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包括汉代画像砖石在内的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艺术.而对汉代画像砖石中农业图像的独特艺术价值至今尚无人专题论及.汉代画像砖石中的远古先民农业生产与生活的鲜活图象其造型剔具匠心,是我国传统艺术之瑰宝,蕴涵了独特而深刻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文物对农耕史特别是农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作用。如何充分利用、发挥农耕文物的史料价值,以及辨识一些伪造文物(赝品),是当前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考辨两件文物和一组赝品"文物",揭示了真实文物蕴含的农具史价值,揭露了伪造文物的破绽: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陶漏斗应当是风扇车(明器)上盛装、倾泻谷物的粮斗;山东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馆藏的一组"汉代农耕图"画像砖,有改造、沿袭已有文物图案的痕迹,结合其他疑点,可判定系今人伪造;江苏徐州汉文化景区汉画长廊的汉画像石"牛耕图"不但描绘了带有马鞍形的犁壁,还绘有迄今唯一的汉代"耒耜耕"画面,对农具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该画像石上"耒耜耕"全图的解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周昕 《农业考古》2002,(1):4-21,30
七、诗画中的农具 *《甘肃酒泉西沟魏晋画像砖墓的农牧图》(45-42马建华)本文介绍了1993年清理发掘甘肃酒泉果园乡西沟村魏晋墓时,发现的壁画中,有二十几块砖上的画面内容与农耕有关。所反映的农具有犁、耙、耢、叉、锨等。画面内容有耕地、耙地、耱地、播种、扬晒、上工、收工等农作场面。……  相似文献   

4.
程幸  程进 《农业考古》2012,(4):249-251
清代《耕织图》彩绘瓷在清代帝王的直接推崇下而创制,其所反映的均是江南地区的耕织情况,对推动发展当时的农耕起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一、《耕织图》起源与清代《耕织图》的创作《耕织图》是古代表现农耕与蚕桑场景的图画,最早可溯源至汉代画像砖。不过当时只是零散的"耕"或"织"  相似文献   

5.
甘肃酒泉西沟魏晋画像砖墓的农牧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建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九九三年在甘肃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清理发掘了魏晋时期的二座画像砖墓[1]。这二座墓中的画像砖表现了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及当时封建地主阶层所崇尚的田园生活。其中描绘农耕与畜牧场...  相似文献   

6.
四川汉画像砖中树木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汉画像砖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该区汉画像砖内容生动、题材丰富,其中有一类刻画着树木图像的汉画存在于各类题材中,且在整个画面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以四川地区汉画像砖中树木图像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文献,对其图像内涵、组合和象征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磷酸二铵施肥深度研究,3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磷酸二铵深施可促进株高、茎粗、节数、荚数、粒数和干物重的增加;磷酸二铵施于种下10厘米、5厘米、1厘米深分别比种肥同位施增产22.5%、23.7%和8.1%,其中有两年试验施于种下10厘米超过施于种下5厘米深的产量,但产量差异不很显著。为便于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认为磷酸二铵施于种下5~10厘米深为宜。  相似文献   

8.
何露 《农业考古》2001,(3):167-169
一1982年,韶关市区西河西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墓出土一批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陶制 模型明器,包括卧房、作坊、禽舍、耕作模型等。耕作模型为长方形,长19.5厘米、宽15厘米,中间纵贯一田埂将水田分作两块,每块皆有前 牛后人俑,在其中一块的一外角处有一漏斗状设施,一人俑蹲踞其旁。俑皆捏制,牛行在前 为水牛形象,颈部套有绳索,由牛背沿后接于农具柄部,两角弯弯,昂首抵足,十分传神。 人俑随后,头戴鸡冠形帽,五官清晰可辨,两手交叉抱农具柄于平颈间作用力下压后板状。 农具为一粗大柄下接一长方形厚板…  相似文献   

9.
清末政局动乱,农民起义频出,这对当时以传统农耕占主导经济地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场浩劫。在清末川刻话本小说《跻春台》中,存在大量描写清末四川地区农村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折射出当时四川地区农业的特点,即以租佃制为主,社会动乱、农业凋敝,自然灾害频发等。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跻春台》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充分展现了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末期的生活面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虽然《跻春台》属于话本小说,其中不可避免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其基本故事框架、情节等却又贴近生活,具有真实反映当时农业社会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l、准备工具铁锅一只,旋子3个(用白铁皮做成直径42-45厘米的圆形,高8-10厘米,沿边下3.3厘米处做两个提手,市场也有出售),毛巾、油布各一块,油碗一个,铁勺一把,和面盆一个,水盆两个,水桶两只。 2、原料配制小麦面粉5公斤、绿豆(或红薯)淀粉1.5  相似文献   

