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富营养条件下水质对伊乐藻与菹草生物质腐烂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林伸  莫妙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630-14632
[目的]研究了不同水质对伊乐藻与菹草腐烂分解及释放体内营养盐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2种水草的自然腐烂分解过程。[结果]伊乐藻和菹草在高氮、高磷水中腐烂得最为彻底;伊乐藻和菹草植物样含氮量在不同的水质中没有随着时间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在试验结束时2种植物残余物的含氮量接近于原初样;伊乐藻与菹草植物样中磷的释放随时间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且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出组织内的磷,菹草释放磷的速率比伊乐藻快。[结论]时间为影响伊乐藻生物量消减、体内氮释放、磷释放与菹草体内磷释放的显著性因素(P0.05)。氮为影响菹草生物量消减与体内氮释放的显著性因素(P0.05)。磷为影响伊乐藻体内氮释放的显著性因素(P0.05)。  相似文献   

2.
白洋淀菹草不同生长期生物量与水质指标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白洋淀王家寨淀区菹草为对象,分别在菹草返青期、指数生长期、芽殖体发生期和植株衰亡期,对各采样点菹草的生物量以及该采样点在各时期的水质、底泥和菹草植株中的氮磷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菹草指数生长期,生物量增大,淀区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升高,最大值可达9.30 mg/L,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和正磷酸盐含量大幅下降,最...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培养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梯度的悬沙胁迫下,菹草对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悬沙处理15d后,各组水体的总磷(TP)含量均有减少,与悬沙处理浓度呈负相关(y=- 0.0009x2- 0.0179x+1.3779 ,R2= 0.9822,x是悬沙浓度,以下同),而各组水体中的总氮(TN)、NH4+-N和NO-3-N含量变化则不明显,各组水体中NO-2-N含量均有所上升,与悬沙处理浓度呈正相关(y=0.0021x+0.0381 ,R2=0.9642) ;菹草对水体TP去除率随着悬沙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y=0.0633x2+1.2665x+ 2.2796 ,R2=0.9822 ),菹草对水体 NO-2-N 去除率随着悬沙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y=0.0515x2- 8.4821x- 46.016,R2=0.9646) ;菹草对水体TP去除速率随着悬沙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y=0.00006x2+0.0012x+0.0021, R2=0.9822) ,菹草对水体 NO-2-N 去除速率随着悬沙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y=-0.0001x- 0.0008 ,R2=0.9642 );总的来说,一定浓度悬沙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菹草对水体TP的吸收,但是由于试验期间水温较低,菹草生长缓慢,在悬沙胁迫下菹草对水体TN和 NO-3-N 等主要指标吸收影响不显著,同时也说明菹草对悬沙胁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可以用作含沙量较高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改良中的沉水植物.  相似文献   

