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 一个新问题 螟虫是我国中、南部稻区内水稻生产上的大敌。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开展防治,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螟虫发生情况有所改变。由于各地绿肥留种田和麦田的栽培面积,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增加了一年中螟虫发生的基数;同时,双季稻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使水稻栽培制度复杂化,有利于螟  相似文献   

2.
水稻本田生育期间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内螟虫生存率是不同的:圆稈期和结实期螟虫生存率低;分蘖期和孕穗末期螟虫生存率高,并为害水稻。这就是螟害机制。根据这个机制,可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水稻螟害与虫口关系不大,而与水稻栽培情况关系密切,即在栽培上使水稻抗螟力最弱时期与螟虫发生期错开,虫口虽然很多,螟害不一定重;反之,如栽培不当,水稻抗螟力最弱时期与螟虫发生期相遇,虫口虽然不过多,也能造成螟災?菡飧隼砺?可提出三种治螟措施:(1)早熟避螟;(2)晚熟避螟;(3)依照水稻生育期施药治螟。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药剂防治水稻三化螟,效果很不稳定,甚至无效居多。其原因何在?尚未探討清楚。因此,中国、日本、印度三国的螟虫工作者,对药剂治螟,尚存在很多問題。自栽培治螟发現以后,找出了水稻生长期与螟虫生存的关系,才弄清了問題的主要关鍵是在于施药时期;如果施药时期适当,即效果显著,施药期不当,則效果很差。目前螟虫工作者,对施药时期仍有二种主张:一是根据螟虫发生期施药;另一是根据水稻生长期施药。(一) 根据螟虫发生期施药:国内外螟虫学者都认为水稻全部生长发育时期皆适于螟虫生存,要消灭螟害,就应大量杀死螟虫,依照螟虫发生期施药最为可靠。因此中、日、印三国螟虫学者,均主张根据螟虫发生时期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分析二化螟发生原因,推广应用螟虫无害化治理技术:消灭虫源、采取栽培措施控制螟害、药剂防治等策略,达到降低螟虫危害的目的,实现螟虫的无害化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茭白栽培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螟虫的发生情况,总结了药剂防治效果及天敌调查情况,并提出了螟虫防治对策,以期为茭白螟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粱—大豆间作对高粱螟虫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探索螟虫的自然防治方法。结果表明:高粱—大豆间作模式与高粱单作模式比较,蜡熟期螟虫的自然幼虫虫口百分率间作模式明显低于单作模式,说明高粱与大豆间作有抑制螟虫的效果,且间作模式的生产效益比单作模式高。  相似文献   

7.
试验一种设施菜薹周年栽培模式,为最终实现菜薹在苏州地区周年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撑,助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传统栽培模式为对照,通过产量、商品性、菜地利用率和经济等指标衡量栽培模式的优劣.结果发现,改良栽培模式菜薹年总产量123 767 kg/hm2,较传统栽培模式极显著增产29.7%;改良栽培模式菜薹商品性的主要指标总体好于传统栽培模式;改良栽培模式年复种指数达到9次,较传统栽培模式增加2次;改良栽培模式所有茬次菜田生产周期之和为267 d,较传统栽培模式减少70 d;改良栽培模式年经济效益114 926元/hm2,较传统栽培模式增加61.8%;改良栽培模式投入资金回报率38.6%,较传统栽培模式增加26.6%.结果表明,利用改良栽培模式生产菜薹具有产量高、商品优、土地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增加显著的特点,值得在苏州蔬菜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浙江省茭白主要栽培模式的特点、上市期,重点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茭白的生产成本及效益。结果发现,双季茭设施栽培模式虽生产成本高,但茭白品质好,价格优势明显,生产效益最好;单季茭收二茬栽培模式生产成本较双季茭低,价格优势较突出,生产效益介于双季茭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之间;单季茭高山栽培模式茭白采收期处于蔬菜生产淡季,效益也较为理想;而露地茭白传统栽培模式效益最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2021,(8)
正水稻螟虫是水稻生产发生最多、最广、危害最重的害虫,常见的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栽培方式演变和肥水管理的强化等,水稻螟虫在一些地方发生趋重,应采取综合得力措施防控。1.螟虫发生规律水稻螟虫的产卵期、卵孵化期如与水稻分蘖和孕穗、抽穗期相遇,水稻受害会多而重,反之受害会减轻。双季稻栽培区,食物源丰富,有利三化螟的繁殖,  相似文献   

