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制约涡阳县夏玉米进一步推广种植、限制夏玉米高产的主要因素,总结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为涡阳县夏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鲁西南2010年夏玉米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鲁西南2010年度夏玉米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探讨了夏玉米主要发育期的有利、不利气象条件,找出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表明,2010年鲁西南6、7月份降水量偏少,有利于夏玉米苗期根系生长,9月份降水量偏多,农田过湿对夏玉米后期生长不利;略偏高的气温对夏玉米生长十分有利;阴雨寡照对夏玉米后期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6年桓台县夏玉米播种面积2.33万hm2,整个生育期气象条件较为有利,但也出现灾害性天气,造成全县夏玉米减产.通过对2016年夏直播玉米整个生产过程中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探讨气象条件、灾害性天气过程对当年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下旬的强降雨天气造成夏玉米授粉不良,穗粒数降低,夏玉米"秃尖"现象偏重;8月中旬的连续性降雨天气造成田间积水和夏玉米青枯病大面积发生,影响玉米灌浆,千粒重降低;9月中旬的风雨冰雹天气造成夏玉米严重倒伏,影响灌浆,且对夏玉米收获不利,增加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密地区气候特点、玉米的用途及夏玉米各个生长期与热量的关系分析,针对夏玉米对热量需求的关系,提出了夏玉米播种时期要适宜、选用中早熟品种等建议,以期促进夏玉米丰产,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夏玉米有效磷丰缺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利用2008—2011年17点次夏玉米肥效试验数据,建立土壤有效磷与夏玉米相对产量数学关系对数方程,研究探明了新野县夏玉米有效磷丰缺指标,为开展耕地土壤有效磷丰缺评价、制订夏玉米施肥配方提供了科学依据。一、夏玉米有效磷丰缺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阜阳市夏玉米基本生产条件及夏玉米生产现状,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集成了夏玉米绿色增产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推动该区域夏玉米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影响夏玉米产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夏玉米施肥的数量、方法、时间、肥料种类。因此,科学施肥是夺取夏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夏玉米是我市的主要秋粮作物,近几年种植面积达25万公顷,产量常年一直徘徊在8150千克/公顷。制约商丘市夏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该市部分农民在夏玉米施肥上存在许多误区。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夏玉米高产攻关研究的产量及构成因素、灌浆、农艺性状、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夏玉米高产机理的研究,分析了夏玉米高产攻关的难点和突破点,得出夏玉米高产攻关中应该重视水肥运筹,提高高产田块的重演性,深入分析超高产机理的研究,最终实现夏玉米连续超产,实现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黄淮海夏玉米区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制度区,统筹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耕作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3个试验处理,其中RN作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籽粒灌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冬小麦与夏玉米播前耕作均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与RN相比,MN和MR处理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提高15.01%、21.14%、3.21%、15.00%和16.44%、24.92%、4.49%、12.60%,即冬小麦播前翻耕提高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比例和籽粒最大灌浆速率,进而提高穗粒数与粒重,有利于产量提高。与RN相比,MN和MR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24.03%和30.61%。夏玉米播前旋耕对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比例,籽粒灌浆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出苗率,进而增加群体数量,提高产量;与MN相比,MR处理的出苗率提高6.29%,这是其产量较MN提高5.23%的主要原因。【结论】与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相比,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均显著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尽管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的产量较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高5.23%,但结合生产实际,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播种(MN)更有利于该区域夏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0.
<正>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推广夏玉米—夏花生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夏玉米每亩产量稳定在500 kg左右,夏花生每亩产量150~200 kg,达到了稳粮增油的目的,促进了农业增效,提高了农民收入。1夏玉米—夏花生高效种植模式夏玉米—夏花生稳粮增油高效种植模式为3∶4,即玉米每一间作套种带宽2.4 m,种植3行玉米,4行花生。玉米行距30 cm、株距20 cm,种植密  相似文献   

