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紫花苜蓿物候期与热量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物候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为紫花苜蓿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有效积温法探讨了紫花苜蓿各生育阶段的下限温度,利用各生育阶段和各茬次的热量指标分析了7个不同秋眠性紫花苜蓿品种物候期热量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1)秋眠性苜蓿品种巨人201返青晚、开花晚、对温度要求较高;非秋眠性品种超级13R返青早、开花早、对温度要求较低;半秋眠性品种路宝、美国杂交熊、牧歌104和超级阿波罗居中。(2)紫花苜蓿从返青到分枝、从分枝到现蕾、从现蕾到开花、从开花到结荚的温度下限分别为(5.68±0.61),(13.95±1.78),(17.37±2.99)和(21.83±0.95)℃。(3)2004年紫花苜蓿一年刈割了4茬,前3茬在开花期刈割,第4茬在分枝末期刈割。全年刈草≥5℃总有效积温为4 570.91(d.℃),间隔时间236.57 d。其中,第1茬苜蓿从返青到刈草≥5℃的有效积温平均为1 036.21(d.℃),间隔时间为75.57 d;第2茬苜蓿需≥5℃的有效积温平均为1 163.80(d.℃),间隔时间为50 d;第3茬苜蓿需≥5℃的有效积温平均为1 515.50(d.℃),间隔时间为61 d;第4茬苜蓿需≥5℃的有效积温平均为855.40(d.℃),间隔时间为50 d。【结论】气温和紫花苜蓿的物候期关系密切,只有气温≥紫花苜蓿某一发育阶段要求的温度下限值,并且有完成该生育阶段所要求的≥5℃有效积温时,紫花苜蓿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该生长阶段的发育过程而进入下一生育阶段。  相似文献   

