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测定广西6个蔬菜产区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和氰氟虫腙等3种新型杀虫剂的敏感性,为3种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各种群对3种药剂的抗性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小菜蛾敏感品系和6个小菜蛾田间种群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氰氟虫腙的敏感性,比较田间种群和敏感品系的LC50,计算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性倍数.[结果]小菜蛾荔浦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最敏感,其LC50为0.000735 mg/L,抗性倍数为1.32倍,田东种群的敏感性最低,其LC50为0.004230 mg/L,抗性倍数达7.61倍;对于氟虫双酰胺,柳江种群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LC50为0.366 mg/L,抗性倍数为2.27倍,南宁安吉种群最敏感,其LC50为0.168 mg/L,抗性倍数为1.04倍;对于氰氟虫腙,柳江种群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LC50为4.692 mg/L,抗性倍数为2.96倍,荔浦种群最敏感,其LC50为1.622mg/L,抗性倍数为1.02倍.[结论]小菜蛾田东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为7.61倍,已达低水平抗性,应给予高度重视.其余地区的小菜蛾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均低于5倍,仍处于敏感期,应加强不同药剂的轮换使用,以延缓小菜蛾抗性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贵阳地区小菜蛾种群对15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小菜蛾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田间甘蓝地小菜蛾种群和敏感种群3龄幼虫对1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贵阳地区田间小菜蛾种群除对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氟虫双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和藜芦碱仍处于敏感(抗性倍数小于3.0倍)状态外,对其他10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辛硫磷的抗性倍数最高,分别为352.1005和164.0557倍,达极高抗水平.[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可作为贵阳地区防治小菜蛾的首选药剂,其次为氟虫双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和氰氟虫腙,藜芦碱对其毒力一般,建议尽量少用或与其他药剂混配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监测和检测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双酰胺类等药剂的抗性,为指导田间合理用药及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和2019年,采用人工饲料浸药法,测定新疆乌鲁木齐市、伊宁市、疏勒县、泽普县和昌吉市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阿立卡(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和亮泰(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利用定量PCR分析不同田间种群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及利用PCR扩增检测RyR分子突变。【结果】 2018年的测试种群中,与相对种群相比,疏勒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为敏感性下降,对阿立卡达到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分别为3.67和20.17倍;伊宁种群分别对溴氰虫酰胺、阿立卡产生了15.26和14.10倍的中等水平抗性;泽普种群对阿立卡和亮泰具有中等水平抗性,RR分别为10.97和13.48倍。2019采集的田间种群中,与敏感种群JZ-S相比,除了疏勒种群对溴氰虫酰胺为敏感性降低,其它3个种群(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和昌吉市)都产生了低至极高水平的抗性,RR分别为3.61、8.14、96.49和1 429倍。2018年新疆亚洲玉米螟各种群的RyR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2019年昌吉、伊宁种群的RyR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4.04、3.86倍);昌吉种群RyR第1 424位谷氨酸(E)替换为天冬氨酸的突变(E1424D),突变频率为30%。【结论】 新疆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产生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其抗性与鱼尼丁受体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和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华南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已产生严重抗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9—2011年在广东连州、惠州、佛山、广州和广西柳州、江西信丰等多个华南区主要菜场开展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结果发现,与室内敏感种群的敏感基线相比(LC50=0.13 mg/L),各监测点在2009年秋季均为敏感水平,2010年秋季部分地区出现敏感性下降和低水平抗性,而2011年春季除了监测到敏感性下降和低水平抗性外,还发现个别监测点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上升趋势明显。随后,在广州增城菜区监测到一例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极高水平抗性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其当代和F1代虫源的LC50值分别为78.78、59.14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606.00和454.92,达极高抗性水平。分析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药性的关键因素,认为过度依赖该药、随意提高施用剂量、不合理混配、连年连片单一种植模式等可能是有利于抗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2015-2019年湖北赤壁、武穴、武汉、孝感、黄冈,湖南长沙,江西南昌、萍乡,安徽合肥和河南信阳共10个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毒死蜱、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氟苯虫酰胺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7种杀虫剂敏感性差异明显,杀虫剂的毒力次序为氟苯虫酰胺≥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溴氰虫酰胺毒死蜱;(2)不同地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3)不同年份之间差异显著。一些种群对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年度间存在明显差异。如赤壁和长沙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从2015年至2016年下降了2.3~4.1倍;赤壁、孝感、长沙和合肥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从2016年至2019年上升了2.1~4.9倍;赤壁、武穴和孝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从2015年至2019年下降了2.6~7.3倍;武穴种群对茚虫威的敏感性从2015年至2018年下降了4.2~4.7倍;武穴和长沙种群对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从2015年至2018年抗性下降了2.2~6.7倍。以上结果表明,目前华中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等的敏感性下降趋势很明显,因此对氯虫苯甲酰胺等的抗性治理显得非常重要,目前田间稻纵卷叶螟防治优先推荐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和溴氰虫酰胺等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6.
