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0~1987年在江苏省沭阳县叶庄村进行小麦高产栽培试验,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为了探索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高光效群体结构及光能利用率,我们对不同产量类型麦田的叶面积动态、叶面积密度铅直分布、叶倾角、株间光照分布、净同化率、干物质积累、光能利用率与产量形成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根据两年多点大田和小区试验结果,认为“稳群体壮个体攻大穗”是浙江省小麦高产稳产的有效栽培途径。栽培上应在一定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单穗重,减少基础群体,控制群体发展,促进个体发育健壮,提高分蘖成穗率是增加单穗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施肥上应减少基、苗肥比例,相应增加孕穗肥以满足高产小麦中后期旺盛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改善穗分化的营养条件,增大后期绿叶面积持续期和光合生产量。本文还提出了本省当前栽培的几个品种的高产栽培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江苏省沛县2003-2010年8年间的小麦品种试验和高产示范田68份产量及产量结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苏北地区小麦创高产主攻方向,并结合生产实践经验,总结该地区小麦创高产栽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淮北地区小麦高产田的产量构成特点为具有较高的群体总穗数;超高产田的产量构成特点是群体总穗数适当,且较高,粒重和穗粒数均处于较高水平。苏北地区小麦创高产的栽培策略是:提高群体成穗率和千粒重。而穗数受栽培条件的影响最大,粒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高产田创建主要依靠栽培措施的优化,超高产田的创建则需要栽培措施与气候条件的配合。  相似文献   

4.
以大穗型和一般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田间观察试验,完成两类型(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比较的田间试验。针对多穗型在高产条件下分蘖成穗高,而大穗型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略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相应的对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压力,迫切的需要提高粮食产量。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农作物之一,如何能够提高小麦产量始终是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所探讨的重点问题,小麦的品种、整地质量、土壤肥力以及施肥管理等众多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小麦产量。故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就需要应用更为高产的栽培技术,做好小麦的栽培管理,提升小麦产量。由此,本文主要就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客观阐述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大田生产的穗粒结构调查与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苗情的调控指标,分析了高产与低产的原因,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并就高产栽培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于2012-2013年度在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进行,选用北部冬麦正在推广的5个小麦品种,设低、中、高三种种植密度,研究了在竞争和少竞争条件下各种性状的变化规律,对在少竞争环境下品种各主要性状与竞争环境下产量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探明参试小麦品种高产的生理基础和进一步提高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性状改良途径。结果表明:提高平均穗粒重,对发挥群体效应更有利;增大株高构成指数和粒叶比对于提高群体产量潜力,比提高叶面积更为重要;选择开花早,灌浆强度大,叶功能期长,叶蘖器官形成同期性好,源库较为协调的新品种,可使株型结构合理,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有利于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淮北地区小麦不同播种量对稻田套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得出该地区地力上等田,稻田套小麦的适宜播种量为225kg/hm2、在此播种条件下易获得较好的群体质量和较高的产量。播量过低,基本苗少,成穗数不足,不易获得高产;播量过大,群体质量下降,也不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理应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提升小麦产量。本文从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精细整地、科学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总被引:135,自引:10,他引:135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 ,适当提高氮素水平既能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又能提高蛋白质含量 ,使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达到同步增加 ,氮素水平过高虽能够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但籽粒产量下降。适当提高氮素水平可以提高源器官碳素同化能力和氮素同化能力 ,又能够促进开花前暂贮于营养器官中的同化物质向籽粒中运转 ,增加籽粒中淀粉合成有关酶和氮素同化酶的活性 ,从而导致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步增加。氮素水平过高 ,虽能促进源器官和籽粒中的氮素同化能力 ,但由于碳素同化酶和籽粒淀粉合成酶活性降低和开花前暂贮于营养器官中的同化物质向籽粒中的运转效率降低 ,而导致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 ,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1.
简析氮素营养对超高产小麦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氮代谢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小麦籽粒氮一方面来自开花后吸收的氮素,另一方面来自开花前营养体积累氮素的再运转。在营养体氮素的再运转中,蛋白质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蛋白质的降解又与蛋白水解酶活性的上升相关,小麦籽粒中的氮素绝大部分来自开花前植株贮存氮素的再运转,只有少部分是开花后吸收的。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除了强调提高植株后期吸收氮素的能力外,应十分重视叶片蛋白质的降解,即氮素的再运转分配,选择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和氮素再运转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既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又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此外,小麦籽粒也具有氮素同化能力,关于籽粒的氮素同化能力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氮素对小麦光合能力、生理活性、群体质量、籽粒产量及粒质量的调控,以及对库源流关系的影响,达到小麦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氮素营养对超高产小麦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氮代谢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小麦籽粒氮的来源一方面来自开花后吸收的氮素,另一方面来自开花前营养体积累氮素的再运转。小麦籽粒中的氮素绝大部分来自开花前植株贮存氮素的再运转,只有少部分是开花后吸收的。蛋白质的降解与蛋白水解酶活性的上升相关,它在营养体氮素的再运转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除了强调提高植株后期吸收氮素的能力外,也应十分重视叶片蛋白质的降解,即氮素的再运转分配。选择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和氮素再运转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既可提高籽粒产量,又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此外,小麦籽粒还具有氮素同化能力。通过氮素对小麦光合能力、生理活性、群体质量、籽粒产量及粒重的调控,以及对库源流关系的影响,来达到小麦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淮北地区小麦发展历程的回顾,从小麦品种选择、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广大小麦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97年山东小麦亩产超650kg地块高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对1997年山东小麦亩产超650kg地块的高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有利的气候条件和较高的土壤肥力是小麦高产的关键,正确地选用品种和合理的栽培技术是实现高产的基本保证。通过对亩产超650kg地块产量结构的分析,初步明确了不同类型品种的适宜群体。文中讨论了根系群体活性与成穗数的关系,并就大穗型品种如何提高成穗率,实现高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怀念  陈若礼  张爱华  周宗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160-1160,1197
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经历了由低产—中产—高产的过程。根据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实践,提出了淮北地区生态条件下的高产麦田不同生育阶段个体和群体指标、管理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多穗型冬小麦高产群体叶面积质量与产量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多穗型冬小麦品种烟农 1 9为试材 ,通过 2 0 0 1~2 0 0 2年连续 2a试验 ,研究多穗型小麦高产群体叶面积的质量特性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进一步提高多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必须在群体数量适宜的基础上优化群体质量 ,即在形成适宜群体及群体叶面积的前提下 ,提高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 ,争取穗大粒多 ,使产量三要素在高水平上协调发展 ,同步提高。并指出优化小麦群体质量 (叶与产量三要素)的关键技术是适宜的基本苗数 ,合理利用分蘖和改进肥料运筹  相似文献   

