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浅析失地农民的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的产物,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掀起了土地集中的热潮,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失地农民的出现.关于失地农民问题,已有众多学者给予剖析,文章着重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发生转换,其中,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介于“农民”与“现代市民”之间的处在边缘化地位的失地农民能否有效转型,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不仅仅关系到失地农民自身生存问题,也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城市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则会影响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须共同努力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社会性支持,帮助其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快速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显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导致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多。主动失地农民社会心理融合是获得社会认同的需要,主动失地农民文化参与融合是避免边缘化的需要,主动失地农民生活方式融合是扩大社会交往的需要。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他们面临经济来源不稳定、城乡文化传统相断裂、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困境制约了其社会融合。因此,要组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加强主动失地农民融入城市文化的引导,完善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在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换的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心理适应及文化观念等方面很难在短期内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这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因此,应从政府与失地农民自身两方面入手加以引导,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角色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市民化现实模式的一种。目前“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现状离市民化的目标体系甚远。影响“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主要包括: 人口素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权利、生活质量。据此, 提出推进“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愈来愈多,在当前的制度安排下,失地农民面临着严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出了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思路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当前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指出了对待失地农民利益应遵循平等与公平、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及共同富裕的原则,提出从严格界定“公共利益”;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合理确定各土地产权的补偿标准;实施多元化的征地补偿方式,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思路。研究结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让失地农民分享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才是真正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与失地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倩倩  张红  王永红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55-156,16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上升.职业教育在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失地农民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可以有效提升其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而推动城市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对社区警务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面对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的“都市村社共同体”,本文深入分析失地农民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困境,为创新失地农民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和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维护失地农民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城市化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是缓解征地矛盾、解决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维护失地农民利益的重要方面.通州区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在马驹桥镇开展了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维护了失地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0.
针对女性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从经济、社会和文化3个层面构建城市融合度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整体城市融合度低于芜湖市原住民,芜湖市失地农民尚未完成完全的城市化。经济融合程度相对较高,与芜湖市原住民差距最小,社会与文化融合程度较低,较芜湖市平均水平差距大。而就业满意度、社交范围、安置政策以及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影响女性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芜湖市制定惠及更多失地农民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与心理、社会关系网络4个方面分析了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遭受到的社会排斥,理清了社会排斥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从创新制度、改造就业环境、转变观念等方面入手,缓解和消除对失地农民的社会排斥,促进失地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中的一部分进入城市,开始市民化的进程。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关注被动失地农民,却忽略了一个主动融入这一进程的群体——主动失地农民。用社会分层理论对主动失地农民进行分析研究,从主客观方面多个维度分析了造成农民主动失地的原因以及主动失地农民的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逾越的障碍。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保障政策设计只能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而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从而使失地农民问题解而不决。彻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实施蜕变政策,使失地农民成长为新型农民。蜕变政策不仅具有独特的效用,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王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2,(8):4884-4886,4952
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农民失地问题,并提出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对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农业发展;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郊区失地农民保障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首当其冲成为发展的战略要地。城市郊区失地农民不仅失去土地,也失去了基本的生产、生活和就业保障。分析了征地保障现行办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新型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以及实现与现行保障良性对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25-22626,22629
介绍了河南农民的失地情况,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并对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和生存权益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解决今后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吴青松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76-8377,8379
通过一个失地农民和城市居民混合社区的实证调查,研究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之后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以及由此造成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对近年来铁岭高新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论述,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失地农民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对经济和社会以及失地农民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普遍存在的边缘化倾向和贫困化现象;以上问题的产生是制度因素和失地农民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提出并研究了"农联"模式在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上的应用;并从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机制和建立失地农民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通过阐述单一的货币安置政策存在的不足以及失地农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说明了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征地补偿应合理化、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政策建议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以有效地防止新贫困的发生,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逐渐被占用,失地农民处于“种地无地、就业无岗、参保无份”的困境。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陈旧观念根深蒂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完善需要1个循序渐进的、具体的探索实践过程。因此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可采取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在分阶段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分层分类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