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氰氟虫腙对南昌和九江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田间种群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1.95和17.03 mg/L;用亚致死剂量(LC50)的氰氟虫腙处理小菜蛾种群后,处理代种群表现为化蛹率、蛹重、羽化率和繁殖力显著降低,蛹期明显延长,成虫寿命显著缩短,子代种群表现为卵孵化率和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幼虫和蛹的历期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7.
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氰氟虫腙对南昌和九江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田间种群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1.95和17.03 mg/L;用亚致死剂量(LC50)的氰氟虫腙处理小菜蛾种群后,处理代种群表现为化蛹率、蛹重、羽化率和繁殖力显著降低,蛹期明显延长,成虫寿命显著缩短,子代种群表现为卵孵化率和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幼虫和蛹的历期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8.
斜纹夜蛾对1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海南地区斜纹夜蛾对农业生产上主推及新型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本文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15种杀虫剂对斜纹夜蛾敏感种群和田间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对苏云金杆菌( Bt)、阿维菌素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96.15和183.28倍;对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产生了高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14.89、85.88和73.20倍;对乙基多杀菌素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为10.56倍;对氰氟虫腙、甲维盐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6.95和6.21倍;对虫螨腈、甲氧虫酰肼的敏感性降低,抗性倍数分别为4.96和4.37倍;对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丁醚脲、虱螨脲等均未产生明显的抗性。根据海南地区抗性监测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抗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转录调控因子MBF2 (multiprotein bridging factor 2)调控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功能,及其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中的作用,为阐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解毒代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敏感(SS)、广东连州(LZ)、云南通海(TH)3个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酶动力学法测定3个种群的GST活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MBF2在不同抗性种群小菜蛾中的表达差异;采用氯虫苯甲酰胺LC50诱导12 h,分析其对小菜蛾MBF2的诱导表达作用;应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研究MBF2对GST基因的调控作用,并测定沉默MBF2后小菜蛾的GST活性;结合沉默后小菜蛾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验证MBF2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中的作用。【结果】两个抗性种群(TH和LZ)相较SS种群分别达到了中抗及高抗的水平,TH和LZ抗性倍数分别为54.27和289.58;TH和LZ小菜蛾...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杀虫剂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和生活史性状的影响,采用浸渍法测定了5种杀虫剂的室内毒力,对小菜蛾敏感种群和农药驯化种群的3龄幼虫的毒杀作用,以及对其存活虫态化蛹和羽化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苦参碱、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的敏感和农药驯化种群均有较高的毒力,其LC50均在40μg/mL以下;但与敏感种群相比,苦参碱、鱼藤酮和氯虫苯甲酰胺对农药驯化种群的毒力降低,而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农药驯化种群的毒力则增加。由于杀虫剂的作用机制不同,可能产生拮抗或促进效应。不同杀虫剂对小菜蛾2个种群的生态响应试验结果表明:与敏感种群相比,经苦参碱、鱼藤酮和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的农药驯化种群的校正死亡率下降、化蛹率和羽化率增大,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农药驯化使小菜蛾对农药的敏感性降低,这对小菜蛾的生长发育产生积极影响。而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的校正死亡率增加、化蛹率和羽化率均减小,昆虫通过改变表型可塑性和进化适应来应对环境胁迫,将更多的能量用于抵抗农药带来的损伤,导致其生长发育分配的能量减少,因此,研究杀虫剂对昆虫的毒力和生活史性状的影响,有助于田间害虫的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150 g/L茚虫威乳油、200 g/L虫酰肼悬浮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5种农药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室内防效及其毒力。结果表明,处理后72 h对小菜蛾的毒力大小顺序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茚虫威>虫酰肼,其LC50值分别为0.128,0.152,0.223,1.151,93.340 mg/L。  相似文献   

12.
