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土壤酶驱动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的循环和控制生态系统的功能。本研究以生长年限为10、20年和30年的柑橘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土壤脲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柑橘林龄的延长和土壤深度的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柑橘林龄的延长,0~2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10年和20年样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都显著大于30年的样地;而0~20 cm土层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逐渐提高,20年时达到最大值,其后又降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在3个林龄的柑橘林中都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都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氮之间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过氧化酶氢活性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微生物量之间都无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土壤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在第一主成分中具有较大的载荷,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最大。以上结果表明脲酶和转化酶活性能够做为柑橘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对重金属汞和镉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模拟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了不同浓度Hg、Cd单-胁迫及Hg+Cd复合胁迫对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脲酶、过氧化氧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酶对Hg和Cd胁迫的响应并不一致,Hg对土壤脲酶和转化酶的影响较大,Cd对过氧化氢酶的作用更显著.转化酶对Hg、Cd胁迫的响应因处理浓度不同而表现为抑制或激活作用.相关分析显示,脲酶活性可作为土壤Hg及Hg+Cd污染程度的生化监测指标;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以作为Cd污染的指标.同一重金属浓度胁迫下,0~20 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Hg、Cd胁迫对0~20 cm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抑制作用小于20~40 cm相应土壤酶活性,高浓度Hg和低浓度Cd对0~20 cm土壤转化酶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20~40 cm土壤转化酶却表现为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娟 《广东农业科学》2009,(3):62-64,68
对兰州市安宁区蔬菜保护地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在辣椒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辣椒生长初期(4月)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期;转化酶活性在0~20、60~80cm土层中为辣椒生长中前期(5月)显著高于其他各生育期.而在其他土层中均以辣椒牛长末期(7月)活件较高;脲酶活性在辣椒生长中前期(5月)和末期(7月)较高且州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在20~100 cm土层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期;碱性磷酸酶活性在O~40 cm 土层辣椒生长初期(4月)较高,在40~100 cm土层以辣椒生长中前期(5月)较高;此外,茄子地和黄瓜地表层土壤的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均明显高于辣椒地.而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以茄子三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南疆香梨园为对象,分析不同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园生草和覆盖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生草〉覆盖〉清耕〉免耕,生草和覆盖较清耕分别提高64.17%、31.76%。各处理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真菌最少。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20-40cm土层。覆盖和生草0-40cm土层的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免耕和清耕,脲酶活性在各处理中差异不明显。细菌与蔗糖酶、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放线菌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真菌、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真菌是影响蔗糖酶和脲酶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以南疆香梨园为对象,分析不同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园生草和覆盖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生草>覆盖>清耕>免耕,生草和覆盖较清耕分别提高64.17%、31.76%。各处理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真菌最少。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覆盖和生草0-40 cm土层的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免耕和清耕,脲酶活性在各处理中差异不明显。细菌与蔗糖酶、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放线菌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真菌、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真菌是影响蔗糖酶和脲酶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通过天津杨柳青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猪场废水原水、厌氧出水和仿生态塘与地下水稀释(1:5)灌溉以及厌氧出水高、中、低定额灌溉对潮土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脲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猪场废水灌溉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中量厌氧水灌溉增强土壤脲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过高或过低量厌氧水灌溉降低土壤酶活性;原水、厌氧出水和仿生态塘水稀释灌溉对土壤酶活性也有显著影响;与对照(正常施肥和灌溉)相比,仿生态塘水稀释灌溉促进土壤脲酶活性;所有的稀释灌溉处理对土壤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抑制趋势,但其中仿生态塘水稀释灌溉处理的降幅较小.建议适宜的猪场养殖废水厌氧出水灌水定额为500 m3·hm-2,适宜的稀释灌溉处理为仿生态塘水与地下水1:5的稀释比例.  相似文献   

7.
