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种人口流动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这些劳动力将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能够帮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从而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复杂影响,总结当前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否阻碍农业生产的争论,基于实地调研,通过超越对数模型实证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欠发达地区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已显现出负面影响,其作用机理体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并间接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和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减少。应通过提高留守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等措施弥补农村劳动力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出台及施行,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引力"以及农村对劳动力"推力"的现象更加显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2019年年初,中国最新人口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近14亿,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40.29%。农村劳动力流动也成为了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流向,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陕西省是中国农业地区和农业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大、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劳动力外向流动速度加快,规模日趋增大。劳动力的流动对流入地、流出地的发展都存在着积极、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农业总劳动力仍然存在过剩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出导致农业总产出水平下降是传统乡城人口流动理论的悖论。这一悖论的形成,是传统乡城人口流动理论忽视了农业劳动力异质性的结果。正是因为劳动力的异质性,导致在城市筛选过程中,农业优质劳动力的流出使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从而使农业总产出水平不断降低。这对城乡产生双重影响,特别是影响传统农业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流动,且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特别是1990年以后,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大增。目前,流动人口中,民工人数约为8000万人。这一庞大的流动群体对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温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48-19151
在阐述国内外学者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依据19902007年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产品价格数据,利用VEC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产品价格的动态均衡关系,采用Chow′s断点检验测算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农产品价格的阶段性特征。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量和农产品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农村劳动力流动正以一种内生的力量影响着农业生产,从而影响着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力度呈由弱到强,又逐渐减弱的态势,峰值在1998年达到最高;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着农产品价格,而且这种影响具有阶段的特征。为了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产品价格的双重稳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二是制定积极的就业措施。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99-202
随着要素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和资源约束增强,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转移不仅影响着劳动力区域流动与分布,更影响着产业承接区域和农村的发展。从当前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现状来分析其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促进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区域流动有效结合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之前舒兰市朝鲜族农村经济模式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中韩建交以后,由于朝鲜族劳动力人口大规模的向外流动,其经济模式转变为以劳务输出为主,农业生产为辅.本文通过对舒兰朝鲜族农村社会的实地调查,阐述了朝鲜族农村经济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诞生,乡村人口流动俨然成为社会的一种风靡现象,乡村劳动力人口流动的变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聚焦点。针对永兴县劳动力流动状况,具体探究了农村人口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表现为务农劳动力日益减少,城市劳动力日益上升,因此,农村劳动力转型的加快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快速流动,农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日益严峻,"谁来种田,如何种田",怎样使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以上因素使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历史局限性逐步显现,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显著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农村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进行就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快,今后大量的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可能完全地被束缚在土地上,特别是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实现,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会持续深化,许多农村劳动力将会向城市或者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2.
新仓作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示范镇,如何在新形势下破除农业生产劳动力普遍老龄化、大规模土地集中流转难等不利因素,探索总结推广千亩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推广模式,实现合作社与农户双赢,实现进一步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从而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墨西哥的农业华中农业大学徐尚忠一、自然条件墨西哥合众国位于北美洲,在北纬15°-35°之间。国土面积197万km2,人口约9000万,其中农业人口约2500万,农业劳动力480万。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左右。墨西哥的领土大部分是高原和山地,东、...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民由集体经营向个体经营转变,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有利于将农民从农田中解放出来,新时代的农民既可以选择从事农业,又可以选择非农业生产,使得农村社会逐步向"大流动"方向发展,很多农村劳动力到城市打工。但在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本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仓作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示范镇,如何在新形势下破除农业生产劳动力普遍老龄化、大规模土地集中流转难等不利因素,探索总结推广千亩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推广模式,实现合作社与农户双赢,实现进一步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从而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规模进城务工,农村青壮劳动力缺乏,"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显现。在这种背景下,河南省周口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李翠珍  张颖  刘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94-2297,2325
以杭州和绍兴区域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对农户尺度的劳动力力流动形式、在农业和非农业行业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运用二项logistic模型,探讨浙江省农户尺度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约46%的被调研农户选择了以打工形式转出劳动力,其次是以个体经营形式转出的,占到总样本的12%左右,而以永久迁移形式转出劳动力的农户所占比例最小。②男、女劳动力数对调研农户劳动力转移均有正的显著性影响,女劳动力数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耕地资源、劳动力平均年龄、抚养人口数对农户劳动力转移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农户家庭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规模越大;同时,浙江省积极鼓励土地规模流转对农户劳动力转移出农业和农村地区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其可促进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且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1、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巨大差别,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农业和工业产品价格巨大剪刀差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其它产业的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对日本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腾飞,农业所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小,尽管如此,作为农业政策之一的农业劳动力政策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本文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劳动力政策演变过程的梳理,分3个阶段对日本农业劳动力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归纳总结出了3个阶段农业劳动力政策分别具有扩张性、减缩性、反复性的特点,同时借鉴日本农业劳动力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农业劳动力政策的制定提出了保持农业劳动力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有序引导农业劳动力人口平稳流动以及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