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静  朱九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24-12525,12529
[目的]优化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人工饲养方法,筛选防治小菜蛾的有效药剂。[方法]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75%、光照周期L∶D=(14∶10)h的培养条件下,用吹塑纸收集小菜蛾卵,用小油菜(Brassica chinensis)苗饲养幼虫;同时采用浸叶法,测定小菜蛾对5种供试药剂的敏感性。[结果]用小油菜苗饲养的小菜蛾发育状况良好,其蛹重为5.4 mg/头,羽化率为94.0%,每雌产卵量为135.1粒;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20%氟虫双酰胺WG、150 g/L茚虫威EC、200 g/L虫酰肼SC和1.8%阿维菌素EC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152、0.223、1.151、93.340和0.128 mg/L。[结论]该饲养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适用于小菜蛾的批量繁殖;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对小菜蛾有较高杀虫活性,这3种农药可交替轮换使用防治小菜蛾。  相似文献   

14.
王静  朱九生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8):1713-1715,1721
[目的]优化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人工饲养方法,筛选防治小菜蛾的有效药剂。[方法]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75%、光照周期L∶D=(14∶10)h条件下,用吹塑纸收集小菜蛾卵,用小油菜(Brassica chinensis)苗饲养幼虫;同时采用浸叶法,测定小菜蛾对5种供试药剂的敏感性。[结果]用小油菜苗饲养的小菜蛾发育状况良好,其蛹重为5.4mg/头,羽化率为94.0%,每雌产卵量为135.1粒。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20%氟虫双酰胺WG、150g/L茚虫威EC、200g/L虫酰肼SC和1.8%阿维菌素EC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152、0.223、1.151、93.340和0.128mg/L。[结论]该饲养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适合于小菜蛾的批量繁殖;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对小菜蛾有较高杀虫活性,3种农药可交替轮换使用防治小菜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防治小菜蛾的有效药剂。[方法]采用点滴法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6种杀虫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采用对水叶面喷雾法测定了其中杀虫效果较好的5种制剂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效。[结果]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最高,其LC50为0.17 mg/L;其次为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及多杀菌素,其LC50依次为0.44、0.84、1.25 mg/L;丁醚脲和氰氟虫腙的毒力最低,其LC50分别为10.43和11.17 mg/L。田间施药后6 d,5%氯虫苯甲酰胺SC 1 000倍液对小菜蛾的防效较好,高达82.33%;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 2 500倍液、10%虫螨腈SC 1 500倍液、25%丁醚脲EC 1 500倍液及2.5%多杀菌素EW1 500倍液难以控制其危害,防效分别为60.50%、58.02%、55.64%和55.40%。[结论]为小菜蛾的有效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新的小菜蛾生物防治方法,为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种产于广西的楝科、番荔枝科、无患子科和报春花科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进行室内产卵忌避作用试验。【结果】以地黄连(Melia sinica)、香椿(叶)(Toona sinensis)、番荔枝(Annona squamosa)、四瓣米仔兰(A.terapetala)、灵香草(Lysimachia foenum-graecum)等植物提取物处理后48 h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忌避率分别为86.21%、94.69%、97.92%、98.91%和100.00%。【结论】地黄连、香椿(叶)、番荔枝、四瓣米仔兰、灵香草等5种植物对小菜蛾成虫有强烈的产卵忌避作用,在蔬菜害虫生态控制中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7.
