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都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位分析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生态位理论,运用生态位数学测度模型,对重庆市都市区1998-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都市区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生态位差较大,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更加剧了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速度和强度;②就生态位变化而言,都市区内各个区县又有所不同.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非点源污染严重的无锡市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SCS曲线方程和USLE方程估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带来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贡献率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无锡市2000 ~2008年总氮(TN)负荷增幅为4.75%,总磷(TP)负荷增幅为3.28%.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和单位面积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对污染负荷贡献率均在90%以上;从单位面积污染贡献上看,对TN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及城镇建设用地,对TP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林地.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贡献率也在发生变化,城镇建设用地对TN和TP的贡献率变化最为突出,分别上升了21%和17.4%;农村建设用地的TN和TP贡献率分别下降了22.3%和19.9%;农用地贡献略为减少;林地、荒地和水域贡献率略为上升.  相似文献   

3.
以海南省博鳌镇为研究区,选取1993、2001、2009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GIS方法、马尔可夫模型,分析了博鳌镇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发生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海南省博鳌镇建设用地呈急剧增加趋势,农用地、未利用地呈现下降趋势,水体变化不明显。其中,19932001年,农用地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增加量超过了其初始面积,主要来源于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利用率达到73.66%;水体增加来源于建设用地。20012001年,农用地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增加量超过了其初始面积,主要来源于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利用率达到73.66%;水体增加来源于建设用地。20012009年,博鳌镇农用地增加来源于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渐缓,2009年未利用地利用率达到96.59%,水体向建设用地转变。  相似文献   

4.
以1988年、2009年、2014年句容市的卫星遥感影像资料(LandsatTM/ETM)和句容市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处理平台,对1988年、2009年、2014年句容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句容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并对当地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1988年到2014年间,句容市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大量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的面积也呈小幅增加的趋势。(2)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促使句容市大量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政府制定的相关土地利用政策使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得到了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安泽县经济迅速发展,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布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且趋向复杂化.该研究根据2005和2010年安泽县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比较该县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的数据来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得出该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城镇工矿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不同步,土地利用方式与其适宜性的一致性较差.提出了整合农村居民点、提高植被覆盖率、适当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等建议,以达到土地利用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大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大庆市生产建设的深入和市区的经济发展,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生态安全面临威胁.基于P-S-R模型建立大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计算指标权重,划分出研究区2000 ~2009年的生态安全等级,分析了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的原因,并对促进大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实用技术》2007,(4):23-24
为什么要强调禁止以"以租代征"等形式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以租代征"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近年来凸现的一种违法新形式.所谓"以租代征",即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其实质是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在规划计划之外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同时逃避了缴纳有关税费、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协调建设用地扩张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基于2009年、 2016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借助ArcGIS 10.2平台,共选取17项指数对两江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2016年,建设用地面积上升,其占土地总面积比上升15.24%,农用地与未利用地面积下降且逐步向建设用地转化;两江新区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有所下降,空间异质性程度逐渐降低;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空间分布不断地趋向离散化和破碎化,其他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破碎度大且不断下降;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分维数增加,空间分布趋于不规则,建设用地分维数降低,斑块形状趋于单一化和规则化.  相似文献   

