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农业科学》2004,(1):17-17
近年来,茶叶副产品在国外的食品、化工、医药、建材等领域都得以广泛开发和利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茶叶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低档茶约占总产量的30%。茶叶生产中自然产生的副产品约占总产量的2%。若以茶叶总产量为50万吨计算,则低档茶叶(包括副产品)的数量达16万吨,茶叶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若将茶叶副产品进行深加工,能大大激活和提升我国的茶叶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1982年中国官方公布的茶叶产量为37万吨,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 据认为,中国茶园总面积为250万英亩,占全世界茶园总面积的45%左右。这些茶园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和华中。 到九十年代,中国茶叶产量每年平均将增加3—5%,主要用来满足国内的需要。中国生产的茶多数是绿茶。1982年公  相似文献   

3.
茶叶是我国具有资源优势、文化底蕴和消费传统的特色农产品,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口农产品。2001年我国茶园面积为114.1万公顷,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42.5%;茶叶产量为70.2万吨,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总产量的23.2%;茶叶出口量为24.96万吨,居世界第二,占  相似文献   

4.
我国茶叶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低档茶约占总产量的30%。茶叶生产中的副产品约占总产量的2%。低档茶叶(包括副产品)的数量达16万吨,茶叶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若将茶叶副产品进行深加工,能大大激活和提升我国的茶叶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印度是目前世界产茶、饮茶、出口茶叶最多的国家。茶叶在印度国民经济、日常生活和对外贸易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86年,印度茶叶虽然歉收,全国茶叶总产仍达63万吨,出口约22万吨,国内消费约40万吨,三者均居世界之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茶叶副产品在国外的食品、化工、医药、建材等领域都得以广泛开发和利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茶叶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低档茶的生产量约占总产量的30%。茶叶生产中自然产生的副产品约占总产量的2%。若以茶叶总产量为50万吨计算,则低档茶叶(包括  相似文献   

7.
吴锡端 《农业考古》2001,(4):238-240
中国是茶的故乡 ,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 ,并把这一健康饮料推广到全世界 ,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做出的一大贡献。回眸中国茶叶历史 ,有过辉煌 ,也有过衰败。在 1 9世纪末 ,中国的茶叶在产量和出口量上均占世界首位 ,但从 2 0世纪上半叶开始由盛转衰 ,到了 1 94 9年茶叶的产量仅有 4 .1万吨。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茶叶得到恢复和发展。 1 999年茶叶产量达到 6 8万吨 ,出口量达到 1 9.96万吨。在世纪之交 ,中国历经 1 3年的艰苦谈判 ,即将加入WTO。加入WTO将会对中国经济和百姓生活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有利…  相似文献   

8.
印度三大名茶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消费、出口国。现有22个邦生产茶叶,共有14000个茶叶种植场,茶园总面积40万ha,1991年茶叶产量达74万t。生产的茶叶99%以上是红茶,绿茶产量不到1%。最著名有大吉岭茶、阿萨姆茶、Niliri茶。1....  相似文献   

9.
茶叶何时形成茶业谢孝国我国是第一个发现茶、利用茶,并以产茶闻名于世的国家,然而,近年来茶叶生产销售情况却令人忧心不已。据介绍,1994年以来,我国茶叶总产量一直徘徊在58万吨左右,1996年,茶叶平均单产为50公斤,仅为日本的25%、世界平均单产的一...  相似文献   

10.
江西茶业科技世纪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产茶已有2000年历史,唐代就有西山白露茶、界桥茶、浮梁饼茶、庐山云雾、婺源方茶等名茶,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狗枯脑茶、浮红及珠兰茶精荣获金奖,享誉海内外。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载:1997年全省茶园总面积86.25万亩,采摘面积66.90万亩,总产量达到19215吨。我省茶叶生产的稳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茶叶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处在世纪之交之时,总结和回顾本世纪来我省茶叶科技对茶业生产发展的促进,对组建下一世纪的茶业生产是必要和有益的。一、一个世纪来重要茶业科技在我省应用情…  相似文献   

