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现状,特别是其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的调研材料的分析,提出了改变政府征地制度,土地市场化,多途径推进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和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吸纳更多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迁移,建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所有社会成员享有的生存和发展保障。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目前的征地补偿安置方式让失地农民陷入生活、就业和养老问题等困境中,进行社会保障安置,是保护失地农民利益,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万亦农 《甘肃农业》2006,(11):22-24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包括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困难群体的子女上学提供帮助。对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以及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导机制,加强政府在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庞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52-11854
分析了失地农民在政府征地过程中的权益受损状况,论述了政府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政策措施: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执政理念的转变,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尊重其政治权利和人格尊严,全方位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使政府行为与农民利益达到共赢。  相似文献   

5.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居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由于失地补偿制度欠佳、缺乏就业保障、社会保障问题突出、自身素质较低等原因,失地农民面临生活保障困难、就业危机严重、市民化进程受阻等困境,应通过改进征地补偿制度、建立新型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身份转换的政府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市浦口区顶山街道为例,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在江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指出当前江苏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失地农民就业政策不完善、缺少制度设计;二是缺乏妥善安置的有效办法,就业渠道过于单一;三是就业市场不完善,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劳动力就业的需求;四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五是失地农民自身存在的不利于就业因素;六是缺乏各种就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江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1)完善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2)积极营造有利失地农民的就业环境;(3)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渠道;(4)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5)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提升其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魏佩周 《农业考古》2006,(6):350-352
当前,失地农民面临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三大难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因此,要完善有关法律、政策,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扶持农民就业,落实好住房安置,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严俊  姚毅 《甘肃农业》2005,(9):35-36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增长日趋加快。本文旨在通过对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状况、社会保障、就业形势和居住条件等方面的详细比较,说明失地农民在身份转变后由于低标准的补偿、不完善的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体系、单一的安置政策,使失地农民逐步成为城市社会中新的弱势群体,其生计问题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9.
闫来英  刘群  涂泽俊  苏朝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92-18894
基于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的实地调研,分析出经济、法律、制度、失地农民落后的文化和观念是造成失地农民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失地农民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失地农民的生存、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两方面探讨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困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电子邮件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收费低廉,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使得它被广泛地应用,它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然而当前电子邮件的应用面临着机密泄漏、信息欺骗、病毒侵扰、垃圾邮件等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因此电子邮件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应引起使用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以县(市)级森林资源管理层为主要用户对象,以森林资源流转申请、审批、调查评估、信息发布、权证办理和作业设计等环节于一体的森林资源流转管理模式为目标,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在大量的需求调查与分析基础上,制定了森林资源流转办公系统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和功能结构,并开发了集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开放性、通用性与个性化相统一的软件平台。浙江省建德市林业局使用所研建的办公系统服务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较大幅度提高了森林资源流转办公的效率和效益。图5参13  相似文献   

13.
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和植物与环境的互作过程中,其结构和形态会发生极大变化。这些变化是由一系列基因在特定组织、特定时间表达所控制,这一精准的调控"开关"就是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基于这类启动子表达部位专一的特性,目前在模式植物(拟南芥、烟草)、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等)和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花生等)中均有大量的研究。综述了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研究近况,并展望分离鉴定和应用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创新性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50年土地(利用)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4年,土地规划作为一门科学引入我国,1956年在东北农学院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土地规划专业,此后在一些大学曾开过土地规划课程。改革开放前,土地规划属于工程技术类,规划的重点是农用土地的勘测和土地规划设计与实施。改革开放后,“土地规划”改称为“土地利用规划”属于经济管理类,土地利用规划发展内容拓展,土地利用方法向规划的模型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在实践中也表现出诸多问题,基础理论尚不完善,规划的目标、体系、方法等缺少科学性,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法制化,规划人员素质不高,技术落后等。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将成为普遍共识,土地利用规划将逐步完善体系建设,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搞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提高科学性和标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森林覆盖率与水土保持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森林覆盖率是反映区域森林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评价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和改善森林小气候等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覆盖率高低与水土流失、区域降水之间关系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农民的分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过程是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劳动力开始的,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又是以农民分化为发端的。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非农业与城镇的发展、城市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中国农民分化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加剧了农民的进一步分化。  相似文献   

17.
何玲玲  王新  许瑞梅  张堃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25-5026
以30%乙醇溶液从板栗壳中提取得到板栗壳色素CSP I,采用热重、热重-红外联用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对板栗壳色素进行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板栗壳色素在200℃以下是相对稳定的,仅释放出少量的吸附水;在200℃以上会发生强烈的热裂解反应,分解出大量的水和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8.
政府采购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巨大进展。政府采购对于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采购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总结经验,克服不足,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本文从存在的问题 入手加以分析,提出了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学者对土壤肥力的众多观点,概述了土壤肥力在认识上的演变。肥力是营养物质和水的储量、给源,也是类生物体,又是物质和能量的库,具有储存、转化、供应等功能。既能满足作物生长对水、肥、气、热的需要,又能对不良环境条件进行抵抗。提高土壤肥力,不能仅局限于有机质数量,而要重视土壤腐植质的更新与活化。农村不仅要开辟多种增加有机肥源的途径,建立起稳定的有机肥源系统,还要搞好土地保养和管理措施,如深耕改土,增加活土层厚度,改善土壤性能。坚持倒茬轮作措施的用肥结构,以平衡土壤肥力。强调轮作中的每个田块都要获得定量的有机物料。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山西省贫困地区青城村为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经济贫困状况及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尝试性地提出了通过发展绿色旅游和红色旅游产业促进其经济快速发展、脱离贫困状态的新途径,并针对SWOT的分析,提出了促进青城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