11.
在上隔天雨、下隔地下水的测坑内研究夏玉米耗水规律。结果表明 ,苗期夏玉米耗水量与土层含水百分率呈正相关 ;拔节抽雄期夏玉米耗水量与玉米叶面积系数呈正相关 ;灌浆期夏玉米耗水量与玉米叶面积系数呈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麦林套种夏玉米、夏大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俊 《农家科技》2006,(6):11-11
麦林套种夏玉米、夏大豆,有三种形式:一是麦林点套夏玉米,二是麦林点套夏大豆,三是麦林点套玉米和大豆。麦林套种夏玉米夏大豆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原因主要是,第一,能提早生育,趋利避害,麦后直播玉米、大豆,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正遇上伏旱,产量不高、不稳;采取麦林点套,玉米、大豆  相似文献   

13.
正夏玉米和夏大豆是江苏沭阳县的主要旱作物,该县夏玉米平均产量7200千克/公顷、夏大豆平均产量3300千克/公顷左右,单纯种植夏玉米、夏大豆单位面积收入都较低,影响了当地农民种植积极性。该县农技人员在当地旱作田示范、推广夏玉米套种夏大豆高效立体种植新  相似文献   

14.
苏中地区夏玉米机直播增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如东县围绕当地气候条件、夏玉米生育特点、机械化生产,开展夏玉米机直播增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并集成推广,推动全县夏玉米稳产、高产和玉米面积持续恢复性增长。  相似文献   

15.
利用莱阳市1951—2015年夏玉米生育期(6月下旬—9月下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以及产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积分回归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莱阳市夏玉米全生育期光、温、水的气候倾向率,以及夏玉米生育期各旬光、温、水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关系,并确定夏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结果表明,1983—2013年是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段,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少、日照少;气象要素与夏玉米产量有一定的相关;1980—2015年因雨水减少,大部分年份气象要素不能满足夏玉米生长需求。夏玉米最适播种时期是6月7—13日。  相似文献   

16.
舞钢市自2009年实施小麦、玉米百千万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扎实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从夏玉米品种选择、机械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晚收等环节,提升了我市夏玉米生产科技水平、促进了夏玉米生产由单纯高产技术向高效技术跨越,实现了夏玉米高产、优质、生态、高效。经过多年努力工作与探索,总结出夏玉米从选种到收获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夏玉米是阜南县栽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对当地的粮食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近些年来当地夏玉米产量水平不高的实际,从玉米品种的选择及处理、播种密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对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为实现夏玉米的高产优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枣庄市台儿庄区夏玉米穗期常常遇到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造成部分夏玉米雄穗发育不良,不能正常抽雄穗或花粉少、质量差,影响夏玉米授粉,出现有穗轴、无粒或少粒现象,严重降低夏玉米产量。受灾后采取合理补救措施,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产量损失。一、夏玉米穗期生育特点玉米从拔节到抽雄的时间为穗期,台儿庄区夏玉米穗期处在7月上旬末至8月上旬。该阶段夏玉米生育特点是由营养生长(根和茎、叶等的  相似文献   

19.
咸阳市夏玉米平衡施肥及施肥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米习惯施肥严重制约玉米产量的提高,本试验探讨夏玉米高产施肥氮磷钾比例和施肥方式,为实现我市夏玉米高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通过大田试验表明:夏玉米需肥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五叶期前的养分临界期,二是大喇叭口是夏玉米一个重要的追肥时期;夏玉米养分需求顺序为氮〉钾〉磷。因此咸阳地区夏玉米施肥模式为:在基本没有水分胁迫条件下氮磷钾合理配比为高氮、低磷、中钾,施肥方式为播种时施入基肥,大喇叭期追施其余1/3氮肥。  相似文献   

20.
小麦、夏玉米一体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是通过对小麦和夏玉米品种与密度试验、小麦播期与密度试验、夏玉米熟期比较试验,筛选出小麦高产、夏玉米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并通过肥水试验结合病虫草害相关试验,进行系统集成,研究出大穗型小麦与生育期较长夏玉米品种的搭配、多穗型小麦与生育期较短夏玉米品种的搭配、零农耗和短农耗接茬、肥水调控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现小麦、夏玉米"优质、高产、高效、节水"技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