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会泽坝子冷浸田的基本概况 冷浸田共三万余亩,分布于内十三圩、长圆圩和小清河流域以及最低洼的头老圩、锅底圩等整个东片稻田。冷浸田排水困难,致使两万余亩稻田未能耕种小春作物。自1999年以来,连续三年夏季雨量特大,最低洼的头老圩的千亩稻田,连续三年一片汪洋,颗粒无收,而且每年每亩还要白白花费200元左右的投资,损失巨大。其原因是头老圩和小清河连通的过洞堵塞,小清河没有去路,三万余亩冷浸田中的冷浸沟(小清河、十字河)都连通地上河,没有专用的冷浸沟与之连……  相似文献   

2.
采取综合措施改良利用冷浸田福建省永安市土肥站(366000)朱玲玲冷浸型低产田包括冷水田、浅脚烂泥田、深脚烂泥田及部分青泥田等土种。多分布在山垄谷地泉水溢出带,或河谷平原的低洼地。这类土壤理化性状不良,生产条件差,种植单季稻或双季稻产量很低。但是冷浸...  相似文献   

3.
低产冷浸田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高,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不协调,还原物质多,水稻产量低,低产冷浸山垅田的改良和利用对增加农民收入及确保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筛选适宜冷浸田生产的水稻(Oryza sativa)栽培品种,于2011年在阳新县冷浸稻田中设置大田试验,研究在冷浸田条件下不同中稻品种产量构成及生理指标差异。结果表明,冷浸田严重抑制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最终产量显著低于湖北省水稻产量平均水平(7 000 kg/hm2)。相对而言,籼稻比粳稻、糯稻更能适应冷浸田的环境;不同水稻品种在冷浸田条件下生理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抽穗期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低与水稻最终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叶片脯氨酸含量与产量关系不显著。单纯从水稻品种方面着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冷浸田水稻产量低的问题,需要配套使用合理的耕作方法和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为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积极推广再生稻生产技术,目前,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1000hm2左右.由于受地理和气候影响,全县有冷浸田、烂泥田2000hm2以上,这类田再生稻单产比其他稻田低20~30%.对此,我们借鉴安徽等省水稻地膜栽培技术经验,对山区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生产开展大田覆膜湿润栽培试验、示范,取得良好增产效果.据试验、生产调查: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覆膜栽培比常规栽培头季增产8.8~17.1%,再生季增产24.2~27.7%,两季增产13.7~21.2%.该项技术推广,使全县再生稻平均单产840.0kg/亩,示范方平均单产908.0kg/亩.  相似文献   

6.
冷浸田的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先来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3):78-78,58
冷浸田是山丘地区分布较广的一类低产水稻土.冷浸田的土壤肥力甚低,水分过多,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不协调,还原物质多,对水稻生长不利,而且土烂泥深,难于耕作,群众形容这类土壤是"丘小如瓢深齐腰,冷水浸泡锈水飘,一年只能种一造,常年亩产一担挑".根据冷浸田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冷浸田的低产状况,产量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  相似文献   

