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稻生育中期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以中粳稻盐粳4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采用密肥试验与拔节期疏蘖处理,研究水稻生育中期群体叶面积组成和光合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光效群体在(N-n)叶龄期够苗,拔节期的总茎蘖数相当于适宜穗数的1.2~1.3倍;拔节期4叶龄以上分蘖数量等于适宜穗数,3叶龄以下分蘖在总茎蘖数中的比例为15%~20%;在适宜叶面积下,有效和高效叶面积率分别为90%~95%和75%~80%;则抽穗期叶片含N率和叶片的净光合率高,抽穗后叶面积衰退慢,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大,籽粒产量高。  相似文献   

2.
丁章忠  强红  孙成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39-640,698
[目的]研究水稻生育前中期主要株型指标的动态变化,为水稻高产株型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汕优63和粳稻武香粳14为材料,通过栽插密度及肥水调控等措施,培育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分析水稻生育前中期几个株型指标的动态关系及其时产量的影响。[结果]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的叶片松散度和叶鞘载叶量对单茎蘖干重的影响要高于拔节期,并通过调节拔节期株型而间接影响单茎蘖干重。同时抽穗期叶片的光合作用对产量的影响要高于拔节期,而拔节期叶片光合量通过抽穗期的光合速率对产量有较大的间接影响.其影响程度已接近抽穗期的直接影响。[结论]水稻有效分蘖·陆界叶龄期(N-n)控制叶面积发展、促进叶鞘干物质积累与拔节期同等重要,同时提高拔节期及抽穗后叶片的光合能力对进一步提高产量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水稻群体茎蘖动态与成穗率和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以中粳稻盐粳4号为材料,通过不同肥水运筹等处理,研究了群体茎蘖动态类型与产量的关系,结果如下:(1)根据水稻主要生育期的茎蘖苗数的消长动态变化、生长速率及其成穗率大小,可以将茎蘖动态分成4种类型,4型是合理的茎蘖动态类型。(2)合理的群体茎蘖动态,拔节期干物质重量高,拔节到抽穗期干物质重量适宜和茎鞘重量高是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力高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产水稻群体茎蘖组成和叶面积指数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以源库类型不同的中籼稻汕优63(库限制型)和中粳稻香粳3017(源限制型)为材料,研究高产水稻茎蘖和叶面积指数组成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高产水稻茎蘖组成特点: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3叶以上大分蘖多,小分蘖少。(2)高产水稻叶面积指数组成特点: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3叶以下小分蘖的叶面积指数占总叶面积指数的比例小,与总叶面积指数相关不密切:4叶以上大分蘖的叶面积指数占总叶面积指数比例大,是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3)叶面积指数与茎蘖组成关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3叶以下分蘖数和4叶以上分蘖数与总叶面积指数关系不密切,而拔节期4叶以上分蘖数与总叶面积指数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中籼稻汕优63(库限制型)和中粳稻广陵香粳(源限制型)为材料,研究高产水稻生育前期的叶面积指数和茎蘖组成特点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高产水稻叶面积指数组成特点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3叶以下小分蘖的叶面积指数占总叶面积指数的比例小,与总叶面积指数相关不密切:4叶以上大分蘖的叶面积指数占总叶面积指数比例大,是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2)高产水稻茎蘖组成特点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3叶以上大分蘖多,小分蘖少.(3)叶面积指数与茎蘖组成关系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3叶以下分蘖数和4叶以上分蘖数与总叶面积指数关系不密切,而拔节期4叶以上分蘖数与总叶面积指数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6.
水稻茎蘖动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间试验 ,建立了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水稻茎蘖增长与消亡的模拟模型。用指数函数描述潜在茎蘖数增长量与叶龄之间的关系。采用品种分蘖特性、有效分蘖叶位数、群体叶面积指数 (LAI)以及植株含氮量等影响因子对潜在茎蘖增长量进行调节 ,从而得到实际生长条件下茎蘖数增长动态模型。拔节至抽穗期间 ,分蘖的衰亡量决定于分蘖的生理年龄和同化物供应状况。利用有广泛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变异的试验资料对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 ,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茎蘖数增长和衰亡动态。  相似文献   

7.