10.
甘蔗螟虫是常见的甘蔗害虫之一,其幼虫的危害会造成甘蔗大量减产.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农药防控甘蔗螟虫,造成农药面源污染严重,螟虫抗药性增加,严重影响了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综述了甘蔗螟虫生态防控的主要技术手段,介绍了甘蔗螟虫物理调控、性诱、生物制剂和生物防治的具体措施,以及应用该模式替代农药防控甘蔗螟虫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提出了全方位、全时空的甘蔗螟虫生态防控模式,以期为甘蔗螟虫防控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超级早稻春光1号和超级晚稻淦鑫688为材料,采用抛秧方式,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其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的产量均以三高一保栽培模式和精确定量栽培模式>三控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有效穗数、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而精确定量栽培模式的有效穗数最高,但成穗率较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精确定量模式、三高一保模式和三控栽培模式可提高双季超级稻的生物产量、氮素积累总量和氮素利用率。三高一保栽培模式明显降低了生产100 kg籽粒的需氮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施肥(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和4种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穗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穗数最多,其次为地膜覆盖,垄沟栽培模式最少;不同栽培模式间穗粒数差异显著(P<0.05),而施氮、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穗粒数最多,垄沟栽培最小;栽培模式、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施氮对千粒重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千粒重最大,常规栽培最小,但差异不显著;施氮有助于提高小麦收获指数,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收获指数最高,常规栽培最小;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显著,垄播覆膜模式的小麦产量最高,常规栽培最小,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垄播覆膜、垄沟栽培和地膜覆盖模式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27%,20%和9%。综合分析认为,在施氮条件下垄沟覆膜为最优种植模式,这对农业生产中合理选择小麦种植模式以达到高产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耕作制度的改革进展较慢,同时又大面积推广药剂防治,螟害率曾压低到1%左右。七十年代初,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耕作制度改革加快,逐渐打破了原有农田生态体系,水稻螟虫生物学特性发生了一些变化,因而也导致了为害情况的变化。凡水稻栽培制度复杂的地区,螟虫大发生的频率增多,危害也趋严重。因此,目前螟虫仍是  相似文献   

