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掌握我国特有珍贵速生用材树种香椿Toona sinensis的苗期生长节律,提高苗木培育质量和幼林抚育效果。【方法】从香椿分布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4个地点采种,对苗木生长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并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苗高和地径生长过程,划分苗木生长阶段。【结果】香椿各种源苗高生长在1—4月为缓慢生长期,5月中旬—9月末为快速生长期,之后生长趋于缓慢,呈"S"型,即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过程。地径的生长节律也呈"S"型,但地径速生期起始时间普遍早于苗高,持续时间也普遍比苗高长,可持续至10月中、下旬。不同种源间苗木生长节律差异明显。南方种源苗高快速生长期为4—9月,持续时间长,而北方种源苗高快速生长期集中在6—7月,持续时间短。南方种源地径在8、9月还能快速生长,而北方种源在7月或8月进入缓慢生长期,9月中旬后基本停止生长。各种源苗高、地径Logistic方程拟合精度高。【结论】北方种源不适合广东栽培。根据生长曲线,将香椿各种源划分为3个生长阶段;速生期是关键,应抓住速生期加强水肥管理,促进香椿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2.
红椿不同种源的苗期生长节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红椿Toona ciliata 18个种源的苗期生长规律,为培育优质红椿苗木和选择优良种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红椿18个种源一年生苗木的苗高和地径进行定期观测,利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获得遗传变异系数,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苗高和地径进行曲线拟合,估算生长参数,分析苗高、地径与地理及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红椿苗期苗高和地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43.31%和36.25%;参试种源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地理变异以经度控制为主。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模式;在观测期间,苗高与地径生长都出现2次高峰;不同种源红椿生长性状的Logistic方程拟合决定系数为0.971~0.998,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可将红椿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及生长后期3个阶段。参试红椿种源在各个时期的起始及持续时间存在差异。【结论】红椿苗高和地径遗传潜力大。不同种源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趋势明显,采种点由东到西苗高及地径生长变快。苗期生长节律存在显著差异。在速生期中,华中及华东地区种源苗高和地径快速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但生长量较小,并且年总生长量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厚朴不同种源苗期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及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特征,为厚朴幼苗生产管理和优良种源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对15个不同种源及2个种源区厚朴幼苗在苗期的生长状况进行连续观察,并用Logistic方程对其生长动态过程进行拟合,获得苗高、地径、物候期与生长特征参数。【结果】厚朴不同种源间苗高生长节律基本一致,速生期起止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和线性生长持续期最多分别相差21,22和18 d,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55%以上,该时期为幼苗生长的关键期;种源间幼苗地径的线性生长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苗高与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地径与后三者及苗高呈极显著相关,线性生长始期和线性生长末期共同决定线性生长期和线性生长量。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线性生长期比种源B区长15 d左右,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量均高于种源B区。【结论】用Logistic方程可以拟合厚朴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动态,建议在幼苗线性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延长该生长期,促进线性生长量,提高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4.
对云南樱桃优良单株广州樱1年生组培苗开展生长节律研究,通过生长曲线拟合,划分并探讨其生长阶段,为组培苗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广州樱组培苗苗高和地径生长节律均呈"慢—快—慢"生长趋势,Logistic方程拟合程度高.苗高和地径均出现2个不连续生长高峰,6月苗高生长量最大达33.0cm,9月地径生长量最大达2.4mm.苗高速生期(2016年5月30日至9月3日)历时97d(占总生长时间39.6%),苗高净生长量96.3cm(占总生长量64.5%);地径速生期(2016年5月16日至10月1日)历时139d(占总生长时间56.7%),地径净生长量8.3mm(占总生长量76.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厚朴不同种源苗期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及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特征,为厚朴幼苗生产管理和优良种源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对15个不同种源及2个种源区厚朴幼苗在苗期的生长状况进行连续观察,并用Logistic方程对其生长动态过程进行拟合,获得苗高、地径、物候期与生长特征参数。【结果】厚朴不同种源间苗高生长节律基本一致,速生期起止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和线性生长持续期最多分别相差21,22和18d,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55%以上,该时期为幼苗生长的关键期;种源间幼苗地径的线性生长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苗高与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地径与后三者及苗高呈极显著相关,线性生长始期和线性生长末期共同决定线性生长期和线性生长量。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线性生长期比种源B区长15d左右,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量均高于种源B区。【结论】用Logis-tic方程可以拟合厚朴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动态,建议在幼苗线性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延长该生长期,促进线性生长量,提高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6.