抗氟苯虫酰胺小菜蛾差异表达基因及其通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随着氟苯虫酰胺等双酰胺类杀虫剂的广泛应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该类药剂的抗性愈发突出。研究旨在从转录组水平研究小菜蛾对氟苯虫酰胺的抗性机制,明确小菜蛾对氟苯虫酰胺产生抗性的关键基因及通路,为揭示小菜蛾对氟苯虫酰胺的抗性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室内筛选的小菜蛾抗氟苯虫酰胺品系(Rh28)、田间抗性种群(Rz36)和敏感品系(S)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获得抗性小菜蛾品系/种群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表达基因及抗性显著上调表达基因,采用基因本体(GO)显著性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确定差异表达基因具有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及其参与的主要生化代谢和信号转导途径。【结果】通过将不同抗性品系/种群与敏感品系的RNA-Seq数据对比,获得数量不等的差异表达基因。将差异基因富集的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和信号通路(pathway)进行GO分析,发现其主要集中于对刺激物的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和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等条目中;而KEGG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代谢通路(metabolic pathway)中,基因数量占比最高,为17.84%。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获得了抗性显著上调表达基因,并对其中218个基因开展了GO分析,其仍然主要集中在代谢过程、对刺激物的反应和生物调节(biological regulation)等条目中;通过对抗性显著上调基因进行KEGG分析,发现其仍主要集中在代谢通路中,其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解毒酶及参与昆虫多种生理反应的热激蛋白(Hsp)超基因家族等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通过聚类热图分析发现,显著表达上调的基因较多集中在内质网上蛋白质的加工(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酪氨酸代谢(tyrosine metabolism)、咖啡因代谢(caffeine metabolism)和Wnt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中。【结论】获得了小菜蛾抗氟苯虫酰胺差异表达基因及抗性显著上调表达基因,其主要富集于代谢过程、应激反应及对刺激物的反应等条目中,这些基因的相互协同调控是小菜蛾对氟苯虫酰胺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二苯基噻吩活性氧量子产率、杀虫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法】以α-三联噻吩(α-T)为对照,首次研究了二苯基噻吩活性氧量子产率、杀虫活性及稳定性。【结果】二苯基噻吩紫外光照射280 min后吸光度变化最大值为 A=0.438,α-T在200 min后吸光度变化值最大 A=0.480;二苯基噻吩和α-T对白纹伊蚊3龄幼虫24h的LC50值分别为9.18×10-3 ?g·ml-1和9.69×10-4 ?g·ml-1,对小菜蛾3龄幼虫LC50值分别为267.87 ?g·ml-1和 222.22 ?g·ml-1;二苯基噻吩和α-T在甲醇中半衰期为113.62 h和10.65 h。二苯基噻吩量子产率与α-T相当,对白纹伊蚊和小菜蛾具有较好的光活化毒杀作用,但稳定性好。【结论】二苯基噻吩克服了光活化杀虫剂稳定性差而难以在田间推广使用等不足,在杀虫的同时又能催化降解残留农药三唑磷,二苯基噻吩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氯虫·噻虫嗪复配剂等3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不同龄期幼虫的控制作用,为其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Potter喷雾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氯虫·噻虫嗪复配剂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1-4龄幼虫的毒力,并测定其受药后停止取食所需时间。【结果】3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1-2龄)的毒力高低依次为: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氯虫·噻虫嗪,相对毒力差为1.55-1.83倍;对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4龄)的毒力,氯虫·噻虫嗪和氯虫苯甲酰胺为氟虫双酰胺的2.04-2.32倍;3种药剂对二化螟幼虫的毒力相差不明显。3种药剂对两种害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相差很大,1龄与4龄幼虫相差3.20-13.62倍。用3种药剂的LC50浓度处理不同龄期幼虫,对抑制稻纵卷叶螟取食的起效时间为1-4 h,对二化螟为4-16 h,随幼虫龄期增加,起效时间延长。【结论】3种供试药剂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时在低龄幼虫期施药效果较好;防治低龄幼虫可优先选用氟虫双酰胺,防治高龄幼虫可优先选择氯虫·噻虫嗪混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