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化螟是水稻生产上一种历史性主要害虫之一,无论是解放前或解放后,在融水县各稻区普遍发生为害.各年世代间发生情况有差异,其规律基本上第一、二代轻发生,第三、四代随着虫量的增加而加重.三化螟发生的世代演变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栽培制度的改革有极大的关系.防治策略应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如改进栽培技术、调整作物播种期,农药品种要选用具有对口、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  相似文献   

2.
2001年是本地继1991年三代三化螟大发生以来的又一大发生年,且1~3代均为大发生.在三化螟重发区三代三化螟自然发生白穗率达25%以上,大面积经用药防治后白穗率被控制在3‰以下,但仍有一小部分田块因防治质量差等白穗率仍达15%以上.2002年三化螟发生情况与2001年相比则有较大幅度回落,但与历年比较仍属中等偏重发生年.2002年重发区三代三化螟自然发生白穗率也达15%以上,大面积经综合治理后白穗率被控制在1‰以下.  相似文献   

3.
水稻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在福建年发生4代,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三化螟发生及危害有日益严重趋势,对水稻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寻找高效、安全、低毒的防治药剂,科学指导三化螟的防治工作,我们于2002年在仙游县进行三化螟防治药剂田间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4.
三化螟近几年来上升为泾县水稻主要的虫害之一,特别是3代三化螟,失治田块白穗率最高可达60%~70%;由于水稻"桥粱田"多,三化螟世代重叠,对常规药剂产生不同程度抗性,三化螟的防治效果不尽人意.为提高三化螟的防效,指导大田防治,我们选用18%阿维·唑磷乳油(江苏快达农化有限公司提供的杀虫剂),在2004年8~9月对该药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5.
根据最近几年的观察,资阳水稻螟虫的种类主要为二化螟,约占60%左右;三化螟约占30%左右,特别是长势好、密度大、生长茂盛、嫩绿的田块,三化螟明显要多些;大螟数量少,约占10%以下,主要分布在田边。在资阳范围内危害水稻的主要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螟虫,二化螟和三化螟发生时间不一致,在第一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晚发生10多天,但第二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发生期早7~10天,这就为螟虫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大螟发生数量少,发生时间与二化螟基本一致,不作  相似文献   

6.
利用气象因子预测景德镇市三化螟发生的高峰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玄肆  陈鲍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07-9308
根据景德镇市植保站1964~2003年螟虫测报灯观测到各代三化螟发生的高峰期与景德镇市气象台观测到的同期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预报方程,利用方程对2004年三化螟发生的高峰期进行了试报检验,为适时防治三化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 :5 %锐劲特SC、40 .7%同花顺EC、5 0 %稻螟清EC、2 0 %虫克手EC、5 0 %乐无敌EC防治水稻三化螟均有较好的效果 ,可交替使用 ;而锐劲特防治 3代三化螟时不宜单用 ,可与三唑磷复配后使用。应用实践表明在三化螟大发生情况下 ,适时选用高效药剂 (或配方 )防治 ,可有效地控制三化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余姚市水稻三化螟防治适期及药剂防效研究结果表明,余姚市3代三化螟在单季稻5%~10%破口露穗时用药效果最好,抽穗后田间已有白穗发生,用药后田间白穗已不可逆转,仍将少量出现。三化螟的防治应掌握"早破口早用药,迟破口迟用药"的原则,牢记"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重要时期。康宽、稻腾对三化螟均有极好防效,而甲维盐、毒死蜱在中、高浓度下对三化螟亦有极好防效。在目前余姚市三化螟尚处于轻发生的情况下,建议生产上可选用多种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 :5 0 %稻螟清EC、5 0 %虫杀手WP、18%杀虫安AS防治 2代三化螟有良好的效果 ,其保苗效果与杀虫效果均明显优于 18%杀虫双AS。在 2代三化螟卵孵高峰期 ,用稻螟清 15 0 0~ 180 0ml/hm2 、虫杀手 75 0~ 112 5g/hm2 、杀虫安 3 75 0ml/hm2防治 ,可有效地控制其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0.
在2002年以前的近10年越冬螟虫调查中,观察区内查不到越冬三化螟,而2002年却查到了越冬三化螟。2003、2004年三化螟越冬基数分别占总螟虫数的20.6%、40.2%。2001、2002、2003年第四代三化螟的平均白穗率分别为0.8%、3%~6%、4%~8%,2004年在迟熟品种中第三代三化螟白穗率平均为3.57%,防治不好的田块高的达12.6%。可见,三化螟的发生与危害呈极显著上升态势。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