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乐都区引进甜樱桃栽培项目以来,频繁受到越冬期冻害、春季晚霜冻危害,对进入盛果期的甜樱桃产量和果农收入产生了较大影响,制约了甜樱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根据乐都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结合甜樱桃越冬期冻害、春季晚霜冻发生的农业气象指标,采用频率表法对近三十年气象资料中甜樱桃免受冻害和晚霜冻的温度保证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经分析,乐都区热量资源较欠缺,冬季寒冷,且冬、春季年际间温度变化波动大,甜樱桃安全度过冬春季各发育期的温度保证率偏低。受越冬期冻害、萌芽期霜冻、开花幼果期霜冻三个不同阶段农业气象灾害的制约,甜樱桃高产栽培的保证率偏低,受危害风险较大,冻害和晚霜冻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2.
宁夏农业区霜冻出现规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宁夏近40年的日最低气温结合农作物的霜冻指标,计算了平均初、终霜日、异常早、晚霜冻,无霜期的绝对变率和保证率,并分析了宁夏各地霜冻出现的规律,时空特征及影响霜期变化的因素,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198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及初霜冻发生日期为基础,以不同气候生态区的80%保证率成熟日期作为界限日期,评定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秋季霜冻灾害是否发生,并构建霜冻灾害气候危险性风险指数指标体系,分析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发生的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30年时间尺度内,内蒙古大豆不同等级秋季霜冻发生范围虽有略变小的趋势,但各等级的初霜冻日均呈提前趋势;霜冻发生的区域特征明显,轻霜冻发生范围相对较广且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较大。不同等级秋季霜冻发生频率大致呈东北高、西部和东南部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变异系数与强度频率空间分布规律相对一致,变异性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脉和阴山山脉地区。通过气候危险性风险指数指标模型的构建和等级划分,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危险性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霜冻危险性高的区域集中在东北部地区,其中大兴安岭南麓农区是内蒙古大豆主产区之一,掌握霜冻变化规律,合理安排作物品种熟型,做好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保证大豆丰产丰收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利用招远地区1981~ 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倾向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并探讨了30年间ENSO强度、气压及气温与雷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招远地区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1.2 d,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呈现在波动中缓慢减少的趋势,其变率为-1.34d/10a;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冬季无雷暴;雷暴主要发生在5~9月,约占全年的81.6%,其中7月份雷暴日数为最多;雷暴初日80%保证率出现在4月16日左右,雷暴终日80%保证率出现在11月12日左右;招远地区雷暴日数与ENSO强度、气温、气压有很强的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9~2008年甘肃河东地区分布较为均匀的15个站点的逐日最低温度资料,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分析了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及大范围连续性霜冻的变化特征。[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起,甘肃河东地区平均终霜冻日期明显提早,初霜冻日期开始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提早时间明显比初霜冻日期推迟时间长;平均无霜冻期也明显延长。极早初霜冻日与极晚终霜冻日多发生于70、80年代,而极晚初霜冻日与极早终霜冻日则多发生于90年代中期以后;极长无霜冻期则逐渐变为频繁出现。40年来,连续性霜冻在逐渐减少,且强度也在降低。[结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甘肃河东地区霜冻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对提高该地区异常霜冻灾害的预测能力、有效防御霜冻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0年四会市气象观测站50年逐日观测资料,对四会市出现低温和霜冻的日数、年、月变化及其强度、初、终日期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出现低温、霜冻天气的前期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浅析,找出单站气象要素与出现低温、霜冻天气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利用积温指导农业生产,对富裕县自1961-2014年共54a气温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对≥10℃积温、初终日期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及保证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富裕县≥10℃积温呈增加趋势,积温初日呈提前趋势,积温终日呈延后趋势,并给出了保证率等相关图标。  相似文献   

8.
