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95Zr在鲫鱼体内的分布及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鲫鱼对~(95)Zr的吸收和在其体内的分布动态以及95Zr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特性,并运用非线性拟合方法建立其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从水体中引入的95Zr由于沉降、土壤吸附、被鱼体摄入和金鱼藻的吸收、吸附作用使水体中的95Zr比活度呈快速下降,其消失动态符合二项指数衰减规律,Cw=43.36e-1.7439t 12.85e-0.1467t。(2)金鱼藻对95Zr有较强的吸收、吸附能力,其比活度变化动态(1~28d)符合单项指数衰减规律,Ch=166.69e-0.0361t,其浓集系数(CF值)随时间而增大,至试验结束时(28d)高达321.12。(3)鲫鱼从水体中摄入和吸收95Zr的主要器官是肠胃道(内脏),与水体直接接触而吸附、吸收的95Zr主要集中在鱼鳃和鱼鳍中,肉、骨和鱼卵中的比活度较低(略高于本底水平),表明通过肠胃道摄入和鳃、鳍等组织吸附、吸收的95Zr不易向肉、骨和鱼卵等内部组织输运,指数回归分析表明鲫鱼(全鱼)中95Zr的变化动态符合二项指数规律,C=12.12(e-0.2045t-e-1.4470t).  相似文献   

2.
在室外人工水生生态试验装置中,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4C标记的甲磺隆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内的蓄积过程。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不同组织器官对甲磺隆的蓄积量存在一定差异,虽然鱼体肌肉中的放射性比活度在各器官中最低,但肌肉对放射性标记物的蓄积量最高;甲磺隆在鱼体不同组织器官内的蓄积与排出达到动态平衡所需的时间不同,鱼内脏中达到平衡时所需时间最短,而鱼躯干部所需时间最长,鱼内脏对甲磺隆表现为清除排出,而鱼头部和躯干部对甲磺隆均表现为先吸收蓄积,然后再逐渐转化为清除排出。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港和舟山市六横岛海洋渔业养殖区典型养殖鱼体为研究对象,选取三种人工海洋网箱养殖鱼类(黑鲷、鲈鱼和红鮋),通过测定其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总汞和甲基汞的含量,探讨了不同形态汞在海洋养殖鱼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及富集特征。结果显示:象山港和六横岛渔业养殖区鱼体肌肉组织中总汞平均含量分别为106、43.4 ng·g~(-1),甲基汞含量分别为81.0、33.6 ng·g~(-1);鱼体不同器官组织的功能不同导致其对汞的富集程度也不同,各器官组织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分布规律基本表现为肌肉肝脏其他器官。肌肉组织中总汞和甲基汞在两地均表现为黑鲷显著高于鲈鱼和红鮋,主要是由于黑鲷以杂鱼为主要食物,而鲈鱼和红鮋以颗粒鱼粮为主要食物,杂鱼汞含量显著高于颗粒鱼粮;但是鱼鳃、鱼鳞等组织中的汞在不同鱼种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这些组织中的汞主要来源于水体。象山港和六横岛两地鱼体肌肉组织中甲基汞的生物富集系数高于总汞的生物富集系数,说明甲基汞更易在鱼体中富集。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分析白鲢鱼体中的挥发性成分.以鱼体风味成分中含量较多的物质(己醛、庚醛、苯甲醛、1-辛烯-3-醇、辛醛、壬醛、癸醛、2,4-庚二烯醛、2,4-癸二烯醛等)为参照对象,探讨和摸索了HS-SPME的最佳萃取条件:萃取头CAR/DVB/PDMS、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50 min、鱼肉和饱和食盐水的质量体积比为3∶7、解吸时间5min.利用优化的HS-SPME萃取条件下分别萃取了鱼鳃、鱼鳞、内脏和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然后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结果表明HS-SPME能有效地萃取白鲢鱼体中的挥发性成分,其中鱼鳃中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较多,共检测出63种,其次为内脏、鱼鳞和鱼肉,分别检测出48种、44种和42种,这些挥发性成分大多是一些饱和的羰基化合物和醇类物质.  相似文献   