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是反映植被更替对土壤质量作用与影响较为敏感的指标,对分析制约地区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彬县果区土壤及地形条件与管理水平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以农田土壤(对照)与8年(幼龄)、21年(老龄)果园为研究对象,研究其0~40 cm土层深度内的有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40 cm土层范围内,农田演替为果园,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土壤脲酶活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出现累积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少,而碱性磷酸酶和脲酶在剖面上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因此,在0~40 cm土层植被更替及植果年限对土壤生物质量影响明显,可能会对果树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建设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从邢台市临城县运行年限为1~10 a的10个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核桃林取样,对其0~20 cm、20~40 cm和40~60 cm 3个土层的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层,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核桃林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均总体呈增强趋势,且不同运行年限的土壤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以及运行年限≥5 a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未开垦荒地;在运行年限相同的条件下,4种酶活性在3个土层的大体顺序为0~20 cm>20~40 cm>40~60 cm。表明营建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能显著提高土壤质量,运行年限越长,对土壤质量改善的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渗灌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对土壤氮素形态及其数量剖面分布的影响基础上,评价灌水指标,合理调控土壤水分状况.分层采集连续7年用渗灌灌溉的保护地0~60cm层次土壤样品,测定有机质、全氮及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含量.结果表明:10,16,25,40,63kPa5个处理0~60cm剖面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83~17.18g·kg-1范围内变化,其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迅速下降趋势,在0~10cm土层,40kPa处理和63kPa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个处理;30~40cm土层.10kPa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2~1.70g·kg-1,其含量剖面分布呈上高下低特点,10~30cm土层,63kPa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个处理.硝态氮、铵态氮分别在10.00~161.59mg·kg-1和6.07~13.94mg·kg-1范围内变化,0~20cm土层,各处理硝态氮含量差异较为明显,以25kPa处理最大,63kPa处理最小.有机态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01.74~1602.53mg·kg-1,其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在0~30cm土层,63kPa处理土壤有机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保护地渗灌栽培番茄,当渗灌管埋深为30cm时,综合考虑节水、保证作物产量和防止土壤有机物质减少、氮素过量积累等因素,将灌水控制下限土壤水吸力值选定在16~25kPa范围内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0.
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确定北疆退化草地中起重要作用的土壤微生物。【方法】以北疆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组成中,细菌数量最多,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在10~20 cm土层,草地退化梯度间,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差异显著,真菌在重度退化与极度退化下差异显著。在0~10 cm土层,极度退化草地土壤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转化酶的活性均比中度、重度退化草地土壤酶的活性有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重度退化草地显著小于极度退化草地。脲酶活性仅在10~20 cm土层各退化梯度间差异显著。在10~20 cm2、0~3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升高,脲酶、转化酶的活性变化与之相反。【结论】在监测退化草地土壤质量演变时,敏感的土壤生物指标有:细菌、放线菌的数量,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转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对寒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寒地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四种耕作方式:传统耕作(TT),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少耕秸秆覆盖(MTS),研究耕层深度、轮作方式、季节变化对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酶均表现为0-10>10-20>20-30 cm,在0-10 cm土层MTS的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除了过氧化氢酶外,土壤三种水解酶均表现玉米-玉米-大豆(CCS)>大豆-玉米-玉米(SCC);相同轮作方式下,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均表现夏季>秋季,而酸性磷酸酶的酶活性在秋季较高。  相似文献   

12.
生物菌肥对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用量的生物菌肥对晋城大张村采煤沉陷区复垦1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菌肥施入量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强,且各处理显著高于对照(P0.05);生物菌肥施入量为20g/穴时,土壤脲酶活性最强,达到了0.57mg/g,且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0.05);生物菌肥施入量为10g/穴时,土壤蔗糖酶活性最强,达到了58.83mg/g,且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生物菌肥对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的酶活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结果可为在采煤沉陷区合理有效的开展生物复垦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有机肥对镉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料对Cd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污染土壤上施用有机肥,土壤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有所增强;施用羊粪、鸡粪的处理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强,羊粪、鸡粪的高肥处理大于中肥处理,中肥处理大于低肥处理,施用猪粪的处理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增加降低的趋势,猪粪的中肥处理大于高肥处理,高肥处理大于低肥处理,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达到降低重金属镉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污灌时间对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时空互代、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石家庄栾城县不同污水灌溉时间下(0~52 a)耕地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点相比,污水灌溉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相对较高,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污水灌溉区土壤全氮、蔗糖酶、磷酸酶与污灌时间之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P<0.05),其他指标与污灌时间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土壤肥力(有机质和全氮)、重金属(总Cr和总Cd)与水解酶(脲酶和磷酸酶)之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交换态Cr与脱氢酶活性之间呈现出显著负相关性.