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水生光合生物无机碳的运输白宝璋,孙玉霞,张福锁由于CO2是Calvin循环中RuBP羧化酶的底物,所以CO2是光合生物固定无机碳的—种重要媒介物。陆生绿色植物可以从大气中直接获得CO2,但水生光合生物则必须从其周围水中得到CO2。由于CO2在水中的扩...  相似文献   

2.
带库棉花果枝的韧皮部与木质部基部不分离,通过韧皮部引入14C-蔗糖溶液(5%)、木质部引入3H-H2O的双标记技术所作的研究表明,同化物的韧皮部中以液流形式运输,液流中的水主要来源于木质部,运输一定量的14C-同化物需一定量的3H-H2O。由LS-9800液闪仪测出韧皮部中14C-同化物的放射性计数和对应CaO中3H-H2O的放射性计数,由此计算出韧皮部运输的同化物的量(Y)与伴随运移水分的量(X  相似文献   

3.
带库棉花果枝的韧皮部与木质部基部不分离,通过韧皮部引入14C-蔗糖溶液(5%)、木质部引入3H-H2O的双标记技术所作的研究表明,同化物在韧皮部中以液流形式运输,液流中的水主要来源于木质部,运输一定量的14C-同化物需一定量的3H-H2O。由LS-9800液闪仪测出韧皮部中14C-同化物的放射性计数和对应CaO中3H-H2O的放射性计数,由此计算出韧皮部运输的同化物的量(Y)与伴随运移水分的量(X)之间的定量关系为:Y=0.10773X。  相似文献   

4.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 分析了表层带岩溶系统中碳库组成, 测定了各碳库的碳稳定性同位素丰度, 表明土壤碳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生物的 C O2 吸收同化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导致的土壤 C O2 释放是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 系统活动态碳组分主要由土壤碳贡献, 从而揭示了土壤碳对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分析了表层带岩溶系统中碳库组成,测定了各碳库的碳稳定性同位素丰度,表明土壤碳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生物的CO2吸收同化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导致垢土壤CO2释放是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系统活动态碳组分主要由土壤碳贡献,从而揭示了土壤碳过程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碳同位素分辨率在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介绍了植物中稳定性碳同位素测定的方法,碳同位素比(δ^13C)和碳同位素分辨率(Δ)与细胞内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数量化关系。并介绍了近15年来稳定性碳同位素在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碳同位素分辨率(Δ)与地上部干物重/耗水量的关系,Δ与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关系;Δ与气孔导度(G),Δ与细胞内CO2浓度(Ci)/外界CO2浓度(Ca)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结果表明:①氯霉素废水COD浓度达29858~49613mgL-1,BOD5/CODCr比值为0.42,属可生物降解废水.因为其中的氯霉素和氯化物对生物处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宜作适当的稀释处理.②用好氧生物法处理时,平均进水COD浓度为886mgL-1,平均COD去除率64.5%;用厌氧生物法处理时,平均进水COD浓度为4539.5mgL-1,平均COD去除率78%.③从BOD5/CODCr比值来看,经过生物处理,废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成分基本去除,生物抑制作用也随之消失,出水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沸水浴重铬酸钾法测定有机无机肥料中有机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H2SO4-K2Cr2O7氧化有机碳,在120以上, Cl^-对尿素氧化起催化作用,造成明显的正干扰。沸水浴重铬酸钾法氧化有机碳在100℃左右,尿素碳不被氧化,Cl^-可定量扣除,有机碳氧化率为82%左右。校正后回收率达101.7%,测定值变异系数CV≤2.8%。  相似文献   

9.
采用Co盐(CoCl2.2C6H12N4.10H2O)作为变色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SiO2,CaO,MgO,Al2O3粉)作为填料,制成低温可逆变色涂料,通过填料选择、变色温度、恢复原颜色时间的试验及涂料性能的检测,确定了最佳涂料配方。  相似文献   

10.
韧皮部同化物和水分运输相关关系的示踪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4C-糖和3H-水分别引入到棉茎韧皮部和木质部,结果表明,同化物在韧皮部中运输时,必须有木质部水分的参与,和木质部分离的韧皮部不能单独履行运输同化物的功能;同化物在韧皮部中以液流形式运输,液流中的水主要来自木质部。同化物向韧皮部的装载,是不伴随水的主动装载过程。韧皮部同化物运输和木质部水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Schell DM 《Science (New York, N.Y.)》1983,219(4588):1068-1071
Inputs of terrestrial peat carbon to the nearshore Alaskan Beaufort Sea from erosion and fluvial transport are of the same magnitude as in situ primary production within 10 kilometers of shore. Nevertheless, carbon-13/carbon-12 ratios and carbon-14 abundances in marine organisms show that only small amounts of the terrestrial carbon are transferred beyond the microbial level. Freshwater organisms, however, are heavily dependent on peat, as shown by pronounced seasonal radiocarbon depressions in resident fish and ducks. Tundra ponds and lakes are areas where accumulated terrestrial peat carbon is apparently transferred to aquatic insect larvae and passed on to higher organisms. The lack of functionally analogous abundant marine prey organisms may explain why peat carbon is not efficiently transferred to apical food web specie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2.
For 40 million years, diatoms have dominated the reverse weathering of silica on Earth. These photosynthetic protists take up dissolved silicic acid from the water and precipitate opaline silica to form their cell wall. We show that the biosilica of diatoms is an effective pH buffer, enabling the enzymatic conversion of bicarbonate to CO2, an important step in inorganic carbon acquisition by these organisms. Because diatoms are responsible for one-quarter of global primary production and for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carbon exported to the deep sea, the global cycles of Si and C may be linked mechanistically.  相似文献   