5.
采用现场采集土样及室内处理和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典型湖南森林土壤对SO4^2-、NO3^-的吸附及解吸规律。结果表明,红壤和黄红壤都具有相当强的SO4^2-和NO3^-吸附能力,但其NO3^-;最大吸附量约为SO4^2-吸附量的39%一62%;表土SO4^2-解吸率远高于底土sOi一解吸率,且NOi解吸率明显低于SO4^2-解吸率;土壤SO4^2-和NO3^-的解吸率随着解吸液pH值的下降而下降;由于SO4^2-与NO3^-的竞争,共同吸附试验中土壤对SO4^2-或NO3^-的吸附量都小于单独吸附试验中的吸附量,共同解吸试验中解吸液明显增加了对SO4^2-的解吸率而降低了对NO3^-的解吸率。  相似文献   

6.
晚秋给两年生未结果温州蜜柑盆栽苗饲喂~(14)CO_2,随后测定不同物候期柑桔苗各器宫的~(14)C同化物的放射性总后度、比活度、~(14)C可溶性成分及氨基酸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在次年新器官生长前,~(14)C同化物主要由叶片向根部运转,~(14)C总活度在根系中的分配达50%以上.从标记后半个月到休眠期,所有器官包括秋叶的放射性比活度增加,唯有春叶比活度明显降低,秋叶却能从春叶中获得养价补充.次年5~11月,新梢生长动用约1/5的14C同化物,同时地上部其他器官的~(14)C分配减少约8.57%,根部减少5.45%,表明新梢生长所需养分主要来自地上部.可溶性~(14)C随年周期进程不断减少.可溶性成分中氨基酸相对含量以新器官和生长期间的器官为高.韧皮部的放射性比活度明显高于木质部,氨基酸含量也以前者为高.  相似文献   

7.
柑橘果实韧皮部后糖的运输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膨大期和完熟期的温州蜜柑宫川 (CitrusunshiuMarc .cv .Miyagawawase)果实为试材 ,研究了14C光合产物在果实内的运输分配动态 ,测定了果实各组织的蔗糖浓度 ,分析了载体和ATP酶抑制剂对汁囊吸收14C 蔗糖的影响。结果表明 ,光合产物运入汁囊积累的速率随着果实成熟和糖积累呈下降趋势。沿维管束到囊瓣皮再到汁囊的光合产物运输路径存在由高到低的糖梯度。其中 ,组织间运输态的14C放射性比活度的梯度随果实成熟和糖积累而加大 ,而静态的蔗糖梯度则趋缓 ,表明14C放射性比活度梯度的形成有利于后期糖积累。载体抑制剂PCMBS和ATP酶抑制剂DNP、EB、NO3- 处理明显抑制了汁囊对14C 蔗糖的吸收。由此可见 ,糖在温州蜜柑果实汁囊中的运输存在一个需要载体并与ATP酶相偶联的主动运输过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气载14C进入鹌鹑体内并在其各部位的累积、分布动态。结果表明:少量气载14C通过呼吸、沉降及摄食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并向各部位转移;14C比活度随气载14C等量等时间间隔的多次引入呈线性增长趋势,胃内皮与肝脏两个部位对14C累积效应明显,分别符合线性方程y=4.6321x 3.7747(R2=0.9838)、y=3.6703x 6.3317(R2=0.9957);肉、骨两个部位14C放射性的分布百分比较高,分别达30%~45%和20%~30%。  相似文献   

