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玉米秸杆还田免耕栽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灌  袁文  韩烨君 《广西农学报》2009,24(4):22-23,39
玉米免耕是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玉米秸秆还田免耕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提高产量。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田间试验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比免耕、常规翻耕栽培产量要高,效益要好,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比常规翻耕增产5%以上,每667m2节本增收90元以上,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稻草覆盖免耕种植马铃薯栽培技术是将秸秆还田、免耕和轻型栽培三者的优点充分结合起来的新技术,既省工节本,又高产高效,平均每hm2产量29395.5kg,比常耕栽培法,增产3085.5kg/hm2,增10.5%,收购价比常规栽培高18%-23%,商品率提高30%.推广前景广阔,是农民增收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为试材,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对玉米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玉米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玉米产量较翻耕增产207.1 kg/hm2,经济效益增加657.1元/hm2。该技术是一项投资少、增产较大、收益较高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几种不同秸秆还田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几种不同秸秆还田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作物秸秆还田种植玉米,可使玉米增产;当采用烤烟、玉米的秸秆还田时,增产效果更为明显,产量分别为8033.3kg/hm2和8000.0kg/hm2。因而作物秸秆还田这种方法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鑫  谢定仙 《农技服务》2011,28(6):756-757
研究了不同覆盖物和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小麦秸秆产量最高,达12 247.5 kg/hm2,其次为免耕起垄覆盖小麦秸秆(10 954.5 kg/hm2),免耕覆盖稻草最低,为10 894.5 kg/hm2,因此,在推行玉米免耕覆盖栽培时,以免耕或免耕起垄覆盖小麦秸秆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给秸秆机械还田利用和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研究了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达6480.0kg/hm2,其次是浅耕秸秆不还田处理,浅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混埋还田处理产量最低,为5524.5 kg/hm2。方差分析结果说明,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大,且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省工节本,效益较其他处理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适宜方式为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7.
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连续4a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土壤墒情、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处理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12500 kg/hm2;秸秆不还田常规种植处理产量最低,折合产量为8506 kg/hm2。秸秆还田处理平均产量为10763 kg/hm2,秸秆不还田处理平均产量为9918 kg/hm2,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产量增加845 kg/hm2,增产率8.5%。地膜覆盖处理平均产量为11916 kg/hm2,常规种植(露地)处理平均产量为8766 kg/hm2,地膜覆盖处理较常规种植(露地)处理产量增加3150 kg/hm2,增产率为35.9%。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长期秸秆还田适宜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设置0、1500、3000、4500和6000 kg/hm2共5个玉米干秸秆还田量,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结构性状,测定籽粒产量.[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第一个试验年度产量提高3.50%~7.10%,平均增长4.95%,3000 kg/hm2的中等秸秆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长期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籽粒产量有重要影响.与对照相比,4个年度试验,4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96%~6.31%、1.87%~5.87%、0.76%~8.70%和2.27%~8.58%,平均增产5.12%、3.63%、4.31%和6.27%,幅度逐渐增大,后2个年度的增产效应达显著水平,显示了稳定的增产效果.[结论]当前生产条件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长期秸秆适宜还田量为45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耦合对土壤肥力、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高,平均产量达11 750.85 kg/hm2,相比对照增产7 001.25 kg/hm2,增幅147.41%,比露地起垄种植增收13 332.75元/hm2。  相似文献   

10.
麦秸还田对夏玉米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播玉米郑单958为材料,试验探讨了麦秸还田免耕与麦秸不还田免耕两种处理对夏播玉米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规律和产量差异等,结果显示,麦秸还田免耕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比麦秸不还田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高,对夏玉米生长有利、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单产增加1079.10 kg/hm2,增产12.09%,单穗重增加7.667 g,在夏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探明干旱地区玉米抗旱播种的有效方法,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探墒播种条件下,2~7cm土层土壤容重较旋耕增加了4.31%,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旋耕较免耕探墒提高了地温,但免耕探墒条件下0~20cm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少耕处理的产量最低,为6555.38kg/hm2,免耕探墒播种的产量为6591.82kg/hm2,较旋耕降低553.36kg/hm2,减产效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免耕探墒播种是旱地农业生产中有效的抗旱播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免耕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a玉米连作的基础上,研究免耕覆盖和传统耕作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可以增产1 012.5kg/hm2,增产率为17.6%。免耕覆盖可以减少玉米根部和茎叶对氮素的吸收,从而增加玉米籽粒中氮素含量;同时可以促进茎叶中的钾元素向籽粒和根部转移。免耕覆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比传统种植分别增加38.7%、22.8%、67%、41.6%,速效钾增幅较小,为3.0%,速效磷含量则表现为传统耕作比免耕覆盖高出1.20mg/kg。在免耕覆盖和传统耕作下,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不同层次之间差异显著;免耕覆盖在110cm左右出现最大累积峰,而传统耕作最大累积峰出现在60cm左右。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免耕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脱毒三级马铃薯大西洋1号为材料,进行马铃薯免耕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5种栽培方式中,以免耕沟土铺底加6750kg/hm2稻草覆盖种植行的方式最好,马铃薯产量达22245.6kg/hm2,比对照常规翻耕栽培增产6547.2kg/hm2,增产41.7%,每公顷增收3306.7元。因此,免耕沟土铺底加6750kg/hm2稻草覆盖种植行这种栽培方式可以在冬种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林琼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9-20,25