13.
旅游目的地系统碳源、碳汇的计算与分析,不仅是旅游业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也是旅游与环境相互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科学命题。以庐山风景区为例,计算并分析了2010年的碳源及碳汇。结果表明:(1)2010年庐山风景区包括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总碳排放为108 697 t。其中,本地居民占碳排放总量的19.52%,旅游者占碳排放总量的80.48%。在旅游者碳排放中,旅游交通碳排放占50.24%,旅游住宿碳排放占38.04%,旅游食物消费碳排放占10.65%,旅游活动碳排放仅占1.07%;(2)2010年庐山风景区内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为9 447 t;(3)从碳源、碳汇均衡角度看,庐山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吸收了区内碳排放的23.47%。但由于旅游者的区际流动和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性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仅占区内和区外碳排放总量的8.69%,旅游业使庐山成为一个显著的碳源。  相似文献   

14.
对宁夏枸杞的光合固碳潜力和生物量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宁夏枸杞季节性光合固碳速率的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单位叶面积光合固碳率在7月份有最大值0.000 24g/(m2.s-1),全株光合固碳量在8月份有最大值0.584g/(m2.s-1);确定出用地上总生物量(x)估测宁夏全株生物量(y)的最佳数学函数关系式为:y=1.247x-3.101(R2=0.960,P〈0.05),为评价宁夏枸杞生物量以及固碳量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宁夏地区枸杞进行采样调查,得知总生物量和总固碳量分别为1.05×105 t和5.29×104 t,由此可见,宁夏枸杞的固碳作用在宁夏地区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水质的恶化和氨的毒性是影响水生生物存活率和产量的主要障碍,因此如何净化水质并高效除氨已成为养殖技术的难点和研究热点.本文以不同的有机质作为唯一碳源定向驯化筛选净化水产养殖水域的光合细菌,并通过各菌株生长速率、生物活性、基质利用能力以及实际净化水产养殖水域去除有机质、同化氨,增加溶解氧的能力比较,筛选出13株较为理想的紫色非硫光合细菌.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降雨强度土壤优先流的水文特性及其对碳运移的影响,以南京紫金山枫香麻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法,阐明10 mm、25 mm、50 mm三种模拟降雨强度下,土壤优先流的发育情况;通过计算优先流路径贡献率,研究优先流对土壤有机碳、无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无机碳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模拟降雨强度增加,土壤纵剖面土壤优先流区面积比及其深度增大。当模拟降雨强度为10mm、25 mm和50 mm时,土壤纵剖面优先流区面积占比最大分别为15.33%、37.01%和69.14%,土壤优先流最大深度为27.59 cm、35.83 cm和42.00 cm。②土壤优先流区面积比与模拟降雨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优先流对水溶性有机碳的贡献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优先流的发育对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产生运移作用;与优先流程度评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③降雨强度的增加,可以增强优先流的发育程度,优先流对水溶性有机碳运移的贡献率为15.06%~64.04%。  相似文献   

17.
西北干旱区森林和草原SOC向SIC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区的土壤碳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干旱区土壤无机碳比重较大,且通过"SOC-CO2-SIC"的微碳循环系统存在着土壤有机碳(SOC)向土壤无机碳(SIC)的转移,研究该迁移转化过程、估算其转移量,可揭露"遗漏"的一部分碳汇。表述了该地区SOC向SIC转移的机理,介绍了几种常用计算碳转移量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重点阐述了应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生物地球化学方法在碳转移量计算中的应用。但目前国内外对该方面的研究仍较少见,且计算碳转移量的过程以及对土壤CO2区分等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测定结果只为估算值。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SOC向SIC转移的影响因子研究,降低试验误差。  相似文献   

18.
土壤无机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海荣  杨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35-21739
土壤无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占重要位置。相较于土壤有机碳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无机碳的研究才开始不久。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土壤无机碳储量及分布,转移过程及影响因素,无机碳固存及土壤碳酸盐研究等方面,还未形成系统性。  相似文献   

19.
以塔里木盆地北缘典型绿洲阿拉尔垦区为靶区,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冗余分析技术,研究绿洲7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分异规律及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在各土层具有不同的分布格局,相同土层不同类型间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0~20、20~50和50~8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均值分别为6.97、2.95和2.45g/kg,无机碳含量为4.83、5.25和3.48g/kg;在0~20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以天然林最高、沙地最低,无机碳表现为棉田、盐碱地、荒草地、沙地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20~50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天然林、人工林中,且显著高于荒草地和沙地,无机碳分布与0~20cm土层保持一致;50~80cm土层中,果园、棉田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沙地,各类型无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极显著负相关(P0.01),无机碳含量与全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土壤含水量、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pH、有效磷则与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各理化因子对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全氮容重土壤含水量有效磷速效钾全盐pH。  相似文献   

20.
涡度通量观测可直接获取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CO2净交换量(NEE),但深入认识碳循环过程和校验生态系统模型需要不同时间尺度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等碳通量数据。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与研究网络(ChinaFLUX)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2003-2009年的涡度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两种NEE拆分方法对不同时间尺度GPP和Re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拆分方法得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GPP和Re)的季节动态变化一致,都在生长季7、8月份达到峰值;(2)非线性回归模型拆分得到的全年Re和GPP相较于光响应曲线模型分别高出2%-28.6%和1.6%-23%,最大高出317.6 gC·m-2·a-1(2006年),逐月最大差值主要发生在8、9月份;(3)不同时间尺度上,两种方法拆分得到的GPP 和Re之间差值的环境响应因子不同。在广泛采用非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拆分时,如果当月光合有效辐射接近到905 mol·m-2·月-1,月平均空气饱和水汽压差接近1.18 kPa时,需要考虑使用光响应曲线模型拆分该月通量,结合两种拆分方法以减小全年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