17.
小麦/玉米复合群体光合特性与作物生产力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水肥集约栽培条件下,小麦/玉米复合群体的光合特性及作物生产力主要决定于作物本身的生理特性,而与诸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小麦组分的 Pn(光合速率)与 CGR(作物牛产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玉米组分的经济产量与抽雄期到灌浆期的Pn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生产中可通过培育高光效品种或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来实现作物的高产。  相似文献   

18.
超级小麦育种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现状及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同品种类型和高产群体结构。从黄淮平原冬麦区来看,选育9000kg/hm2以上的超级小麦,多穗型品种较大穗型品种容易获得成功。可以通过改变株型、叶型来控制群体叶面积指数的过度发展,提高穗叶比、粒叶比来达到增穗增粒之目的。大群体"小叶株型"可能是超级小麦育种的一种模式。大穗型品种在产量上的突破,要打破分蘖力强、成穗率低、穗数少的阈值。并就育种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前3年栽培试验和生产示范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绿色食品生产规范要求,制定了江苏淮北地区连麦8号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规程明确了该品种高产栽培的产量因子、生育指标、基础条件、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指标,侧重规范了该品种的高产栽培管理、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以指导淮北地区小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20.
正调查表明,淮北地区小麦栽培面积在150万hm2左右,达全省小麦种植面积70%以上,总产量是全省小麦总产量的75%以上,不管是种植面积或是产量都是该地区粮食作物的首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淮北地区的小麦种植已从中产迈向了高产,为克服产量不稳定、抗灾害能力较弱、品质不佳等问题,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目标,有必要对其栽培与管理技术进行总结分析。1小麦播种前的管理技术1.1精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