7.
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综述了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冷浸田今后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冷浸田大部分地处高山,冷土低温,泥土中亚铁等还原物质多,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产量不高。冷浸田水稻普遍发生前期冷害发僵,后期低温冻害。要提高这些田块的产量,必须改良栽培方法。冷浸田水稻垄畦栽培,有效避免了传统栽培法的不足与缺点,经多年栽培试验,增产效果明显而稳定,在高山地区冷浸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闽侯典型冷浸田为例,通过连续两年定位监测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同一小流域冷浸田与非冷浸田(灰泥田)地下水位与农田小气候生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灰泥田地下水位常年波动较大,且主要发生在地表之下0-50cm,而相应的冷浸田地下水位波动较小,主要分布在地表之上10-40cm,较灰泥田常年平均高出49.3cm。冷浸田地下水还原性物质总量是灰泥田的2.8倍,Fe2+则是灰泥田的1.8倍。冷浸田光合有效辐射年均值较灰泥田降低26.9%,达显著差异水平。冷浸田单季稻生育期(6-10月)平均地表温度、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分别比灰泥田低0.4℃、0.4℃、0.5℃、0.6℃,尤其是9-10月的抽穗灌浆期地温与灰泥田差异进一步加大;其单季稻生育期平均气温均也较灰泥田低0.6℃。山垄冷浸田地下水位高并伴随强还原性、较低的光合有效辐射与水稻生育后期地温下降较快是区别于非冷浸田的重要生境特征,这可能是冷浸田生产力低下的综合原因。基于冷浸田生境特征,从工程与农艺措施等方面提出治理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冷浸田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较低,这使得冷浸田水稻产量较低,即便对水稻进行有效的施肥,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施肥效应,提高水稻产量。采用冷浸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水稻产量及施肥效应低的情况。因此,本文就冷浸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施肥效应的影响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冷浸田水温泥温低,早稻生育前期土壤有效磷供给不足的问题,试验采取磷肥撒施、磷肥集中施、磷肥与活化剂配施、有机无机磷配施等不同施磷方式,研究其对土壤养分供应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结果表明:冷浸田早稻施磷肥能显著提高单产,有机无机磷肥配施、集中施磷肥和添加活化剂处理与NPK常规撒施处理相比较,有效提高了土壤磷酸铝盐和磷酸钙盐含量,土壤好气性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增加,水稻磷肥利用率提高明显,是改良冷浸田、提高早稻产量的较适宜施磷方式。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庆元县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其中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单产比其他稻田低20%~30%.对此,我们借鉴安徽等省地膜水稻栽培技术经验,对山区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生产开展大田覆膜湿润栽培的试验、示范.据试验、生产调查,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覆膜栽培比常规栽培头季增产8.8%~17.1%,再生季增产24.2%~27.7%,两季合计增产13.7%~21.2%.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全县再生稻平均亩产达840.0kg,示范方平均亩产908.0kg.  相似文献   

13.
冷浸田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较低,这使得冷浸田水稻产量较低,即便对水稻进行有效的施肥,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施肥效应,提高水稻产量。采用冷浸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水稻产量及施肥效应低的情况。因此,本文就冷浸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施肥效应的影响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冷浸田水温泥温低,早稻生育前期土壤有效磷供给不足的问题,试验采取磷肥撒施、磷肥集中施、磷肥与活化剂配施、有机无机磷配施等不同施磷方式,研究其对土壤养分供应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结果表明:冷浸田早稻施磷肥能显著提高单产,有机无机磷肥配施、集中施磷肥和添加活化剂处理与NPK常规撒施处理相比较,有效提高了土壤磷酸铝盐和磷酸钙盐含量,土壤好气性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增加,水稻磷肥利用率提高明显,是改良冷浸田、提高早稻产量的较适宜施磷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以湖北省咸宁市的冷浸田为试验对象,集成不同改良措施形成一整套技术模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冷浸田改良技术集成效果。以常规技术模式(CK)为对照,研究微肥技术模式(T1)和暖田技术模式(T2)对冷浸田水稻(Oryza sativa L.)根系发育、干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可以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增加干物质含量,增加根冠比,提高水稻产量;与CK相比,T1增产12.98%,T2增产21.42%。综上所述,冷浸田集成改良措施能够增强根系形态发育,提高水稻干物质含量,达到显著增产;其中,T2通过集成挖沟排水措施降低冷水浸滞的影响,增产效果优于T1。  相似文献   

16.
安龙县冷浸田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安龙县因地下水位高造成泥温低冷浸田及渗漏型冷浸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特征,提出了冷浸田水稻高产稳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冷浸田的改良措施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歙县深渡镇水稻土壤基本情况及冷浸田水稻低产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改善环境,增加光照;建立排水系统,进行冬耕晒田;改良耕作,水旱轮作;施肥改良等,同时提出几点建议,以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皖南山区冷浸田的改良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宇桢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73-174
阐述了皖南山区冷浸田的特点,分析低产原因,提出有效的改良措施,并结合实际进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福建典型冷浸田与邻近景观单元内的非冷浸田7对14个土壤样品数据,利用配对 t检验等统计方法研究冷浸田土壤活性有机C、N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冷浸田土壤有机C含量与C/N较非冷浸田分别提高22.1%与0.56个单位,差异显著,但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水溶性C组分含量及二者占有机C比重均显著低于非冷浸田,同样,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含量及其占全N比重也显著低于非冷浸田。冷浸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但组分品质差。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或水溶性C或可作为冷浸田改良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低湖冷浸田的改造途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了冷浸田地力条件,论述了冷浸田高耗低产的障碍因子和试行“W”模式改造后所取行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