锥栗1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锥栗1年生播种苗苗高、地径的年生长变化及其生物量组分的分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来拟合.采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法划分苗木的生长时期,把生长期划分为4个阶段,即出苗期(4月6日以前)、生长初期(4月6日~5月20日)、生长盛期(5月21日~9月2日)和生长后期(9月3日~12月1日).其中,生长盛期的生长量占年生长量的67.5%.利用回归分析,得出苗高、地径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呈线性相关.并拟合了苗高、地径及主根生长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来了解苗木各部分生长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是中国西北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对9个种群油松生长节律进行研究。【方法】采用Logistic方程对油松各种群苗高、地径生长过程进行拟合。【结果】油松各种群1年生苗高、地径生长与Logistic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显示出相关性;各种群苗高、地径生长都符合"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苗高与地径存在异速生长现象,苗高较地径早进入速生期。根据Logistic方程将油松各种群生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生长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不同种群苗高、地径进入速生期的时间不同,苗高为第26~36天,地径为第26~61天;各种群速生期持续时间占整个生长过程的2/5以下,但速生期生长量占整个生长期生长量的比重不同,苗高变化于48.53%~58.48%,主要集中在56.87%~58.48%,地径占57.59%~57.98%。各种群的苗高、地径生长量与方程拟合的理论生长量间均显示极显著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9和0.9899。各种群苗高、地径速生期生长量与理论生长极值k间均显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173和0.9999。【结论】利用Logistic方程可以准确估测油松生长量以及划分各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8.
乌桕1年生播种苗生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播种试验,对乌桕1年生播种苗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桕1年生幼苗苗高与地径生长均符合S形生长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来拟合;采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法把乌桕幼苗生长期划分为4个阶段,即出苗期(4月20日以前)、生长初期(4月21日—6月15日)、生长盛期(6月16日—8月15日)和生长后期(8月16日—10月30日),其中,生长盛期的高生长量占全年高生长量的57.76%;单株生物量动态分析表明,7—8月份是乌桕个体生物量增加的关键期,且生长停止后,1年生幼苗茎的生物量在单株总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9.
以翅荚木3个不同种源为研究对象,对其苗期生长量进行测定,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苗高和地径生长规律,建立生长模型,并根据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求相应种源的苗期物候和生长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翅荚木种源苗期生长的动态变化,其相关系数在0.997 1~0.999 2之间,达到极显著相关;3个种源的地径线性生长期和生长速率差异不大,但苗高线性生长期差异较大,湖南通道种源明显小于其它2个种源8~9 d;苗高线性生长量不同种源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湖南通道种源为108.675 3 cm,广西苹果种源为119.868 9 cm,而广东翁源种源高达130.845 8 cm,是湖南通道种源的120.40%。  相似文献   

10.
