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嵊泗人工鱼礁建设初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2004年渔业资源的本底调查和2005年四个季度的跟踪调查结果,对嵊泗人工鱼礁一期工程的建设效应进行了初步评估,得到如下结果:(1)投礁后,礁区渔业资源生物量的相对变化率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增幅达75%,到了秋季生产力达到2004年同期的4倍多,而对照区的资源量则以36%的平均幅度减小;(2)投礁前,各个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多,投礁后,鱼礁区的多样性值逐渐赶上并超过对照区,平均高出25%左右;(3)投礁前后,对照区的经济种种类数维持在10种左右,而鱼礁区随着礁体的投放,经济种增加,多达25种。结果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群落结构也得以明显改善,人工鱼礁的经济、生态效应已有良好的初步体现。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4年3月本底调查和2007年5月以及2010年8月跟踪调查的结果,对雷州乌石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投礁后2007年和2010年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50倍和2.15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27倍和2.00倍。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2.13倍和3.00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0.46倍和1.96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的Pile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均明显高于投礁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鱼类成为第一优势种类群,在礁区还新增了一些经济种类。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礁区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稳定,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提升已有良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4年3月本底调查和2007年5月以及2010年8月跟踪调查的结果,对雷州乌石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投礁后2007年和2010年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50倍和2.15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27倍和2.00倍。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2.13倍和3.00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0.46倍和1.96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的Pile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均明显高于投礁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鱼类成为第一优势种类群,在礁区还新增了一些经济种类。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礁区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稳定,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提升已有良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建设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并以广东省汕头市人工礁区渔业资源调查情况为例,分析建礁前后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情况.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比投礁前丰富,总种数由投礁前的23种增加至41种,比投礁前增加了0.78倍;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礁区集鱼效果明显提高、群落结构明显改善,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增殖效果.并对我国工人鱼礁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冯雪  陈丕茂  李辉权  洪洁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103-1106,1116
为了对惠东人工鱼礁的投放进行评估以及观察对渔业资源的生物聚集效果,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11年6月对惠东大星山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拖网和刺网的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采用生物资源密度指数(D)、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H')、Pileou均匀度指数(J')来研究水域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资源密度。拖网调查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游泳生物种类数、总资源密度、种类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有明显的增加,分别为投礁前的1.321倍、2.070倍、1.012倍、1.084倍。刺网调查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游泳生物种类数、总资源密度、种类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分别为投礁前的2.571倍、7.976倍、2.399倍、2.667倍。投礁后礁区鱼蟹类成为主要的优势类群。这表明鱼礁投放后,对鱼类等的诱集效果显著,群落结构明显优化,礁区水域环境,明显改善。惠东大星山礁区的人工鱼礁增殖体系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变动及群落扰动情况,于2003、2004、2005和2007年采用底拖网对人工鱼礁区及邻近对照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州湾人工鱼礁区调查共鉴定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96种,其中鱼类和节肢类是人工鱼礁区游泳生物的主要种类,分别占55.21%和35.42%,而软体类与棘皮类则分别占7.29%和2.08%。鱼礁区的生物种类数、生物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除了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外,年平均生物种类数、生物量、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对照区,鱼礁增殖效果明显。此外,通过ABC曲线分析发现:除投礁后第4年的鱼礁区春季和秋季外,投礁前和投礁后第1年、第2年的鱼礁区以及对照区各季节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都处于一个扰动状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汕尾遮浪角东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情况,分别于2003年1月和2010年4月使用拖网和刺网对礁区和对比区进行了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使用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和Pileou均匀度指数分析游泳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动情况,使用拖网调查资源密度指数和刺网调查渔获率指数分析渔业资源生物量的变动情况.拖网调查结果显示,投礁后礁区游泳生物资源密度是投礁前的3.078倍,种类数是投礁前的1.875倍,第一优势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的资源密度是投礁前第一优势种叫姑鱼(Johnius dussumieri)的4.372倍.刺网调查结果显示,投礁后礁区游泳生物渔获率是投礁前的12.043倍,渔获种数是投礁前的1.333倍,礁区海域优势类群鱼类的渔获率显著提高,第一优势种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的渔获率是投礁前第一优势种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13.035倍.拖网调查和刺网调查均表明,建礁后游泳生物的诱集效果明显,生物群落结构得到改善,资源量显著增加,表现出良好的资源聚集效果,形成了新的人工鱼礁增殖系统.  相似文献   