9.
水稻灌浆结实期籽粒接受14C-同化产物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以粳稻日本晴为材料,于抽穗后5、20、35d整株标记^14CO2 1.5h,同化后24h取样,测定根、叶片、茎鞘、穗轴、枝梗、小枝梗及籽粒中^14C-同化产物的淀粉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抽穗后天数的增加,全株^14C-同化量明显减少,光合强度下降的幅度大于绿叶重;灌浆初期固定的^14C-光合产物在同化后24h60%以上被运输到籽粒中,籽粒中^14C-光合产物的淀粉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器官,证明灌浆初期籽粒具有主动接受^14C-光合产物的能力;灌浆后期叶片、茎鞘、穗轴、枝梗、小枝梗中含有大量的^14C-同化产物,且多为能运输的可溶性糖,但籽粒中^14C-光合产物很少,说明灌浆后期籽粒接受光合产物能力明显变弱,是造成大量^14C-光合产物滞留在营养器官中的重要原因;籽粒的含水率和淀粉合成能力与籽粒接受^14C-光合产物量之间具有明显的伴随关系,推测籽粒的含水率和淀粉合成能力低可能是造成籽粒接受光合产物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鲤鱼挥发性成分测定及其产生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了东湖水体的腥味成分和东湖鲤鱼体内挥发性成分,并测定了鲤鱼体内脂肪氧化酶与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的反应产物。结果表明,东湖水体中土臭素和2-甲基异冰片浓度范围分别为1.67~5.37 ng/L和15.26~29.68ng/L。东湖鲤鱼体内含有腥味物质2-MIB,在不同组织中的浓度范围为1.8~5.1 ng/kg,腥味物质GSM未检测到。鲤鱼体内脂肪氧化酶与底物花生四烯酸反应产生的物质主要有己醛、1-辛烯-3-醇、2-辛烯醛、2-壬烯醛、2,4-癸二烯醛等,主要的反应产物和鲤鱼体内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基本吻合。本试验通过产生的主要反应产物的量来间接测定酶的活性,其中酶活最强的是鱼鳞酶,其他依次为鱼鳃酶、鱼血酶、鱼肉酶和内脏酶。  相似文献   