应用1964-2013年葫芦岛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的逐年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资料,利用线性分析和EOF分析方法对葫芦岛地区近50年初、终霜冻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葫芦岛地区平均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东西分布,时间分布上呈现初霜冻日显著推迟、终霜冻日显著提前和无霜期日数显著增多的特征;平均初霜冻出现在10月上、中旬,平均终霜冻出现在4月上、中旬,初霜冻日提前和终霜冻日推后的次数建昌均明显较多;初霜冻日EOF分解显示葫芦岛地区初霜冻日存在东西差异分布和南北差异分布,主要以东西差异分布为主,并且近50年几乎均为"西早东晚"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东北三省玉米初霜冻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报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71~2007年东北三省32个气象站的初霜冻日期和9月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利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东北三省初霜冻发生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积温变率法对东北三省初霜冻进行初步预报。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初霜冻的发生时间不存在规律性,呈波动式变化,辽宁省初霜冻发生日期呈现推迟趋势;初霜冻出现时间在地域上呈由北向南逐渐推迟趋势,黑龙江省出现最早,辽宁省出现最晚,反映了区域热量差异,黑龙江省最易发生初霜冻,粮食生产受初霜冻影响的风险最大;积温变率法预报初霜冻,检验预报准确率在70%以上.预报效果较好,方法可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研究高密市2013年晚霜冻对酿酒葡萄发育、产量等的影响及高密市晚霜冻的年际变化规律,并提出防御措施。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嫩梢对低温的耐受力存在较大差异,霜冻危害程度由葡萄物候期、霜冻出现时间、最低温度和持续时间决定,春霜冻出现越晚,对酿酒葡萄造成的危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近50年来锦州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锦州地区1956~2006年气温、降水、≥10℃积温、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锦州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28℃/10年速度递增;≥10℃积温逐年增多;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提前;终霜日变化不大;降水以13.9 mm/10年速度递减;气候变化使锦州地区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宁夏2014年苹果晚霜冻害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是易受霜冻影响的经济林果之一,2014年春季宁夏冷空气频发,出现多次霜冻天气过程,为了了解2014年晚霜冻对宁夏苹果的综合影响,文章运用调查和统计方法,分析了宁夏苹果遭受晚霜冻危害情况。结果表明,2014年宁夏苹果花期和幼果期均遭受霜冻危害,平均综合危害程度在30%~35%;综合晚霜冻危害受日最低气温出现次数和阶段内极端日最低气温影响较大;各地差异明显,从有限调查点来看,中宁轿子山林场受冻较为严重;不同品种之间,富士受冻最严重。文章的调查分析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宁夏苹果产业受霜冻危害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MODIS大气廓线产品分析晚霜冻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霜冻是一种突发性的低温农业气象灾害,在我国黄淮小麦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冬小麦的稳产影响巨大。针对商丘市2013年发生的冬小麦严重晚霜冻,利用MODIS大气廓线产品分析晚霜冻对冬小麦产量要素的影响,以探究晚霜冻对冬小麦产量要素的影响特征。在获取MYD07_L2产品中的表面温度ST和低空可降水量WVL的基础上,分析晚霜冻过程与温湿度时间序列的关系,结合受冻小麦的实测数据,构建温湿度特征空间,分析低温低湿对产量要素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ST和WVL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区冬小麦生长的气象环境条件,其极端低温日期与实际的晚霜冻发生日期匹配良好,能很好地反映晚霜冻发生时冬小麦的低温低湿状态;晚霜冻发生过程中温湿度对穗粒数有显著的影响,最低温对穗粒数的影响明显,0℃以下的低温也呈现显著的叠加效应,对穗粒数影响显著;低温和低湿的共同作用对穗粒数有明显影响,小于0℃低温叠加与极端最低温对穗粒数的显著影响相似,能反映晚霜冻对穗粒数的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可对冬小麦拔节后晚霜冻造成产量影响的早期预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终霜冻对新疆北疆地区酿酒葡萄冻害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西北葡萄与葡萄酒优势产区酿酒葡萄在萌芽生长过程中易受终霜冻危害的问题,研究终霜冻对葡萄嫩梢(萌发芽)发育、产量等影响,为减轻终霜冻危害和科学防御提供依据。2008年终霜冻发生时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酿酒葡萄基地为重点,调查酿酒葡萄不同品种、萌芽期、出土时间、结果母枝长度等因素下的终霜冻害发生情况、产量变化及灌溉、烟熏等的防霜冻效果。结果表明,赤霞珠、霞多丽、佳美、晚红蜜和贵人香葡萄嫩梢(萌发芽)对终霜冻(低温)的忍耐力基本相同,而不同发育阶段的嫩梢对低温的忍耐力存在较大差异,处于绒球期和未萌动的芽忍耐力最强。结果母枝留芽量、葡萄园灌水和烟熏对赤霞珠晚霜冻害的影响不大,而推迟出土时间可明显减轻赤霞珠受终霜冻的危害程度。终霜冻导致酿酒葡萄产量大幅下降,多数葡萄园减产超过40%。春季推迟葡萄出土时间是减轻终霜冻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太原市1951-2008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霜冻的发生趋势;利用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霜冻的异常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太原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14日、终霜冻日为4月15日,平均无霜冻期为182天;初霜冻日在年代际间的变化较为复杂,终霜冻日则表现为50~70年代偏晚、80年代之后偏早,无霜冻期为50~70年代缩短、80年代之后延长为主的变化特点;太原市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2天/10年、-1.8天/10年和4.0天/10年;无霜冻期的延长趋势通过了a=0.001的显著性检验;太原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7%,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5.5%,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5.2%,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6.9%;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50——70年代.  相似文献   

17.