8.
根据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投礁前(2007年4月)和投礁后(2008年5月)2个航次调查所获底泥中大型底栖动物的资料,探讨了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投礁一年后,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养护作用已初步显现,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由投礁前的20种提高到34种,环节动物的比例有所增加;投礁后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投礁前后的种类相似性仅为23.3%,优势种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由投礁前的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e变为投礁后的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e、弦毛内卷齿蚕Aglaophamus lyrochaeto和单鳃虫Nothria holobranchiat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海域鱼类资源增殖效果及礁区生境动态变化,为人工鱼礁的合理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06年8月及2009年8月、2016年5月,采用拖网调查方式对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进行本底和跟踪调查,分析游泳生物种类组成、鱼类资源密度和丰度变化,确定优势种和群落特征指数,并通过礁区和对比区生态能质变动趋势分析礁区生态效应和结构稳定性。【结果】调查共采集游泳生物71种,经鉴定隶属于8目34科46属,其中鱼类36种,占50.70%;甲壳类32种,占45.07%;软体类3种,占4.23%。礁区鱼类占比从39.13%提高到63.89%。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和丰度在投礁后明显增加,礁体的投放吸引了中下层鱼类聚集。根据优势种分析结果可知,中下层鱼类为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主要优势类群。短吻鲾和二长棘鲷等鱼类成为礁区及其临近海域的绝对优势种类,本底调查中的优势种如黄斑蓝子鱼等大鳞舌鳎等优势度降低。群落特征指数T检验结果表明,礁区与对比区丰富度指数为极显著差异(P<0.01);礁区生态能质值显著高于对比区(P<0.05)。【结论】人工鱼礁区建设对有效影响范围内鱼类资源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以人工鱼礁为基础、资源修复为关键的海洋牧场建设,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11,(12):9-10
天津滨海新区2011年在附近海域陆续投放1100个人工鱼礁,建成一个0.22平方公里的“海底牧场”,借以优化渔业资源,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人工鱼礁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每个礁体中间都有多边形孔洞,营造出小型海洋人工生态系统,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的场所。10年内,天津市将在近海水域建设大港礁区、塘沽礁区和汉沽礁区3处人工鱼礁群,总面积13.7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深圳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及其形成原因,为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2年8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13年3月(春季)和5月(夏季)4个季节在深圳鹅公湾水域进行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对该水域的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组成、长度谱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季节变动分析.[结果]从深圳鹅公湾水域共渔获游泳生物113种,隶属于3纲14目50科78属.其中,夏季游泳生物种类数量最多(61种),秋季最少(53种),春季和冬季均为56种.夏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和尾数密度最低(分别为5959.20 kg/km2和356.45 ind/km2),但其鱼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1.99%和42.19%).游泳生物长度谱的季节变动表明夏季捕捞强度最小,秋季捕捞强度最大.鹅公湾水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动明显,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季节变动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结论]深圳鹅公湾水域游泳生物资源种类、生物量和结构季节变动明显,夏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高,而秋季和冬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差,主要是由于捕捞强度季节差异(夏季捕捞强度低,秋季捕捞强度高)所致.尤其随着秋季捕捞强度的增大,k选择种类将被r选择种类代替.  相似文献   

12.
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5—7月和2005年3—4月采用深水三重刺网在南海的羚羊礁、华光礁、银砾滩、东岛、滨湄滩、排洪滩、本固暗沙、比微暗沙、武勇暗沙、海鸠暗沙、双子群礁、中业群礁、鲎藤礁、美济礁、仁爱礁、仙宾礁、南方浅滩、棕滩、大渊滩、永署礁、南薰礁、牛轭礁、道明群礁等23座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进行了2个航次专业调查,其中有21座岛礁共渔获到7目15科33种408尾软骨鱼类,而美济礁和南方浅滩没有渔获到软骨鱼类。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物种各分类阶元的分布、优势度(IRI)和单位努力量渔获量等几个方面分析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旨在为南海珊瑚礁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73~499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六鳃鲨和黑梢真鲨;中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114~245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三齿鲨;南沙群岛除了美济礁和南方浅滩外其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51~846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黑梢真鲨、灰三齿鲨。  相似文献   

13.
2004年5—7月和2005年3—4月采用深水三重刺网在南海的羚羊礁、华光礁、银砾滩、东岛、滨湄滩、排洪滩、本固暗沙、比微暗沙、武勇暗沙、海鸠暗沙、双子群礁、中业群礁、鲎藤礁、美济礁、仁爱礁、仙宾礁、南方浅滩、棕滩、大渊滩、永署礁、南薰礁、牛轭礁、道明群礁等23座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进行了2个航次专业调查,其中有21座岛礁共渔获到7目15科33种408尾软骨鱼类,而美济礁和南方浅滩没有渔获到软骨鱼类。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物种各分类阶元的分布、优势度(IRI)和单位努力量渔获量等几个方面分析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旨在为南海珊瑚礁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73~499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六鳃鲨和黑梢真鲨;中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114~245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三齿鲨;南沙群岛除了美济礁和南方浅滩外其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51~846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黑梢真鲨、灰三齿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我国境内浙江省内的淡水养殖鱼增养殖放流的现状。研究团队收集并整理了浙江省境内历年淡水渔业增养殖放流数据、淡水渔业增养殖放流技术文献等相关资料。从浙江省淡水渔业增养殖放流的历史、内容、技术以及目的等四方面来阐述其理论背景及其意义。通过讨论浙江省历年淡水渔业资源量的变化、淡水渔业优势种的变化、历年研究人员探明的淡水渔业资源野外调查及境内淡水渔业增养殖放流方案等问题。得出浙江省内渔业增养殖放流人员除仍持续进行淡水鱼类人工增养殖放流工作之外,还应同时加强对于自然水域内的种群监测,及时评估放流效果,避免放流效果不佳等结论。并希以其为水产从业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理论数据支持以及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渔业资源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各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关注问题及其变化趋势,为我国渔业资源研究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功能,对其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来源出版物、合作网络以及研究现状和热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文献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自2017年以来发文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美国、中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作者占据主要地位,且形成以Mark N Maunder、Yong Chen、Andre E Punt、Xinjun Chen以及U Rashid Sumaila等为核心作者,作者和机构间合作密切;研究涉及的主要学科类别为渔业、海洋淡水生物学、海洋学、环境科学及生态学等。研究热点与前沿主要有:重视对渔业资源评估方面的研究;注重对渔业管理方法、实践以及管理对渔业的影响等方面研究;针对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以及经济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或鱼类的影响。研究认为,未来渔业资源学研究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通过学科交叉创新渔业生物学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摸清重要经济种类的生物学特性;2)创新渔业资源评估新技术,实现对重要经济种类资源量及可捕量的准确估算;3)创新渔业资源管理与养护的新方法,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4)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渔业资源研究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渔业种群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发展,未来渔业资源研究将会向更细、更广、更深等层次拓展,并把人与渔业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综合考虑,从传统的单鱼种-多鱼种-生态系统,发展到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实现人-自然系统中渔业资源的最优产出,以及渔业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