11.
1978年,河南省新乡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博爱县南十五华里的邬庄,发现了一幅完整的清光绪年间所刻耕织图。“耕织图石刻共有20幅画面,分别刻在四块长200、宽30厘米的青石上,均系减地线刻。在画面的间隔部位,用卷云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画面内容共分两组。第一组共十幅,是反映稻子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第二组也是十幅,是反映棉花从播种到最后经过加工最后织成布的全过程。”(见图)它的发现对我们研究清代晚期的农具和纺织工具有着极重要的价值。下面试就耕织图刻石作一些粗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露水草根入药,具有通经活络、除湿止痛的疗效;又含活性良好的β-脱皮激素。目前,中草药市场对露水草的需求量逐年增大,人工种植具有广阔前景。一、植物学特征露水草具短粗条形肉质根,须根少,根长10~20厘米,粗2~3毫米。假茎圆柱形,直径0.5~1.0厘米,4~6月从短缩茎处抽生花茎,每片叶内抽生一枝花茎,长30~50厘米,花茎为圆形,有5~8节,每节生一附叶,每节生长一簇花系。在向阳地方叶和花茎为紫红色,遮荫地方叶和花茎为绿色,宽披针形,有毛,叶片宽1~2.5厘米,花为紫色。每个花系结种子3~5粒。…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磨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作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北辛、裴李岗、磁山等文化中,都有大量的磨臼。而且从线图、照片和文字记载来看,这些磨臼(saddle quern)多已是完善的形态。磨臼的磨盘宽20-35厘米,长度也多在40厘米以上,磨棒的直径或边长4-5厘米,长度在30厘米以上者为多。由于受磨棒磨擦的原因,磨盘的表面多呈凹状,其成套关系,可透过同一遗迹的组合或至少从图示显示出来的磨盘凹陷处与磨棒中部相吻合的情况反映出来(图一)。从以上诸要素中能够看出,北辛、裴李岗、磁山诸文化的这些石磨盘和石磨棒,可以说已…  相似文献   

14.
汉代古夜郎区域墓葬出土的铁制生产工具、陂塘稻田模型、家畜家禽模型、干栏式陶屋模型、粮仓模型、陶井模型等,都表明两汉时期古夜郎地区已形成农业定居的生活生产方式。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耕作的效率;灌溉技术的提高、育秧播种的采用,使得稻作农业经济在古夜郎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粮食产量基本能满足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因而农业经济不但得到稳定发展,而且也为汉代古夜郎地区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续上期)6.阳畦贮藏把新做的阳畦床底铲平,将青椒分层平放畦内,高15~30厘米。放好后,如当时夜温高于5℃,白天盖席,防止风吹日晒,晚上不盖席,以便降低温度,提高湿度;夜温低于5℃时,昼夜都要盖席;气温下降到-2~-3℃时,盖双席保湿,使床内温度不...  相似文献   

16.
“兔毫盏”传奇上海市怡华去年周适祥先生在《扬子晚报》(1995年4月4日)撰文:《宋代斗茶习俗与兔毫盏》,读后颇有收益,今择录之:周先生藏有一只祖传的“兔毫盏”,高5.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4厘米,敛口。盏内施满釉,外壁挂半釉,下垂欲滴,犹如堆脂...  相似文献   

17.
评林晓丹先生的《瀹茶敬奉图》温州师院美术系林安君历代画家都以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为题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生活,反映历史。欣赏反映茶文化历史的中国风俗画《瀹茶敬奉图》(附图见彩页)会被画面那立意、线条、造型和色彩所吸引,该作品为“雁阁主”林晓...  相似文献   

18.
杨钊 《农业考古》1995,(1):216-217
先秦的漆器和漆树北京师大史学研究所杨钊我国使用漆器源远流长,1976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原始社会遗址,发现了大约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木胎“漆碗”,漆碗呈椭圆瓜棱状,有圈足,口径10.6厘米×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厘米×7.2厘米。四壁...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280-281
农耕文化,既反映了农耕生产的全过程,同时还折射出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精神文化。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各民族在长期适应客观自然和社会历史环境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在这传统农耕文化中包含了各民族团结合作、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剌梨为蔷微科多年生丛生的野生灌木植物,广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它树高15~2米,种植后第二年挂果,第四年株产达30公斤,亩栽150~200株,一般株行距15×25米或2×25米的株行距。刺梨花朵有深红,粉红色,花冠直径5~8厘米,果实表面生有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