11.
印度茶业近况世界最大茶叶生产国印度最近一年来茶叶产量有所减少,但是质量有所提高,价格回升,出口增加。可以说印度茶业已开始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据业界估计,1995年印度茶叶产量72.5一73万吨,比1994年(已比1993年的创纪录产量减少)减少2%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4,(2):334-335
世界最长寿国家——日本,2000年人均寿命81岁,连续十五年居世界第一位。日本人视茶为“益寿的灵丹,延年的妙药”、“健康希望,美的享受”。日本生产茶叶虽不少,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要从别国大量进口。近年日本人均年茶叶消费量1200克,相当于世界人均年茶叶消费量(500克)的2.4倍;相当于中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340克)的3.5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畜禽种业》2012,8(4):155-155
政协委员冯平认为,从肉类方面讲,中国是肉类的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冯平介绍,2010年中国肉类产量达到7925万吨,是1978年的7.2倍,肉类成品1120万吨,猪、羊、禽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园艺产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广东种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园艺产业,主要包括各种水果、蔬菜、花卉、茶叶等作物,这些作物大多属于南亚热带作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省园艺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产值占种植业的70%左右。目前广东省水果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产量居全国第四位,花卉产销量和出口创汇居全国首位。2004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为1479.98万亩,总产量787.85万吨,产值182亿元(当年价)。其中:香蕉189万亩、320.9万吨,柑桔263.53万亩、159.08万吨,菠萝39.1万亩、47.51万吨,荔枝426.16万亩、94万吨,龙眼177.45万亩、39.16万吨。全省形成了以香蕉、柑桔、荔枝、龙眼、菠萝、芒果等特色水果为主导产品的岭南水果优势区域;2004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720万亩,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排在第二位,总产量2557.65万吨,超过粮食总产量,名列农作物产量榜首,产值约250亿元;2004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61.7万亩,销售额约50.38亿元,是种植业中平均亩产值效益最高的作物之一;2004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58万亩,总产量4.04万吨,产值约6.6亿元。  相似文献   

15.
《农业质量标准》2008,(4):54-54
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浙江萃丰茶叶籽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制定的茶叶籽油质量标准日前正式推出。这一被称作世界“新营养源”的标准.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茶园总面积达160万hm^2.全国有2/3的省份种植茶叶.涉茶农民达8000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16.
正福建省安溪县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2016年,全县茶园面积60.82万亩,茶叶年产量6.85万吨,涉茶总产值148亿元,茶业受益人口80多万人,农民人均茶叶收入784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连续8年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茶业是安溪县重要的民生产业,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安溪县积极研究探索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模  相似文献   

17.
印度种茶业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但其发展却非常迅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产量还不到中国的1/5,但到1901年便超过中国而跃居世界第一位,并一直保持至今。目前印度茶叶生产和出口均为世界首位。据最近统计,1980年产茶达59万吨,约占世界产茶总额的31.28%;1981年出口量达24.5万余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越南养殖渔业的声望和竞争力在国内外都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该国的水产品产量为49.85万吨,排世界第11位;到2004年,产量增至119.86万吨,居世界第3名,列中国和印度之后。2007年越南国家授予渔业部门金星奖,并宣布水产业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相似文献   

19.
印度自1780年从中国引种茶树至今已有200多年种茶历史,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茶叶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独立后30年(1951—1980)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与出口国。据统计,1980年印度茶园面积达38.2万公顷,总产量57万吨,出口量22.4万吨,内销量34.6万吨,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30%和出口量的25%。 80年代尽管世界茶叶生产与销售竞争日益加剧,茶叶价格长期处于低价水平,但印度茶叶产销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1988年总产量达到70万吨,出口量25.5万吨,稳居世界茶叶第一生产  相似文献   

20.
经过“十五”发展.中国农用塑料薄膜(包括大棚膜、地膜)产量已居世界首位,用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总和的1.6倍,约占世界总量的62%。其中,棚膜年用量达70万吨,地膜年销量达45万吨。据分析,“十一五”期间,中国农膜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开发功能性棚膜将是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