2.
《天津农业科学》2016,(5):67-70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栽培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固定样方法,对其建植第2年的返青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与羊草均是3月20日开始返青、4月12日返青结束,返青期共计24 d,返青期间紫花苜蓿和羊草生长趋势基本一致,符合Logistics生长曲线,返青结束后紫花苜蓿和羊草总盖度分别为75%和55%,总密度分别为164株·m-2和121株m-2;(2)紫花苜蓿和羊草的返青与≥0℃和≥5℃的积温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返青日期与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5℃的日期更接近,要求≥0℃和≥5℃的积温分别为126.4℃·d和95.92℃·d,此外,降水量能提高其返青速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关中平原筛选产草量高、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优良苜蓿品种,以关中平原的主栽苜蓿品种关中苜蓿为对照,监测巨能601、巨能耐湿、雷霆、丹农VNS、北极熊等9个苜蓿品种不同刈割期的产草量以及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降水量丰富的年份且可灌溉的关中平原,不同苜蓿品种从返青至最后一次刈割期前的田间耗水量基本一致且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巨能601的产草量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关中苜蓿的产草量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关中平原应以产草量高、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巨能601作为主要推广品种,淘汰产草量低、水分利用效率低的关中苜蓿。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垂穗披碱草的产业化发展及牧业气象辅助决策服务提供科技支撑,利用1961-2017年四川省石渠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资料和1984-2017年石渠县农业气象试验站天然牧草垂穗披碱草生育期的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回归模型等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垂穗披碱草的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石渠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 359℃/10a,年降水量呈微小的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9. 45 mm/10a;随着气候的变化,石渠垂穗披碱草整个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为111~180 d,多年平均为137 d。返青期和分蘖期分别推迟7. 2 d/10a和6. 4 d/10a,抽穗、开花、种子成熟和枯黄期分别提前2 d/10a、2. 9 d/10a、5. 3 d/10a和7. 8 d/10a;石渠县垂穗披碱草返青期≥0℃日平均气温初日提前,返青期前1个月的平均气温越高和降水量越多则石渠垂穗披碱草返青期提前,由于夏季气温的升高,石渠垂穗披碱草抽穗、开花和种子成熟期提前;在秋季暖湿化倾向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枯黄期以提前居多。石渠县垂穗披碱草返青期与前期≥0℃积温成负相关,其余各生育期前期积温偏小,生育期起始时间呈推后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北五味子物候的观测及气象要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物候与气象因子相结合的同步观测方法,对长春地区北五味子的生长特性和影响其生长率的气象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五味子返青前候平均气温在-5℃时可视为返青期即将开始的温度指标.日平均气温在-2℃时枝条开始返青.候平均气温≥5℃或≥5℃的有效积温高于20℃可作为进入树液流动期的温度指标.≥5℃的有效积温100℃是进入展叶期的温度指标.北五味子果实发育到成熟要求平均气温20℃以上,≥10℃有效积温1500℃以上.幼果膨大期是北五味子的水分临界期,此间降水量在70~80mm就可以满足植株生长的需要.日平均温度24℃为北五味子生长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6.
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的黄河沿岸,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四面环山,形成独特的气候环境,年均气温在8.6℃左右,≥0℃的日数为265d,≥0℃的年积温达2914.10℃,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260mm,由于地理环境独特,梨枣作为一种新引进的品种在今后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将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积温变迁对夏玉米冬小麦两熟制播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济宁市1967~2006年的气象资料及夏玉米、冬小麦生长发育资料,分析积温变迁及其对夏玉米、冬小麦两熟制播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0年为一时间段进行考察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自1967年以来套种夏玉米生育期间平均10℃以上积温逐渐增加,≥2700℃·d积温年份几率为100%,麦田套种夏玉米积温浪费现象严重。夏玉米早直播至日均温降至18℃前10℃以上积温≥2700℃·d年份几率逐渐增加,最近20年来夏玉米早直播期间平均10℃以上积温≥2700℃·d年份保证率为100%。夏玉米晚直播至日均温降至18℃前平均10℃以上积温≥2700℃·d年份几率逐渐增加,10年以来保证率为100%。夏直播完全可以满足夏玉米中晚熟品种正常生长发育对积温的要求。自1967年以来,冬小麦播种至越冬期每10年平均冬前0℃以上积温、0℃以上〉1700℃·d年份几率、≥750℃·d年份几率、≥800℃·d年份几率均显著增加,越冬期0℃以上积温也显著增加,而负积温显著减少。麦田适宜播种时间应推迟到10月5日至9日,不宜早于10月5日,遇暖秋年宜推迟至10月10日,偏春性、半冬性品种在上述各适宜播种时间的基础上再推迟5d,以便有效预防冬前旺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索减轻寒地稻作区低温冷害的方法。[方法]利用低剂量电子射线播前辐射处理3种不同积温的粳稻种子,在芽期进行5℃/10 d和2℃/6 d人工低温胁迫,以存活率为指标,评价辐射对粳稻芽期耐冷性的影响。[结果]适宜剂量的电子辐射能够提高粳稻芽期耐冷性,在5℃/10 d胁迫时幼芽存活率最高增加了17.7%,2℃/6 d胁迫时幼芽存活率最高增加了33.4%,并且辐射处理间的差异为显著。[结论]不同粳稻品种对电子射线的敏感性不同,适宜的辐射剂量范围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及其叶片发育积温需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田间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叶位叶片生长发育的积温需求。结果表明 :在不同年份和不同水分、播期条件下 ,品种邯 4 5 6 4和邯 5 316完成整个的生活周期所需的积温差异很大 ,但在 180 0~2 30 0℃ .d均可正常成熟 ,适时播种水肥适宜条件下为 2 2 0 0℃ .d左右 ;开花到成熟期的积温占小麦全生育期积温的 1/ 3~ 1/ 4 ;叶片的出叶积温为 70~ 10 0℃ .d,比较稳定 ,多为 90℃ .d;返青后出现的叶片的出叶积温略大于冬前叶的出叶积温。叶片功能期的积温随该叶片在主茎上叶位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适时播种则第一片叶的功能期积温为 30 0~ 4 5 0℃ .d,旗叶的功能期积温 90 0~ 110 0℃ .d,而倒 2、倒 3叶功能期积温略高于旗叶。水、肥缺乏和灌溉咸水均使小麦提前成熟 ,且小麦全生育期和不同叶位叶片功能期的积温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参数调试和适用性验证后的DSSAT-CERES Wheat作物模型,结合各地农业灌溉习惯,以黄淮地区4个典型灌溉麦区为代表站点,模拟分析了1981—2010年冬小麦在越冬、返青、拔节及抽穗普遍期前后不同日期各灌水1次,产量、产量结构及产量稳定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越冬后10 d内灌溉比越冬普遍日期当日灌溉可提高4.1%~7.0%穗密度;返青普遍日期后15 d内灌溉比返青前灌溉利于提高穗密度和穗粒数,但产量的波动性增大;与拔节普遍期当日灌溉相比,拔节期晚灌导致穗密度和穗粒数大幅降低,提前5~10 d灌溉可获得高产和稳产;在前期无水分补给的情况下,抽穗普遍期前后灌溉对稳产的影响不大,但提前灌溉的最大产量可较抽穗后灌溉平均相差31.1%,抽穗后15~20 d灌溉对粒质量的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1.
董学贤  于杰  张孝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34-12635
[目的]分析黑龙江鸡西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趋势,有助于资源开发利用和灾害预测,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依照基准年和年度分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渐近线解析出热量增减幅度。[结果]鸡西地区58年年平均气温升高1.7℃,1982年是气温升高的“拐点”。稳定通过≥10℃的初日、终日、间隔日数、积温历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初日提前5d,终日延后6d,间隔日数延长11d,∑T≥10℃积温增加290oC。近30年升温趋势明显。[结论]气温升高,积温增加,热量资源增多,可改变植物种群的构成,提高作物生物产量;同时.也给病虫越冬提供了生存条件,界限北移。利弊共存。  相似文献   