4.
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种群内外水体进行了昼夜连续监测,分析菹草种群内外水质的日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种群内DO自日出后增加,日落后持续下降,且与水温变化一致,于19:30左右出现1次明显低谷,后略有恢复,后一直降至日出前后;开阔水域DO变化与水温呈现一定相关性,但变化幅度较小;交界处DO含量兼有种群内与开阔水域的变化特点.种群内水体pH值自日出前后升高,日落时达最高值,后开始下降,直至次日出前后;交界处与种群变化趋势一致;开阔水域pH总体变化幅度较小,白天高于夜间,总体DO含量及pH分布:种群区>交界处>开阔水域.种群及交界处TN含量均在日出前后达最高,日出后递减,开阔水域夜间含量较高,日出前后达最高;各点NH+4-N变化规律不显著;种群内水体TP含量夜间较高,日出前后达最高值,日出后递减,日落后递增;开阔水域TP含量夜间较高,白天略低;交界处正午前后达最低值,傍晚达最高值,TN、TP总体分布:种群<交界处<开阔水域.菹草种群存在对水体DO、pH等环境因子均产生重要影响,继而影响水体内源性氮磷的迁移,其中对pH影响较小,其变化未能影响水体氮磷迁移,而DO昼夜变化较大,对水体内源性氮磷的迁移起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菹草是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它在水体中能够吸收氨氮等营养盐类和重金属盐类等,起到净化水质,增加水体溶解氧和提高透明度的作用。菹草具有一定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还是畜禽和鱼类的良好饲料。但菹草很容易爆发性疯长,导致水体内水生高等植物单一化,减弱水体的动力条件,阻抑水体流动,不利于船只的航行等,过季后又会迅速腐烂变质,影响水质。要想有效地防治菹草的爆发,就要逐步完善水体的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其应有的生态功能,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改善整个水体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富营养条件下不同氮源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生长及水质的影响,旨在预防氮肥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方法】将备用菹草分成2组栽种,第1组按0.2、0.4、0.6、0.8、1.0 mg分别加入氯化铵,第2组按同样梯度加入尿素。每6 d取一次样,监测水体各项水质指标(pH、DO、氨氮和硝态氮)及菹草的生理指标(叶绿素a和可溶性糖)。【结果】氮源浓度越大,菹草叶绿素a含量越少;尿素组0.8 mg/L和1.0 mg/L试验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氯化铵组(P0.05);氯化铵浓度越高,水体pH值越低,而尿素浓度越高,pH值越高;尿素组0.8 mg/L和1.0 mg/L试验组氨氮含量显著高于氯化铵组(P0.05);氯化铵组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尿素组(P0.05)。【结论】低浓度尿素更适宜菹草生长,高浓度氯化铵和尿素均抑制菹草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静态试验,研究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llata)3种沉水植物夏秋两季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动态规律。结果表明:1)3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总氮的去除效果秋季好于夏季,菹草的去除效果最好。2)3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总磷的去除效果夏季好于秋季,轮叶黑藻的去除效果最好。3)植物正常生长能增加水体溶解氧浓度,植物腐败死亡会导致水中溶解氧迅速降低。4)植物的腐败死亡对水体中总氮含量影响不大,对总磷含量的影响大。5)总磷的去除率与水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蓝藻(Cyanobacter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残体及其混合分解过程对水质的影响,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实验,共设置B、C、D三个处理组,分别加入2 g蓝藻、2 g芦苇及蓝藻、芦苇各2 g,监测其分解过程中水体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Eh)、总氮(TN)和总磷(TP)等理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加入草藻残体后,水体DO和Eh迅速下降。蓝藻-芦苇混合分解组一直处于厌氧状态,水体Eh值最终稳定在-150 m V左右,水体具极强还原性;同时,厌氧强还原条件又加速了草藻残体分解过程,促进了营养盐向上覆水的释放,B、C、D组TN含量分别于实验第2 d、第7 d和第2 d达到峰值,是初始值的5倍、2倍和6倍,水体无机氮以NH+4-N为主;厌氧环境下,间隙水中磷酸盐向上覆水迁移转化以及沉积物中Fe-P的还原释放,使水体TP和Fe2+浓度升高,TP平均增长速率分别为0.38、0.10、0.52 mg·L~(-1)·d~(-1),Fe2+最高浓度达到1.62 mg·L~(-1)。研究表明,蓝藻和芦苇在分解过程中会向水体中释放大量营养盐,引发"湖泛"或"黑水团"现象,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应当密切关注芦苇丛及近岸带漕沟等区域,避免引发水质快速恶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pH值对白洋淀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洋淀水体在不同pH值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交换规律,为白洋淀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利用实验室静态模拟法,在沉积物柱状样上方加入一定pH值的上覆水,每天测定水中总氮、氨氮、总磷、总可溶性磷的浓度,并计算各营养盐的释放速率。[结果]中性条件下,总氮、总磷的释放速率最小,分别为33.08和-1.21 mg/(m2.d);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氮磷释放速率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强酸和弱碱性水体中总氮释放速率分别为53.56和57.11 mg/(m2.d),明显地促进了氮的释放;强酸和强碱性条件下,总磷释放明显,尤其强碱性条件下其释放速率倍增,为3.39 mg/(m2.d),而强酸和弱碱性水体中其释放速率分别为1.13和0.18 mg/(m2.d)。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pH值下,总氮与氨氮、总磷与总可溶性磷的累积释放量有显著相关性。[结论]pH值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的交换有显著影响,酸、碱水体都会促进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控制水体的酸碱度能有效抑制沉积物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环境监测提供灵敏的监测指标及指示植物。[方法]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测定了菹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而研究了Cu^2+胁迫下菹草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照组的菹草叶片始终呈翠绿色。Cu^2+浓度为1.0mg/L时,第2天菹草老叶褪绿,第3天菹草嫩叶开始褪绿,第4天菹草芽心褪绿。0.5mg/L Cu^2+处理8d对菹草的影响不明显。在5种不同浓度的Cu^2+胁迫下,菹草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愈加明显;菹草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呈下降趋势且其含量与胁迫时间和Cu^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菹草能提供灵敏的监测指标.可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植物使用。  相似文献   