刘丽  王晓红  黄晓慧  徐方奎  赵慧颖  谢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92-14493,14495
根据大兴安岭东南部3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8年霜冻气候资料及日最低气温资料,对东南部农业区的霜冻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主要作物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8年,大兴安岭东南部地区早(秋)霜冻初日推迟,晚(春)霜冻终日提前,无霜冻期延长。农业区霜冻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的趋势最为明显。春霜冻期低温强度变化趋势较秋霜冻期明显。  相似文献   

18.
汪青春  胡玲  刘宝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65-16269
选取青海东部农业区的西宁、大通、互助、乐都、民和、湟源、湟中、循化、化隆、贵德和尖扎11个站及柴达木盆地的都兰、诺木洪、大柴旦、格尔木、德令哈、冷湖、天峻、小灶火、茶卡9个站,用196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2、0、-2℃3个温度等级,分析50年来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初霜冻日逐年推迟、终霜冻日逐年提前,无霜期延长,东部农业区进入21世纪这种情况最为明显,而柴达木盆地80年代最为明显;与60年代相比,21世纪以来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无霜期东部农业区延长20 d,柴达木盆地延长32 d,柴达木盆地初、终霜冻历年变化比东部农业区大,无霜期较东部农业区延长明显。  相似文献   

19.
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与产量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空间差异性原因,为冻害风险早期预判及影响因子调控提供先验知识和依据。【方法】选择矮抗58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4月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为契机,构建死穗率、残穗率、残穗指数和减产率等晚霜冻害评价指标。基于商丘市一农户麦田内100个采样点(以5 m间隔定点)的小麦产量、冻害考察以及土壤肥力测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地统计学、系统聚类、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穗数、实际产量和晚霜冻害评价指标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探讨其与小麦发育进程、返青期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结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死穗率是影响穗数的关键因子,呈负效应。影响实际产量的因子是残穗指数、死穗率和残穗率,3个因子均呈负效应,值越大,实际产量越低,其中残穗指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53)。影响减产率的因子为死穗率、残穗率和残穗指数,3个因子均为正效应,值越大,减产率越高,其中死穗率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626)。晚霜冻害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冻害程度相近的样点在局域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在所有冻害评价指标中,减产率的空间集聚性最强(Moran’s I=0.5538)。冻害分区结果表明,随着冻害程度加深,穗数和实际产量显著降低(P<0.05);死穗率增幅最大(达271.3%),其次是残穗率和残穗指数(分别为36.4%和31.8%),它们共同成为导致减产率大幅攀升(增幅达132.1%)的因素;冻害程度最重的区域几乎连片分布,空间集聚性明显。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明显,与晚霜冻害具有一定空间关联性。土壤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与冻害指标之间达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前期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冻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前期持续干旱使得土壤含水量迅速下降,进一步加重了晚霜冻害的影响程度。【结论】在农田尺度下,晚霜冻害影响冬小麦穗数和实际产量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其空间分布与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等因子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为在精细空间上进行冻害风险早期预判与因子调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