11.
鲢滤食器官胚后发育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显微解剖、肉眼解剖、石蜡切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系统观测全长5~395mm鲢标本730多尾,描述了鲢鳃耙和鳃耙网、腭褶、鳃耙管等滤食器官的形态学特点和数量性状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论述了鲢滤食器官发育与摄食方式的转化、摄食器官的数量性状发育与适口食物和食物组成的转变、鳃耙间距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鳃耙管的功能、鲢对食物的选择性、鲢滤食器官发育与苗种培育阶段的划分和饲养生物学技术措施。为制定培育鲢苗种和饲养食用鱼生物学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种不同药物处理方式对台湾棘带吸虫引起的鲤鱼幼鱼急性鱼鳃传染病(开放性鳃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在试验初期,将1620条鲤鱼幼鱼(70日龄)鱼鳃自然感染台湾棘带吸虫,随后分成4组,分别采用CuSO4、福尔马林和吡喹酮不同方式处理6周,与对照(自然喂食、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比较防治鲤鱼幼鱼急性鳃传染病的效果.[结果]感染台湾棘带吸虫的幼鱼生长缓慢,其身长和体重增长均较慢.施药后,幼鱼台湾棘带吸虫后期囊幼虫感染强度减少.在每千克饲料中分别添加50和75 mg吡喹酮喂食幼鱼5d,可以杀死鱼鳃中所有的台湾棘带吸虫后期囊幼虫,且鱼鳃恢复正常;面使用25 mg吡喹酮,仅有35%的后期囊幼虫死亡.所有不同浓度CuSO4处理(0.3、0.4和0.5mg/kg冲洗浸泡24 h及以3.0、4.0和5.0 mg/kg冲洗浸泡10m)和福尔马林处理(20、25和30 mg/kg冲洗浸泡及200、250和300 mg/kg短时间冲洗浸泡)均不能杀死台湾棘带吸虫后期囊幼虫.[结论]经普通化学药剂CuSO4或福尔马林冲洗浸泡,不能防治由台湾棘带吸虫后期囊幼虫引起的鲤鱼开放性鳃病,但50~75 mg吡喹酮/kg饲料可以在5d内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3.
HPLC法分析加热对草鱼红肉中滋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加热前后草鱼红肉中滋味物质的变化。[方法]分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了草鱼红肉中加热前后核苷酸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新鲜草鱼红肉中核苷酸总量为1 088.809μg/g。新鲜草鱼红肉中ATP含量为358.640μg/g,加热后为0。加热后ADP、AMP、IMP、HxR和Hx的含量分别增加15.502、4.232、7.689、44.917和74.688μg/g。新鲜草鱼红肉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为3 129.106μg/g,加热后游离氨基酸总量减少了852.161μg/g。其中,含量增加的游离氨基酸有天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含量降低的游离氨基酸有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等。[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草鱼热制品的风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对比脆肉鲩与普通草鱼肌肉显微结构的差异,为脆肉鲩的肉质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脆肉鲩和普通草鱼的背部白肌、背部红肌和腹部白肌,经石蜡组织切片和苏木素-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的形态特征,用肌纤维直径和密度两个指标衡量脆肉鲩与普通草鱼的肌纤维差异。【结果】脆肉鲩和普通草鱼背部白肌、腹部白肌及背部红肌的基本结构相同。脆肉鲩背部白肌的肌纤维直径(67.6μm)显著小于普通草鱼(109.4μm)(P〈0.05,下同),肌纤维密度(249条/mm2)N显著大于普通草鱼(121条/mm2);在腹部白肌和背部红肌的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方面,脆肉鲩与普通草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脆肉鲩肌肉的肌纤维直径及密度与其肌肉硬度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草鱼四联疫苗在网箱养殖中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养殖面积广,是我国传统的优质养殖鱼类,但在养殖过程中病害较为严重。除病毒性出血病外,还流行细菌性烂鳃、赤皮、肠炎、败血症等,苗种期还经常受到车轮虫等寄生虫的侵袭,它们通常交织并发,严重困扰草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明胶酶谱分析,对感染大中华鳋的草鱼与未感染大中华鳋的健康草鱼鳃粘液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健康草鱼和感染大中华鳋的草鱼鳃粘液图谱中有2条带出现差异,感染大中华鳋的草鱼鳃粘液在32kD-34kD处具有蛋白酶活性,而未感染大中华鳋的草鱼鳃粘液在32kD-34kD处没有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18.
为揭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包囊的形成规律,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 carpio和二次寄生黄颡鱼P.fulvidraco 3种鱼鳃丝为寄主,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试验,分析了不同宿主对钩介幼虫发育的影响,并对钩介幼虫在3种宿主鱼鳃丝上形成包囊的时间、寄生数量、包囊形成位置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24±1)℃时,寄生于黄颡鱼鳃丝上的钩介幼虫第7天首次开始脱落稚蚌,第8天为脱落高峰期,直至第12天才从鱼体脱落完全;寄生于鲤鳃丝上的钩介幼虫在第4天就脱落完全且没有发现稚蚌。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丝基端3 h形成包囊,6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鲤鳃丝不能完全形成包囊;在二次寄生黄颡鱼鳃丝基端5 h形成包囊,8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且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寄生数量多于二次寄生黄颡鱼和鲤鳃上的寄生数量;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丝,很少寄生在鳃耙和鳃弓。  相似文献   

19.
为较好的了解评价河流网箱养殖与普通池塘养殖鲤鱼鱼肉的营养品质及特点,分别对2种养殖方式的鲤鱼肉的感官、色泽、肌苷酸(IMP)含量、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氨基酸组成、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模拟消化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及蒸煮得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感官评价表明河流网箱养殖鲤鱼与池塘养殖鲤鱼相比,生肉清香味更强、土腥味和鱼腥味更低,熟肉具有更好的质地和口感,河流网箱养殖鲤鱼生、熟肉总体可接受度均更高;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的亮度值L*和白度值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鲤鱼肉;2)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的主要鲜味物质IMP含量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鲤鱼肉;3)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蛋白质质量分数(18.16%)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鲤鱼肉(17.43%),水分与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的总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总鲜味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总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均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鲤鱼肉;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