11.
试验以白洋淀底泥为栽培基质,用室内栽培的试验方法,研究不同营养条件下,蓖齿眼子菜的生物量变化及其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营养等级的提高,蓖齿眼子菜生长性状良好,且生物量及其对水体总氮的去除率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当水体中总氮浓度高于10 mg/L时,蓖齿眼子菜对总氮的去除率达到最高,为63.06%;对总磷的去除率呈递减趋势,水体总磷浓度低于0.9 mg/L时,蓖齿眼子菜对总磷的去除率最高,为96.63%.同时提出更加优化的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了优化黄鳝生态养殖条件,监测了菹草、空心菜与水葫芦3种不同水生植物对温室鳝池水质理化指标以及浮游动植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生植物能有效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水体的pH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大小依次为空心菜、水葫芦、空白对照、菹草;平均溶解氧含量大小依次为空心菜、水葫芦、菹草、空白对照;同时,水生植物种殖可有效抑制浮游动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4种水生植物在冬季脱氮除磷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在人工模拟太湖地区冬季的自然条件下,对伊乐藻、菹草、石菖蒲和水芹菜这4种水生植物在不同营养浓度条件下去除氮磷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植物都能较好地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其中水芹菜(挺水植物)和伊乐藻(沉水植物)对环境适应性较强,在相同条件下脱氮除磷的效果也更好,可考虑构成双层次群落结构FA M S用以修复太湖地区富营养化水体。同时发现,植物对氮磷的吸收量随着水中的营养浓度升高而增加,但当浓度超过一定值后,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导致植物对营养成分吸收量下降,甚至加速水质的恶化。  相似文献   

14.
水生态基准大型水生植物受试生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完善保护我国淡水生物的水质基准,从44种国内主要水生植物中筛选了浮萍、紫萍、槐叶苹、金鱼藻、穗状狐尾藻、黑藻、菹草和篦齿眼子菜8种代表性本土大型水生植物,进而参照美国水质基准数据筛选原则,从ECOTOX等数据库中搜集相关毒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对大型水生植物毒性最大的3种重金属污染物和12种除草剂污染物。这15种污染物的物种敏感度分布分析显示,7种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物表现出高敏感性(累积概率15%),其中:浮萍对铊和利谷隆的累积概率分别为4.3%和6.4%,紫萍对百草枯和甲磺隆的累积概率分别为7.8%和11.5%,槐叶苹对2,4-滴二甲胺盐和异丙甲草胺的累积概率分别为8.5%和14.8%,篦齿眼子菜对2,4-滴、利谷隆和异丙甲草胺的累积概率分别为1.2%、2.1%和1.9%,菹草对2,4-滴和甲磺隆的累积概率分别为10.8%和7.7%,黑藻对苄嘧磺隆和氟啶酮的累积概率分别为12.5%和7.4%,金鱼藻对利谷隆、氯化铜和异丙甲草胺的累积概率分别为8.5%、7.4%和11.1%。这7种大型水生植物可作为相关污染物水质基准研究的受试生物。  相似文献   

15.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轮叶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灯笼草(轮藻属(Chara)的一种)是衡水湖中生物量较大的3种沉水植物。经过采集培养并研究了这3种沉水植物对水中溶解氧含量、硝态氮含量及光密度和电导率的影响,结合实地调查,推测灯笼草的存在可能是造成近几年七八月衡水湖鸟区等游览区出现臭味和鱼苗死亡的原因,初步确定了灯笼草为造成湖水污染的沉水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