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行蓄洪区预警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提出了行蓄洪区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分析框架,并以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区为例,运用实地考察法和关键信息人访谈法确定预警依据,提出了相应的预警模式。研究认为:行蓄洪区内的政府部门、群众、经济组织、工程设施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流域机构中的权、责、利有所差别,其利益诉求和应对行蓄洪区运用风险时的预警需求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现有的单一分级预警模式已无法实现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区的合理防灾减灾的预警功能。结合各利益主体的预警需求,根据行蓄洪区各地区间危险局地性差异及各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时点性差异,应增加分区预警、分时预警,选择分级-分区-分时的精细化预警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行蓄洪区预警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提出了行蓄洪区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分析框架,并以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区为例,运用实地考察法和关键信息人访谈法确定预警依据,提出了相应的预警模式。研究认为:行蓄洪区内的政府部门、群众、经济组织、工程设施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流域机构中的权、责、利有所差别,其利益诉求和应对行蓄洪区运用风险时的预警需求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现有的单一分级预警模式已无法实现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区的合理防灾减灾的预警功能。结合各利益主体的预警需求,根据行蓄洪区各地区间危险局地性差异及各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时点性差异,应增加分区预警、分时预警,选择分级-分区-分时的精细化预警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的农业形势和市场经济建设中忽视宏观调控的趋势,本文强调了新形势下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调控的必要性。阐述了改革后农业调控体系和政策基础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建立新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及当前工作的重点,即加紧进行体制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监测预警是推动自然资源治理重心由事后督查转向事前预警的关键。目前,自然资源监测预警以单要素为主,尚未确立系统性的自然资源监测预警机制与方法。通过梳理集成现有规程和研究中的要素指标,围绕数量、质量、生态3大方面,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指标体系;通过趋势分析和风险评估2种方式的系统结合,设计自然资源风险预警机制与模型方法,综合划定风险预警分区。结果显示:广州自然资源数量侵占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城市建成区周边,质量退化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花都区中北部和白云区东南部,生态功能退化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从化区西南部和黄埔区南部;提出监测预警结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路径,包括实施差异化的风险分级监管,构建自然资源常态化监管机制,打造“数据—规划—决策”管理服务闭环,实现自然资源“监测—预警—调控”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甘蔗的市场特性决定了糖厂与蔗农的稳定的协作关系,实际上应把糖厂和蔗区视为广义上的制糖企业。而对广义上的制糖企业的利益分配以及生产的平衡和协调只有依靠政府的调控来实现。甘蔗收购价调控是对制糖企业糖厂与蔗农的利益合理分配,而税收调控是使松散性的糖厂和蔗农成为紧密型制糖企业的关系纽带,使蔗农自觉担负起原料生产的重任,和糖厂共同承担市场风险,促进蔗糖生产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日,河北省物价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化肥生产供应和价格调控办法,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7.
为做好2006年的化肥价格调控工作,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促进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近日发出《关于做好2006年化肥生产供应和价格调控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8.
《河北农业》2006,(6):8-8
近日,河北省物价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化肥生产供应和价格调控办法,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9.
论土地征收中农民利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征收中农民利益受损,收益分配的失衡导致为追逐土地收益的违法征地屡禁不止.危逼国家粮食安全与国民经济的稳定.现行收益分配机制没有遵循产权交易的规则、没有考虑集体土地开发中的外部经济性、更没有顾及农民的发展权.这是现行产权制度和交易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分析农民利益受损危害与原因基础上,提出依产权交易规则确定征地农民的受益方式、据集体土地功能扩大受益农民主体的范围、依土地增值来源确定收益分配新机制、完善农民利益保护救济机制等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东近日出台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实施细则,以建立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稳定生猪生产,维护生猪养殖户利益。鼓励省内生猪主产区与省内外主销区签订长期、稳定的生猪购销协议。按照国家确定的预警指标体系,在调控目标上,山东采取综合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新时期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以西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56-9657
以西宁市为例,介绍了农民收入基本情况,分析了造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原因,并就加快西宁市农民增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而农民增收又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妥善处理建设新农村和农民持续增收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探索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和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6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的885户农户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分别以农民年人均收入和农民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在固定年份效应和固定农户效应前提下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宅基地制度改革能促进农民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但对促进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要通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来促进农民增收,需要重点聚焦如何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建议推进城镇化,引进市场机制,配套相关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珠三角地区农民收入现状及贡献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借助多元回归模型,利用广东省2002~2014年统计年鉴的数据,通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来分析珠三角地区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土地流转通过工资性收入途径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效果比较明显,通过家庭经营性收入途径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土地流转平均面积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5.
刘璐  彭妍  周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8):223-226
基于2005—2014年全国农地流转总面积的变化趋势,选取全国30个省份2005年和2013年的数据,建立农民收入与农地流转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农地流转发展初期,还是加速发展时期,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都有积极的影响。此外,随着农民收入组成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不同时期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差异,最后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浅议北京远郊山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北京远郊山区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功能定位,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农村从业人员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城镇化速度慢,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市场建设不完善,商品流通不畅和政府补贴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依据多年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农作物病虫害对粮食产量、农产品质量、农田生态环境、有益生物、人类健康及农民增收的影响,并且从提高思想认识、健全机制求创新、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控和预警工作、把好植物检疫关、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质量、注重提高农药经营户和农户的科技素质方面提出了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王方  段豫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74-21376,21418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了重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并利用ELES模型和"消费-收入对数模型"计算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从而得出结论:政府对公共品的供给力度逐渐加大;农民对交通和通讯需求极大,公共品供给明显不足;农民对医疗的需求突出,且农民的医疗费用高,负担重;义务教育改革使农民负担减轻,但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突出;消费需求的迫切使农民更多的自行支付公共品的消费。最后提出了改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林复合系统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系统,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川中丘陵区为例,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比分析了农户对农林复合系统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种植模式的示范推广明显增加了农户对农林复合系统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了农户对农林系统的意愿,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农户表示不愿意采用。此外,所有调查农户的环境保护的意识仍然不高。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农户对农林复合系统的认知、与外界的交流学习、经济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耕地面积是决定农户决策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加强对宣传教育和示范力度,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力度;提高经济产品销售通道。  相似文献   

20.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带动农户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对其运行效果的科学评价既是组织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吸引农户加入组织,政府进一步支持组织发展的客观需求。尝试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具有科学性和易操作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效果评价体系,并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湖陂葡萄协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