于2010~2011年,开展了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普通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免耕覆盖栽培可改善马铃薯生长条件,有利于薯块膨大生长,减少畸形薯、烂薯裂薯,提高大、中薯的比例、产量、商品率以及抗逆性。稻草免耕草膜双层覆盖栽培的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为53004 kg/hm2、15189.3元/hm2。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北方旱农区适宜的耕作模式,在旱作大田条件下,通过4 a的田间试验,设置第1年深翻、深松、常规耕作(CK)和免耕,之后每年进行旋耕的4种耕作模式,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土壤呼吸速率、玉米产量以及年纯收益的变化。结果表明,深翻模式具有较强的蓄水保水能力,可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年纯收益,为最优耕作模式,实施后第2年土壤呼吸速率、玉米产量和年纯收益均达到最大,分别较对照提高28.78%,19.49%和33.71%;深松模式次之,免耕模式较差。第1年深翻,第2,3年旋耕的深翻模式为北方旱农区适宜推广的模式,其耕作周期为3 a,该模式对解决目前生产上由于土壤耕作方式单一引起的土壤耕作层变浅、结构破坏、蓄水保水能力变差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黔糖4号旱坡地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旱坡地甘蔗栽培水土流失和增产问题,于2007—2009年进行了黔糖4号坡地种植土壤免耕和常规开垦栽培(CK)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旱坡地土壤免耕栽培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和明显的增产效果。新宿平均产量129.21t/hm2,比CK增产12.95%,示范10hm2加权平均产量102.75t/hm2,辐射带动推广2 000hm2加权平均产量85.04t/hm2,示范推广2 010hm2加权平均产量93.90t/hm2,分别比CK增产13.0%、14.1%和13.5%;甘蔗种植+加工纯收入36 336元/hm2,产投比为1.79,分别比CK增加41.2%和0.23。种植业中土壤免耕栽培比CK减少投入土地开垦费1 800元/hm2,甘蔗纯收入增加10 579元/hm2,合计增收12 397元/hm2,效益明显。该结果对旱坡地甘蔗栽培控制水土流失、增收节支、提高种植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期施钾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和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为探明长期施钾对大田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方法】本文通过在东北三省的代表性土壤上连续13年的定位施钾试验进行研究。【结果】东北3个定位试验点在施用氮磷肥基础上长期施钾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辽宁13年间(1993~2005)施钾效应不稳定,吉林自第3年(1995年)开始施钾显著增产,黑龙江自定位开始施钾显著增产;辽、吉、黑3点长期施钾条件下作物产量13年平均分别增加9.9%~10.3%、12.6%~13.6%和17.5%~21.7%。辽宁、吉林两点施K2O 112.5 kg•ha-1时土壤-作物系统内钾素处于较明显的亏缺状况,而施K2O 225.0 kg•ha-1时3个定位点钾素均有较多的盈余。长期施钾均能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且土壤速效钾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长期施钾对3个定位点缓效钾含量的影响有所不同。【结论】基于产量、效益和土壤钾素状况,3点的适宜钾(K2O)用量为112.5 kg•ha-1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养分配比复混肥对夏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情况下,冬小麦收获后免耕播种夏玉米(蠡玉68),玉米出苗后在行间距根部5~8 cm处集中一次性条施所有肥料,后期不再追肥。试验设不施肥(空白对照)、20-10-11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尿素施用量375 kg/hm2、30-5-5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26-6-8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25-8-12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和28-5-5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共计7个处理,研究不同养分配比复混肥对夏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玉米专用肥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增产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千粒重实现的。专用肥的养分配比不同,增产增收效果也不一样,合理选择玉米专用肥能够大幅度提高玉米种植收益,其中施用25-8-12玉米专用肥玉米产量和增收效益最高,施用20-10-11玉米专用肥次之。在该试验地区,仅施用高水平的氮肥对玉米增产效果不大,而施用钾含量高的玉米专用肥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黄土旱塬半湿润易旱区属于雨养农业区,水分亏缺为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有必要筛选适于黄土旱塬半湿润易旱区春玉米综合栽培模式,从而提高旱地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方法】 2017—2018年玉米生长季,探讨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免耕、深松)、施氮(0、150、225 kg·hm-2)和种植密度(52 500、67 500 株/hm2)对春玉米田土壤水分动态、水分利用效率、春玉米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互作效应,提高玉米综合生产力。【结果】 (1)2017—2018年春玉米播种期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均表现为免耕>深松>翻耕,2年平均免耕与深松播种期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较翻耕分别提高6.1%和4.1%。2年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均在深松高密高氮(STH2)处理最高。(2)深松与免耕处理较翻耕处理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与施氮量的增加,春玉米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随之增加,耕作×密度对拔节、抽雄期叶面积指数有显著影响,密度×施氮对灌浆中期叶面积指数有显著影响。STH2处理下,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提高3.3%—32.9%。(3)穗粒数和百粒重与施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深松与免耕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翻耕。STH2处理产量最高,2017年STH2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幅为1.4%—63.3%;2018年增幅为2.9%—39.6%。【结论】 在黄土旱塬半湿润易旱区,深松耕配施150—225 kg·hm-2施氮量与67 500株/hm2种植密度,不仅可以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还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效益;免耕配施225 kg·hm-2施氮量与67 500株/hm2种植密度,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免耕与耕作栽培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生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10-6411
[目的]研究免耕与传统耕作方式种植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方法]以云南陆良蚕豆为试材,在免耕和耕作栽培下分别设置株距为253、03、5 cm 3个密度处理,以耕作栽培下种植密度为36.30万株/hm2为对照。在蚕豆成熟期,测定土壤水分和养分指标。[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水分和土壤全氮的影响很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免耕大于耕作;免耕30 cm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为224.90 mg/kg,耕作30 cm的处理最低,为182.67 mg/kg;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表现为免耕25 cm>免耕35 cm>耕作35 cm>耕作30 cm>耕作25 cm>免耕30 cm;有效钾的变化是免耕25 cm>耕作25 cm>免耕35 cm>免耕30 cm>耕作30 cm>耕作35cm。[结论]免耕栽培,能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