12.
房山磨盘柿气候资源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  武媛  冯冬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75-16278
[目的]分析房山气候资源优势和该地区磨盘柿种植的气候适宜性。[方法]利用北京房山、密云、延庆和大兴4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结合磨盘柿生物学生长特性,分析了房山气候资源优势和该地区磨盘柿种植的气候适宜性。[结果]房山≥10℃年积温在4200℃.d以上,热量资源丰富;<0℃年负积温较高,在冬季遭受冻害侵袭次数少,程度低,有利于磨盘柿的安全越冬;房山年降水量在500 mm以上,具有降水资源优势;夏季气温日较差较高,9月平均温度在19~20℃,不仅可满足光合物质的迅速积累,也使果实自然脱涩、果皮光滑及果肉无褐斑,提高产量和品质。[结论]该研究为磨盘柿的优化布局和合理安排种植规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汪治桂  王建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870-2872,2875
[目的]探讨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垂穗披碱草返青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方法]通过利用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内合作和玛曲农气观测站的牧草观测资料及同期的降水、气温、积温等地面观测气象资料,分析该区垂穗披碱草返青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该区内,合作站垂穗披碱草返青期出现了明显提前的趋势,其提前趋势为15.5 d/10a,但玛曲站返青期的年际变化不大。垂穗披碱草的返青与温度的关系随地理位置的不同有明显差别,位于高原边坡地带合作站的该草返青期与热量条件之间有密切联系,初春气温上升导致返青期提前;秋季降水量多可致使垂穗披碱草返青期提前,反之则偏迟。[结论]该研究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宏伟  田竹君  杨伟  李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93-4496,4525
[目的]研究近50年三江平原农业气象条件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利用三江平原不同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并使用这些数据计算各个站点的积温、潜在蒸散量等;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生成了近50年三江平原多种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图,并对这些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三江平原年平均气温为2.5~4.5℃,气温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呈带状分布;降水空间分异明显,多年平均降水为500~600 mm,降水基本以西北-东南方向左右对称;多年平均风速为3.0~3.6 m/s,其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的空间格局十分吻合;夏半年空气相对湿度较大,都在65%以上;;一年中该地区最大光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曲线类似,均呈正态分布,同时呈现出地理纬度差异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日数为135~146 d,呈现明显的纬向分布趋势。[结论]该研究为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的合组安排与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遥感数据因其空间连续成像和重复采样的特点,可用于区域尺度小麦拔节期监测,为冬小麦晚霜冻害监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以河南省冬麦区为研究区,建立气象台站获取的积温与遥感获取的陆面温度(LST)累积值间的关系方程,在此基础上,将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的积温需求量转化成累积LST需求量,利用Terra/MODIS LST数据产品MOD11A2,从返青日期开始求算累积LST值达到返青-拔节期间的累积LST需求量的日期,获得拔节期开始时间。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拔节期开始日期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年际间同期气温差异会引起小麦拔节期开始时间显著波动;空间分布上,除信阳地区外,河南省冬小麦拔节期开始时间大致由南到北逐渐推迟;小麦拔节期开始时间监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误差大部分能控制在5 d之内,说明利用LST遥感数据结合积温法可以监测冬小麦的拔节期。  相似文献   

16.
长沙市早稻生长季≥10℃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3月中旬—7月中旬)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线性统计、M-K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对近5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内≥10℃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5年长沙市早稻生长季≥10℃活动积温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呈波动弱下降趋势,21世纪呈明显上升趋势;突变年份出现在2002年。近55年早稻生长季≥10℃活动积温均值为2 696.4℃·d,最高出现在2008年,为3 147.5℃·d,最低出现在1987年,为2 437.3℃·d,极差为710.2℃·d。  相似文献   

17.
杨黎黎  刘凤芝  姜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44-9046,9068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近58年积温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沈阳地面气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8年沈阳≥0℃、≥10℃积温变化趋势,并探讨了积温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近58年来,沈阳地区气温≥0℃初日提前约10 d,终日推后不明显,持续日数延长13 d,≥0℃积温增加343℃;≥10℃初日提前约9 d,终日推后8 d,持续日数延长16 d,≥10℃积温增加370℃;后20年平均值与前20年相比,≥0℃、≥10℃持续日数均延长9 d,≥0℃、≥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6、202℃。另外,沈阳地区热量的增加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当地掌握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调整农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山西南部地区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冬前积温下的春季冻害风险,明确适应当前气候变化的适宜播期和品种,分别于2017-2018霜冻发生和2018-2019霜冻不发生的两个不同气候年型,在山西运城盐湖区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设计,对3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济麦22、周麦18和西农529)在不同冬前积温下的春季冻害风...  相似文献   

19.
紫花苜蓿产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关中地区13个5年生苜蓿品种的干草产量和≥5 ℃积温、日照时数、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与3个气候因子间存在着正相关,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3个气象因子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5 ℃积温>日照时数>降水,日照时数、降水通过≥5 ℃积温对产量产生正向间接效应;日照时数、≥5 ℃积温通过降水产生负向间接效应,≥5 ℃积温对于产量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61-200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d,初日提前8d,终日延后5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