  相似文献   

18.
水稻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情况,增加作物产量,还能解决秸秆焚烧难题,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量以及秸秆还田与化肥减施等对作物的产量影响进行了概述,为农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种植的水稻会产生大量的秸秆, 秸秆处理不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亦急需解决。作为农作物副产品,水稻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及有机质等营养元素。合理的利用水稻秸秆,不仅能够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改善土壤质量,降低化肥的使用,还能解决禁止秸秆焚烧问题,避免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因此水稻秸秆的充分利用是解决当前问题最根本的途径[1-2]。本文主要对前人研究的水稻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还田方式、秸秆还田量以及配套的栽培措施等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以充分利用水稻秸秆资源。同时概述了秸秆还田替代化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促进水稻秸秆充分利用、化肥减施等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以冬季广泛种植的红菜薹为研究对象,在湘潭县杨嘉桥镇金福村开展了秸秆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红菜薹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基肥的空白对照相比,秸秆“野外露天式”堆沤还田、秸秆“池窖式”堆沤还田和秸秆粉碎直接覆盖还田3种技术模式均能有效改善土壤酸碱环境,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提升耕地肥力水平,促进红菜薹的生长,3种秸秆还田方式分别比对照显著增产7.48%、10.35%和6.19%。综合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方面分析,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结构并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秸秆“池窖式”堆沤还田处理效果最佳,优于秸秆“野外露天式”堆沤还田和秸秆粉碎直接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秸秆覆盖还田和免(少)耕的土地条件下,应用农机化技术和并通过农机作业实现有效播种,配合相关农艺措施,优化种植方式,是先进的现代种植耕作技术.本文结合辽宁玉米田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介绍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的均匀覆盖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