水稻群体茎蘖动态与成穗率和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试验以中粳稻盐梗4号为材料,通过不同不运筹等处理,研究了群体茎蘖动态类型与产量的关系,结果如下:(1)根据水稻主要生育期的茎蘖苗数的消长动态变化、生长速率及其其成穗率大不,可以将茎蘖动态分成4种类型,4型是合理的茎蘖动态类型。(2)合理的群体茎蘖动态,拔节期干物质重量高,拔节到抽穗期干物质重量适宜和茎鞘重量高是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力高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水稻群体叶面积动态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试验以杂交中籼稻汕优63和中粳稻盐粳2号为材料,通过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栽插密度,研究群体叶面积消长动态和株型、产量形成的关系。主要结果:1.方程(公式见影像原文)可以描述群体叶面积动态过程,根据水稻主要生育时期的LAI大小及其生长动态变化,可以分为5种叶面积动态类型,Ⅳ型是最合理的叶面积动态类型。2.在合理群体叶面积动态条件下,合理株型为倒2、3叶较长且挺立,倒4、5叶较短,抽穗期单茎茎鞘重高。3.在较大的LAI基础上提高单茎茎鞘重,并协调抽穗期的LAI和单茎茎鞘重是超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面实测的冬小麦的生理生态参数数据和冠层光谱数据,分析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原始光谱及其一阶微分的相关性,并构建基于等效TM数据的植被指数,建立不同生育时期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的冬小麦LAI与原始光谱相关性较好,在400~720 nm波长范围内呈负相关,在720~900 nm之间呈正相关,开花期的冬小麦LAI与冠层光谱相关性较差;(2)返青期、拔节期冬小麦LAI与光谱一阶微分显著相关,分别在480~540 nm、550~580 nm形成波峰、波谷,在670~760 nm范围内形成"平台",相关系数达到0.8以上,但抽穗期、开花期LAI与光谱一阶微分的相关性较差;(3)在等效植被指数与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LAI建立的回归模型中,分别使用m SRI、RVI与MSAVI2建立的幂函数模型或指数模型最佳,最优模型分别为y=0.053e4.962x,y=0.409x0.828,y=18.687x3.061,对应的r2分别为0.589、0.648、0.694,开花期不适宜使用等效植被指数建立遥感监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水稻生长中期群体结构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8个基肥施氮比例及数量所形成的水稻抽穗期群体结构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研究表明 :①水稻抽穗期群体茎鞘重 /叶重比值、茎蘖数、单茎重及倒 3叶长、比叶重、剑叶长决定成熟期产量的 96.0 2 %。②成熟期有效穗主要受抽穗期群体茎蘖数、茎鞘重 /叶重比值及比叶重影响 ;穗总粒数主要受比叶重、茎鞘重 /叶重比值、倒 2叶长及茎蘖数影响 ;穗实粒数主要受茎鞘重 /叶重比值、比叶重、茎蘖数影响 ;千粒重主要受比叶重影响 ,但不显著。③促使穗期群体形成适量的茎蘖数并提高茎鞘重 /叶重比值 ,将作为改进施肥及管理技术的主要依据。④适宜施氮量的 70 %~ 80 %作基肥深施 ,其余作穗肥补施 ,能促使水稻抽穗前形成源库优化型群体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辽宁省2000~2001年区域试验,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立穗、半直立穗型品种(系)产量显著高于弯穗型品种。增加直立穗型品种的成粒率、半直立穗型品种的每穗颖花数和弯穗型品种的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品种产量与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弯穗型品种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LAI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根据穗型进行栽培上的调控,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水稻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近来辽宁省主栽品种及在育种中有特殊作用的种质资源作为实验材料,对32份水稻材料的光合性状、叶面积指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抽穗期剑(旗)叶净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灌浆期倒二叶净光舍速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半直立穗型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生产能力较强.抽穗期剑(旗)叶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辽宁省大多数水稻品种抽穗期剑(旗)叶光合速率的最适范围是17~22μmol/(m2·s).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拔节期和抽穗期存在最适叶面积指数,其分别是2.8~4.O和5.5~6.3.分蘖期和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几乎与产量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北方粳稻不同穗型品种冠层特征与干物质生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北方粳稻不同穗型品种的特征与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品种,对N肥高低反应不同,冠层发展动态与干物质生产速率也有明显差异,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不同穗型品种抽穗前叶面积增长速度增大,抽穗期的LAI与抽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速度和产量间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LAI与获得最大干物质生产速度的最适LAI接近。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速度与产量境也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水稻有效分蘖叶龄期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汕优 63和 951 6为材料 ,通过密肥措施 ,培育不同产量的群体 ,研究水稻有效分蘖叶龄期 ( N-n)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 :高产群体 N-n期叶开角较大 ,叶长适中而稍长 ,叶片的松散度较大 ;叶片较厚 ,叶绿素含量高 ;叶面积增长缓慢 ,叶面积指数较小 ;叶鞘积累快 ,单位叶鞘重量承载的叶面积小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方法】于2010—2011年在贵州省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不同生态稻区,以当地具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设计精确定量施肥模式(accurate fertilizer,AF)与常规施肥模式(conventional fertilizer,CF),通过对两种施肥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精确定量施肥模式以斯坦福(Stanford)方程为基础,根据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计算总施氮量,各阶段的施肥量根据目标产量的阶段需氮量确定。