云南松不同种源1年生播种苗木生长节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南林业大学苗圃地对云南松主分布区范围内7个种源的苗木地径、苗高生长量进行定期观测,采用Logistic方程对各种源苗木的生长进程拟合,分析不同种源1年生苗木的生长节律。结果表明:地径、苗高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节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且拟合准确度较高;根据拟合后的方程,获得物候参数,将地径、苗高1年生长划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3个阶段。地径和苗高在不同生长阶段开始、结束和持续的时间上具有差异,存在异速生长现象,苗高较地径更早进入速生期;地径生长持续时间和日均生长量在生长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分别为82~111、81~108、6~62 d,0.003~0.008、0.011~0.027、0.004~0.017 mm;苗高分别为33~61、60~86、80~133 d,0.115~0.197、0.231~0.475、0.044~0.163 mm。速生期所占时间虽然短,但生长量所占比例却最大,地径、苗高速生期生长占年生长期的1/3,而生长量达到年生长量的57%以上,其中地径速生期日均生长量是其他2个阶段的1.3~3.6倍,苗高速生期日均生长量是其他2个阶段的2.0~6.1倍。实测地径、苗高的生长和理论生长极值k拟合度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703 1和0.998 9,地径、苗高在速生期的生长量与Logisic方程线性回归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和0.999 9。说明云南松不同种源的生长符合"S"生长曲线,且用Logistic方程指导云南松苗木培育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缓释肥用量对江南油杉幼苗生长、根系发育以及养分状况的影响,为江南油杉优质苗木繁育提供依据。【方法】以1年生江南油杉容器苗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设置7个缓释肥用量处理:即对照(0 kg/m~3,CK)、M_1(1.0 kg/m~3)、M_2(2.0 kg/m~3)、M_3(3.0 kg/m~3)、M_4(4.0 kg/m~3)、M_5(6.0 kg/m~3)和M_6(9.0 kg/m~3),分析各处理江南油杉生长发育指标以及植株N、P、K养分含量。【结果】(1)与对照相比,施用缓释肥的江南油杉地径、苗高显著增加,叶、茎、根及全株生物量明显提高,且均以M_3(3.0 kg/m~3)处理幼苗生长效果最佳。(2)施用缓释肥处理的江南油杉平均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以及各根径等级的细根长度增幅明显,均高于对照,且M_3处理幼苗根系更为发达。(3)随着缓释肥用量的增加,江南油杉叶、茎、根的N、P和K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M_3处理植株N、P和K含量整体较高。(4)江南油杉容器苗生长、生物量与缓释肥用量的二次项方程拟合效果最优,R~2均大于0.950,最佳缓释肥用量为2.75~3.28 kg/m~3,与M_3处理生长最优的实测结果相吻合。【结论】适量缓释肥能促进江南油杉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根系发育,建议缓释肥用量以3.0 kg/m~3为宜。  相似文献   

12.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任豆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配比下任豆Zenia insignis苗高、地径、生物量、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等特征的变化,找出最优配方施肥的方案.【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任豆容器苗进行氮、磷、钾配比施肥试验.【结果和结论】施肥对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不同营养元素及其配比对任豆苗木的影响效果不同.N4P4K2和N3P4K3处理对苗高和地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分别比对照增长了251.99%和214.75%,N2P4K1处理时总生物量最大,比对照增加了298.03%.氮对任豆苗木生长影响最大,其次是磷,合理的氮、磷配比可有效提高任豆苗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夏蜡梅1年生实生苗的生长节律,为夏蜡梅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夏蜡梅蒴果播种后获得的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研究其种子萌发动态,建立幼苗苗高、地径的年生长模型,划分苗高、地径的生长阶段,并对幼苗各器官生物量积累、苗高、地径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夏蜡梅春播发芽率约为63.0%,属于易萌发种子,但发芽持续时间较长。建立了夏蜡梅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Logistic模型。夏蜡梅1年生实生苗的苗高生长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03-15-05-14)、生长初期(05-15-06-01)、速生期(06-02-07-09)和生长后期(07-10-11-25);地径生长划分为3个阶段:出苗期(03-15-05-13)、速生期(05-14-10-08)和生长后期(10-09-11-25)。夏蜡梅1年生实生苗前期(速生期)生物量积累较快;苗期生长性状与生物量性状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夏蜡梅1年生实生苗的年生长过程遵循Logistic曲线规律,可在苗高、地径速生期适当施肥,以促进苗木生长,提高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以EV1、EV2、EV3、EV4、EV5、EV66个抗旱性不同的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PEG-6000渗透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研究油菜幼苗的抗旱指数、根长、苗高和根冠比等性状变化,探索在大田环境条件下的苗期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EV2的抗旱指数最大,EV6的抗旱指数最小;不同浓度PEG胁迫下,各品种差异显著, EV1、EV2、和EV3的根长、苗高和根冠比较大,而EV5和EV6的表现较差。在大田油菜五叶期时,EV2的冠层覆盖面积最大,与其它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总生物量以EV2、EV3和EV1较大,根系干重以EV2较大,而且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抗旱指数进行通径分析,冠层覆盖面积对抗旱性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达到0.5975。冠层覆盖面积的大小反映了早期活力的强弱,早期活力强,相应的品种抗旱指数高,抗旱性强。  相似文献   

15.