9.
以3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GIS等软件分析了抚河中上游景观的总体构成变化及景观类型的转化特征,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研究了抚河中上游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1~2017年,抚河流域中上游的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景观面积呈增加趋势,林地、农用地和水域景观面积持续减少,草地、滩地景观面积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但研究期内面积仍减少;景观的转化主要是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林地之间的转化,以农用地和林地的转出,建设用地的转入为主;林地景观始终是抚河中上游流域的优势景观,农用地次之,且分布较为集中;建设用地景观优势度不断上升且趋于集中分布。抚河中上游流域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异质性增大,景观类型不断丰富,趋于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抚河中上游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3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GIS等软件分析了抚河中上游景观的总体构成变化及景观类型的转化特征,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研究了抚河中上游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1~2017年,抚河流域中上游的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景观面积呈增加趋势,林地、农用地和水域景观面积持续减少,草地、滩地景观面积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但研究期内面积仍减少;景观的转化主要是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林地之间的转化,以农用地和林地的转出,建设用地的转入为主;林地景观始终是抚河中上游流域的优势景观,农用地次之,且分布较为集中;建设用地景观优势度不断上升且趋于集中分布。抚河中上游流域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异质性增大,景观类型不断丰富,趋于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海南省博鳌镇为研究区,选取1993、2001、2009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GIS方法、马尔可夫模型,分析了博鳌镇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发生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海南省博鳌镇建设用地呈急剧增加趋势,农用地、未利用地呈现下降趋势,水体变化不明显。其中,1993~2001年,农用地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增加量超过了其初始面积,主要来源于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利用率达到73.66%;水体增加来源于建设用地。2001~2009年,博鳌镇农用地增加来源于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渐缓,2009年未利用地利用率达到96.59%,水体向建设用地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国内有关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的热点,参考了大量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案例,分析了受关注的研究区域、敏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指标选取的复杂性等热点问题,归纳得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有4大热点: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较快的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是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的热点区域;②耕地非农化、建设用地扩张、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关系、生态用地和耕地之间相互转化,以及农用地结构内部调整是最受关注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③分析方法主要为定量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④归纳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案例中最常采用的社会经济指标.4个热点的提出,可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土地生态功能价值变化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基于遥感和Arc GIS平台,利用洞庭湖区2001年及2011年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通过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价值的粮食产量修正,分析洞庭湖区土地生态功能价值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草地减少最多;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林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多。2001~2011年洞庭湖区土地生态功能价值减少了2.555亿元,变化率为-1.47%,减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与保护生态功能上,建设用地扩张、草地退化是导致土地功能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结合浙江省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研究该区域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浙江省非农用地对农用地的捕获力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土地利用整体上朝利用强度增大、广度增加的方向发展,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浙江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分别与土地利用生态位差值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相关度最高;(3)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控制非农用地的外延扩展,增加农地转用的生态补偿,减小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位差值能有效抑制农地的快速减少,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某市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近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经济资料,运用GIS 技术对1996-2006年某市市区建设用地与各类用地面积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2006 年某市市区建设用地总面积比1996年扩大了1.57倍,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耕地面积却在日益减少,如何协调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仍将成为未来政府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位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土地生态位模型,从农用地的数量、经济效益的态和势对新疆农用地生态位进行了测度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牧草地数量生态位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园地,牧草地数量生态位处于波动下降的态势,林地、耕地、园地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耕地和园地经济生态位最大,其次是牧草地和林地,耕地和园地生态位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牧草地和林地呈波动上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米雪晶  韩春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212-4214,4218
根据遥感和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GIS分析方法对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尉犁县农用地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变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7年,除耕地以外,其他农用地均处于不可持续状态,表现为生态赤字,其中以牧草地的生态赤字最大;农用地总体的生态赤字逐年减小,生态环境有恢复的趋势;1990~2000年,生态足迹的决定因素是牧草地,而2000~2007年,决定因素变为耕地。  相似文献   

18.
盐城市沿海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滩涂土地资源丰富,其中盐城市海岸线占全省的56%,滩涂资源接近46万hm2,滩涂围垦活动较为频繁,滩涂围垦与开发是盐城市重要的土地利用模式,也是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分析了盐城市沿海滩涂土地利用现状,研究其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盐城市沿海滩涂围垦区农用地、建设用地、来利用地规模不断增加,但是未利用地增速远超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增速,说明滩涂开发速度超过利用速度.  相似文献   

19.
崇左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萍  周寅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79-4381,4383
以广西崇左市为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过程和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00年前后崇左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差异,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控制下,近年来耕地数量在减少,林地数量增加,交通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过程变化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向农用地转化和农业用地内部调整;预测建设用地比例2010和2015年将分别达到3.13%、3.69%。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应科学规划、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开发未利用地,发展生态用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土地环境的整治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正《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农用地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建设用地标准》),将从2018年8月1日起实施。7月3日,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项新标准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这名负责人介绍,《农用地标准》针对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关系复杂的特点,根据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将农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