精确施肥模式的总氮按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30%﹕20%﹕35%﹕15%施用,常规施肥模式氮素总量按基肥﹕分蘖肥﹕促保花肥为20%﹕60%﹕20%施用。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取地上部分测定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成熟期考查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结果】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点的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2.4%—48.0%,从产量构成因素看,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常规施肥模式有不同程度提高,穗数增加8.1%以上,穗粒数增加2.5%以上,群体颖花量增加14.3%以上,而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施肥模式的差异较小;比较分析两种施肥模式的穗型大小,精确定量施肥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穗粒数小于100粒的小穗比例降低、100—250粒的大穗和250粒以上的特大穗比例增加,小穗比例减少了36.7%—100%,大穗比例提高了2.2%—11.4%,特大穗比例提高了23.3%—94.9%;在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方面;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的群体叶面积指数拔节前有所降低(4.2%—11.8%)、抽穗期显著提高(4.2%—13.9%);粒叶比明显增大,其中颖花/叶为9.3%—32.7%、实粒/叶为12.8%—35.7%、粒重/叶为10.1%—36.3%;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拔节前有所降低,拔节至抽穗期提高了9.8%—50.8%,抽穗至成熟期提高了26.9%—62.7%。【结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贵州杂交籼稻产量,其途径主要通过控制拔节前的群体生长,促进拔节后的群体发展,适度减小拔节前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扩大拔节后尤其是抽穗后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控制晚生小穗数量、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穗粒数和粒叶比,实现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的高积累,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叶色是氮素营养诊断最常用的指标,获得准确的叶色诊断指标是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的基础。叶色诊断指标实际上就是稻谷产量最高时的最适叶色。已有报告指出,叶色诊断指标受到群体大小和结实期光照条件的影响。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叶色诊断指标随群体大小和光照条件而变化的规律,为精确定量施氮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04—2005年早季和晚季,在广州以两系杂交稻粤杂122为试材,设置8种不同氮肥处理,进行2年4季田间试验,抽穗期测定叶色(SPAD)和叶面积指数(LAI),成熟期测产。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的最适叶色存在明显差异,4季变动于39~45之间。根据产量与叶色的定量关系,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特定条件下的叶色诊断指标。(2)稻谷产量与抽穗期群体指数(SPAD与LAI的乘积)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抽穗期SPAD、LAI和结实期日照时数,可以解释不同年度、季节和不同氮肥处理的稻谷产量变异的86%。最适群体指数随着结实期日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3)最适叶色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随着LAI的增加而降低,3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定量关系。应用这一关系,可根据结实期光照条件,估计出异地异季的叶色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氮肥运筹对寒地香稻绥粳4号产量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寒地香型粳稻高产高效栽培,以寒地香稻品种绥粳4号为材料,探讨了氮肥运筹方式对其产量及LAI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前期施氮比例的增加,有效穗数会增加,但成穗率会先上升后下降。产量随着前期施氮量的增加而先上升后又明显下降;NA3处理(底肥40%,返青分蘖肥30%,穗肥20%,粒肥10%)产量最高达9 564.8kg·hm~(-2)。分蘖盛期、齐穗期、成熟期的LAI均以NA4处理(底肥60%,返青分蘖肥20%,穗肥20%),重申最大,各时期LAI均与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关系,分蘖盛期最适LAI为1.16,齐穗期最适LAI为5.34,结实期最适LAI为4.51。NA3处理的氮肥运筹方式更适合寒地香型粳稻绥粳4号。  相似文献   

18.
小麦叶面积指数的遗传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偃54×京411"的96个重组自交系(RILs)为试材,分析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的LAI、MTA(平均叶倾角)、DIFN(无截取散射)均在RIL间存在极显著差异。LAI在RIL群体中呈连续的正态分布。LAI自抽穗期增大,至开花期达最大,灌浆后期降低。不同生育时期的LAI均与群体总茎数、株高和倒三叶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后期的LAI与生物量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当控制总茎数和株高不变时,LAI主要与顶三叶的叶面积和叶长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在开花期最大,灌浆后期降低。对抽穗期LAI>4.0的RIL系而言,该时期LAI与生物量和产量相关性不显著,但灌浆后期的群体平均叶倾角与生物量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对产量高于京411且株高小于80cm的8个RIL系的分析表明,旗叶与倒二叶叶长比与生物量和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