筇竹种子萌发及温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温度对筇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筇竹种子为试验材料,设定了16 ~30℃共8个梯度恒温温度处理,对筇竹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温度对筇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先升高后降低,20℃温度下发芽率最高(79.44%),20~24℃下种子萌芽率差异不显著,是筇竹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区间;幼苗生长速率随温度的增加先增快后减慢,24℃温度下生长最快,24 和26℃下幼苗的生长高度以及胚根生长长度差异不显著,是筇竹幼苗生长的最适温度区间。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在广西地区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幼虫在抛秧与插秧2种移栽方式下的空间分布型及适宜的抽样技术,为稻水象甲虫情调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抛秧田和插秧田稻水象甲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并比较五点法、平行线法、双对角线法、棋盘法和Z字形法抽样技术。【结果】 2种移栽方式稻田中稻水象甲幼虫均呈密度依赖性的负二项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栽培方式的改变不影响稻水象甲幼虫空间分布型的性质。建立的基于Iwao的抛秧田和插秧田稻水象甲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分别为N=t2 (2.256/m+0.240)/D2N=t2 (4.878/m+0.126)/D2。抛秧和插秧移栽方式下水稻田稻水象甲幼虫田间调查的变异系数均以双对角线取样法最小,分别为63.048 8%和84.796 0%。【结论】稻水象甲幼虫在抛秧和插秧田中呈负二项聚集分布,且为环境因素及稻水象甲幼虫自身特性共同引起;2种移栽方式均以双对角线抽样法为最适宜的抽样方式。  相似文献   

17.
容器育苗质量问题及其对策(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国内外先进容器育苗技术,提出了容器苗的质量问题及其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利用黑龙江省226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苗期耐立枯病的鉴定,以轮枝镰刀菌为供试菌株,采用人工接种,筛选得到不同表现值的抗源材料。鉴定结果表明:鉴定筛选出高抗品种12份,分别为‘龙粳20号’‘东农429’‘富士光’‘龙稻5号’‘龙粳27号’‘垦稻18’‘黑粳2号’‘龙粳21号’‘朴洪根稻’‘石狩白毛’‘垦稻9’‘垦稻11’,占资源总数的5.31%;中抗品种29份,占总数的12.83%;中感品种为63份,占总数的27.88%;感病品种99份,占总数的43.81%;高感品种为‘合江11号’‘东农420’‘牡丹江31号’‘合江10号’‘东农419’等23份,占资源总数的10.18%,但没有发现免疫品种。  相似文献   

19.
遮阴和施肥对油茶幼苗叶片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遮阴时间和施肥量处理的油茶幼苗为研究对象,以其叶片在不同时间(1月、2月、11月和12月)半致死温度的差异为依据,研究了油茶幼苗叶片的抗寒性对遮阴和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遮阴对翌年1月和2月油茶幼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当年11月和12月的半致死温度产生了显著影响。回归模拟的结果表明,当年11月和12月油茶幼苗叶片半致死温度(y)与遮阴时间(x)遵守y=ax2–bx–c(R2=0.8987*~0.9116*)模型,即此时期的半致死温度随遮阴时间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规律,表明遮阴时间过长将会降低油茶幼苗的抗寒性。施肥对当年11月和12月及翌年1月和2月油茶幼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回归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油茶幼苗叶片半致死温度(y)与施肥量(x)均遵守y=k/(1+aexp(–(bx+cx2+dx3)))(R2=0.9929*~0.9994*)模型,表明油茶幼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对施肥的响应呈现随施肥量增加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基本趋势,油茶幼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不随施用量的增加而无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