14.
以苏翠1号为试材,对其在3种栽培模式(棚架栽培、避雨栽培、露地栽培)下的光能利用率和果实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叶幕光环境来看,树冠外围的相对光照高于内膛;在树冠内膛,在相对光照>30%的高光照区域,棚架最高,露地次之,避雨模式最差,分别为73.28%、69.01%、62.24%;相对强度日变化可知,棚架模式>露地模式>避雨模式;在棚架模式下的单果重、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均高于其他栽培模式,避雨模式和露地模式下的果实品质差异不显著。因此,从苏翠1号在果园的光环境和果实品质综合考虑,棚架模式优于其他。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及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群体特征的动态变化,旨在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合理施肥与栽培奠定基础。在黄土高原南部年降水量632 mm左右的半湿润区,以小偃22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施氮水平(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纯氮120 kg)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栽培)对小麦群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栽培模式主要通过影响群体分蘖、叶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而影响小麦群体结构。施氮能够明显增加小麦群体的分蘖数,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有利于增加小麦单株分蘖数。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叶面积指数(LAI)先增后减;施氮处理LAI比不施氮处理显著增加20%(P<0.01);垄播覆膜栽培模式下LAI明显高于其他栽培模式。从开花期到成熟期,小麦冠层透光率(DIFN)依次上升,施氮对DIFN的影响不明显;地膜栽培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下的DIFN与其他栽培模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施氮与栽培模式对DIFN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以常规栽培、不施氮处理的DIFN最大。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在灌浆前持续增加,灌浆到收获期呈下降趋势;施氮能够极显著增加地上部生物量(P<0.01),不同栽培模式的小麦地上部生物量不同,覆膜处理明显高于不覆膜处理,垄播覆膜比地膜栽培更有利于增加小麦地上部生物量,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综上认为,施氮有助于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等生理指标;就小麦群体特征而言,地膜覆盖和垄播覆膜栽培应为首选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品质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皮石斛为研究对象,设置活树附生栽培、新伐毛竹附生栽培、岩壁附生栽培3种种植模式,通过生长性状以及检测分析折干率、水分、灰分、多糖、粗纤维和蛋白质含量,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的生长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新伐毛竹附生栽培模式下生长的铁皮石斛长势虽不及活树附生栽培,但整体略好于岩壁附生栽培。就品质而言,新伐毛竹和活树附生栽培的石斛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岩壁附生栽培的多糖含量明显增加。新伐毛竹和岩壁附生栽培石斛的粗纤维和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显著低于活树附生栽培;新伐毛竹附生栽培的石斛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模式;3种模式间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新伐毛竹附生栽培模式下的折干率显著低于其他2个模式。由此可知,新伐毛竹附生栽培可一定程度替代其他栽培模式种植铁皮石斛。  相似文献   

17.
甘蔗种质资源材料抗螟虫性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螟虫自然侵染的方法,对857份甘蔗种质资源材料抗螟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包括泰糖1号、崖城57-423在内的64份材料在苗期表现较高的抗螟虫性,包括泰糖1号、崖城75-423、NC0376在内的93份材料在中后期对螟虫具有较高的抗虫性.甘蔗种质资源材料的抗螟虫性也非一成不变,有些材料的抗螟虫性可不受栽培植期或发育阶...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有机栽培模式与常规栽培模式棉田中土壤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差异及其短期的动态变化.在不同月份分别从武汉博茂有机农业生态示范基地和孝感安陆市有机种植示范点2个试验点的有机栽培模式棉田和常规栽培模式棉田中采取土样,其中中大型节肢动物直接捕获,小型节肢动物用Tullgren法分离提取后显微鉴定,分析了土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月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武汉博茂试验点棉田的土壤节肢动物捕获量明显多于孝感安陆试验点棉田,2个试验点在优势种群上较为固定,但有机栽培模式下的棉田土壤节肢动物数量明显多于常规栽培模式,且稀有种类数目较常规栽培模式要高;有机栽培模式下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常规栽培模式下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上并无差异,由此可知,有机栽培模式棉田节肢动物多样性比常规栽培模式棉田丰富;此外,季节温度变化可能会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的上移和下迁.  相似文献   

19.
《吉林农业科学》2013,(4):18-20
以金山27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的经济效益及实用性,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内春玉米产值及总投入两者均为再高产栽培模式>高产栽培模式>农户栽培模式;收益上,高产栽培模式为最优模式,其经济效益及实用性都较高。  相似文献   

20.
了解不同灵芝菌株的差异,探究其最佳的栽培模式,可为灵芝精深加工源头提高优良的栽培品种和栽培模式。通过不同栽培模式对4个灵芝菌株其子实体农艺性状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段木栽培中黄灵芝子实体农艺性状表现最好,代料栽培中野生灵芝子实体农艺性状表现最佳;段木栽培中平芝多糖和三萜含量最高;代料栽培中野生灵芝多糖含量最高,而平芝三萜含量最高。灵白、平芝和黄灵芝其多糖和三萜含量段木栽培皆高于代料栽培,野生灵芝其多糖和三萜含量代料栽培明显高于段木栽培。由此可见,不同灵芝菌株适宜于不同的栽培条件和栽培模式,这为选择获得活性成分高的专有灵芝菌株及相应的栽培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