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杂种优势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   总被引:70,自引:5,他引:65  
遗传基础狭窄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扩增和改良玉米种质,将为育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我国研究杂种优势群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系谱分析结合双列分析、NC-Ⅱ设计和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组合.当前,我国玉米育种主要使用3个杂种优势群或5个亚群,2个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或4个子模式.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和种质结构特点,制定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外来群体接力改良、创造半外来种质和分析杂种优势群与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杂交种选育技术的提高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促进群体改良技术从群体内选择转变为群体间相互轮回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也要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2.
从材料选择、改良方法、群体改良中高密度鉴选技术等方面阐述了高密度鉴选技术在玉米群体改良中的应用,以期利用高密度鉴选技术改良玉米群体,改善我国玉米群体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玉米杂种优势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遗传基础狭窄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扩增和改良玉米种质,将为育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我国研究杂种优势群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系谱分析结合双例分析、NC-Ⅱ设计和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组合。当前,我国玉米育种主要使用3个杂种优势群或5个亚群,2个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或4个模式。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和种质结构特点,制定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外来群体接力改良、创造半外来种质和分析杂种优势群与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杂交种选育技术的提高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促进群体改良技术从群体内选择转变为群体间相互轮回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也要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4.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玉米种质扩增、外来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和利用及玉米群体改良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并指出玉米种质资源狭窄的危害及种质资源扩建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外来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及玉米群体改良的作用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4个热带玉米群体在温带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4个热带玉米群体与4个温带玉米骨干自交系,按NC-Ⅱ设计组配成杂交种,通过配合力分析,获得了选育优良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强优势组合,进而构建出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对不能形成杂优模式的热带群体,可利用它的优良农艺性状对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个别性状的改良,同时对4个热带群体的利用价值和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我国玉米种质创新及杂优模式的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目前我国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的匮乏,给玉米育种带来极大的影响.外来种质的引进及利用是解决我国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狭窄的重要途径;而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研究又是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文章从种质的改良利用、引进及创新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我国的杂种优势群体及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浅谈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改良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阶段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种质改良和创新措施:利用我国地方品种进行种质改良;利用温带种质,尤其是美国先锋公司的杂交种进行改良;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进行改良;利用轮回选择等进行群体改良.  相似文献   

8.
<正> 玉米群体改良在全国己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逐步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但这是一项新的研究领域,还有待继续探索和提高。现就玉米群体改良轮回选择工作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玉米群体改良与资源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质基础狭窄已成为当前玉米育种工作中不容回避的问题,种质资源急需扩增。群体改良是玉米育种的基础环节,是玉米种质改良创新的核心技术。介绍了玉米群体改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且有更加集中的趋势。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很难解决此类问题,且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群体改良已被许多国家用于玉米育种研究。选用经济有效的方法改良玉米群体,为育种工作创造并提供新型种质,进而育成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是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的主要任务。因而研究各种改良方法的效果及其优缺点,以及由此引起的群体穗部和农艺性状的变化,对继续有效地改良玉米群体及预测群体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