上述特征反映了污水灌溉时间对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具有复杂的影响效应,而这些效应是决定污水灌溉区土地生产力能否高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施用腐熟秸秆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梯度腐熟秸秆对植烟土壤容重、含水率、速效养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腐熟秸秆对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含水率具有显著作用。在移栽后30 d,T3土壤容重达到最低值1.07 g/cm3,比对照降低了13.01%。②随着腐熟秸秆施用量的增加,植烟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供应量显著提高,其中T2、T3效果显著优于对照。③腐熟秸秆可以提高植烟土壤脲酶、纤维素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45 d,土壤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T2、T3脲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6.29%、21.86%;在30 d,纤维素酶活性都达到最大值,T2、T3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2.67%、111.83%;在60 d,土壤蔗糖酶活性达到最大值,T3土壤蔗糖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29.23%;在45 d,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达到最大值,T3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25.71%。综合来看,施用腐熟秸杆对改善植烟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酶活性有积极作用,T3(11 250 kg/hm2)可以作为河南烟区腐熟秸秆参考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长期尺度上不同比例菌渣化肥配施对水稻Oryza sativa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在水稻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化肥水平为常规施肥量的0%(C0)、50%(C50)、100%(C100),菌渣相对用量0%(F0)、50%(F50)、100%(F100)各3个水平,共9个处理,分析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变化,以及菌渣化肥配施对土壤酶活性的交互效应。  结果  土壤酶活性随水稻生育时期的变化呈现出明显规律性,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分别为3.01~10.20 mL·g?1、0.20~2.04 mg·g?1、0.54~4.80 mg·g?1;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各处理间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菌渣化肥配施对水稻移栽前期的土壤脲酶活性提高有促进作用,且增强了水稻灌浆期和收获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C100F50处理最高,而蔗糖酶活性在C50F100处理最高。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磷、碱解氮和全氮分别对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影响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69、1.80和0.69。菌渣化肥配施主要通过提高碱解氮质量分数促进土壤酶活性。交互性分析表明:菌渣化肥配施效应高于化肥和菌渣单施,并且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  结论  菌渣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并且随施用量增加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本试验条件下,C100F50处理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促进碳氮循环的最佳选择。图1表4参38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苗期大豆、玉米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共设9个处理,分别在前茬作物为大豆、玉米和大豆-玉米混作的土壤上种植大豆、玉米和大豆-玉米混作。结果表明,①与大豆-玉米轮作相比,大豆连作降低了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玉米连作降低了脲酶活性而提高了过氧化氢酶活性,三种种植方式下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②与大豆-玉米混作相比,大豆连作和玉米连作都降低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根际土壤蔗糖酶的活性,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不明显。在前茬为玉米的土壤处理中,大豆-玉米混作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单作大豆和单作玉米的处理。③大豆连作和玉米连作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高于大豆-玉米轮作。在前茬为玉米的土壤处理中,大豆-玉米混作的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高于单作大豆和单作玉米的处理。④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及其碳氮比都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因此,不同的种植方式能够影响大豆和玉米的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但变化规律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坡耕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坡耕地长期保护性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5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横坡垄、垄向区田(前4种视为保护性耕作)及常规翻耕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少耕、横坡垄及垄向区田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常规翻耕1.70%~34.21%;免耕和少耕处理的脲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耕作处理4.81%~67.94%;横坡垄和垄向区田处理的脲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高于常规翻耕8.97%~36.00%;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蔗糖酶活性均于大豆鼓粒期显示活性最高值.免耕和少耕相对于防治水土流失的横坡垄和垄向区田更能有效地培育黑土,是适于坡耕地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北京八达岭地区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为探讨土壤健康的生物学指标,该文对北京八达岭地区不同植被类型0~5 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的区别,其中除过氧化物酶外,糠椴林的土壤酶活性均属最高水平,而灌草丛所有酶活性都属最低水平;灌木丛中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杂木林; 华北落叶松林的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油松林. 相关分析表明,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较好;总磷酸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高于单项磷酸酶;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与土壤肥力状况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灌水方法对保护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乐  张玉龙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08-111
灌溉是保护地土壤水分的唯一补给方式。水分管理不善所引发的保护地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的问题由来已久,通过比较渗灌、滴灌、沟灌3种灌溉方法下保护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3种灌溉方法下保护地土壤生物学性状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活性因灌水方法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总体上是渗灌和滴灌两者接近,且均明显大于沟灌;滴灌处理对土壤肥力质量呈现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