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绿化配置对土壤脲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天津市住宅小区中四种典型的绿化配置模式,测定不同绿化配置下表层土(10-20cm)中的脲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4种绿化配置模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顺序为:乔草模式〉灌草模式〉乔灌草模式〉乔灌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顺序为:乔草模式〉灌草模式〉乔灌草模式〉乔灌模式。4种绿化配置模式对土壤脲酶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顺序相同。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pH值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以泰安市不同城市植被类型(分别为乔木、乔草、灌草以及乔灌草植被)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分析其pH值和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植被类型对土壤pH值影响不显著,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大,灌草植被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三种类型。(2) 10~20 cm土层pH值高于0~10 cm土层,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0~10 cm土层。(3)不同采样地土壤pH值差异不大,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异。(4)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与植被类型、采样地和土层厚度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可为合理营造城市植被、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澜沧江上游典型退化山地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澜沧江上游洱源山区的典型退化山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资源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旱冬瓜林>果园>云南松纯林>桉树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云南松纯林>旱冬瓜林>果园>桉树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土壤酶之间也存在共性关系,共同推动土壤肥力的发展;综合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6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旱冬瓜林土壤质量最优,果园、云南松纯林和桉树林土壤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4.
土壤处理除草剂在不同类型土壤中除草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处理除草剂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除草活性差异.结果表明:土壤处理除草剂在12种不同类型土壤中除草活性差异很明显,土壤不同参数对活性影响趋势也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所有药剂的活性均具有负相关趋势;土壤质地对丙草胺、苄嘧磺隆、禾草丹和敌草隆有较大影响,禾草丹在砂土中活性较低,而丙草胺、苄嘧磺隆和敌草隆则相反;土壤pH值与甲磺草胺的活性呈正相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丙炔氟草胺和敌草隆的活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溉方式对有机肥碳矿化及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测定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变化的方法,探讨有机质含量与活性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研究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质积累-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肥施人保护地土壤的90d内,有机碳矿化率沟灌为42.94%-47.19%,滴灌为48.51%-53.54%,渗灌为42.04%-45.77%,其大小顺序为滴灌>沟灌>渗灌;而同一灌溉处理有机肥有机碳矿化率为:2g·kg-1土>4g·kg-1土>6g·kg-1土>8g·kg-1土.活性有机质含量变化也因灌溉方式及有机肥用量而异,滴灌与渗灌处理的活性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沟灌则与滴灌、渗灌有较大差异;就有机肥用量而言,某一时间的活性有机质含量为:8g·kg-1土>6g·kg-1土>4g·kg-1土>2g·kg-1土.灌溉方式与有机肥用量对活性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且灌溉方法与有机肥用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园林土壤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显著;栽培不同园林植物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差异比较大,随着栽培时间的延长,速效磷含量的变化程度最显著;土壤蛋白酶在不同的园林植物土壤中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随着栽培时间的延长,栽培银杏的土壤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强,其他园林植物土壤中的蛋白酶活性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城市园林土壤是影响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重庆市沙坪坝区的道路、街旁绿地土壤理化性状的测试分析.对园林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城区市街绿地土壤总体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土壤不缺钾,轻度缺氮,磷素极缺,其土壤质量对该城市的绿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盐碱化草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氮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探讨盐碱化草地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氮素的特征,对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草地5种植物群落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个植物群落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0~2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含量人工苜蓿群落>委陵菜+苔草群落>羊草+野大麦群落>稗草+菖蒲草群落>谷莠子+虎尾草群落;0~3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人工苜蓿群落>委陵菜+苔草群落>稗草+菖蒲草群落>羊草+野大麦群落>谷莠子+虎尾草群落,其中苜蓿群落速效氮含量最高,为336.452 mg?kg‐1;5个植物群落土壤C/N均小于15∶1,苜蓿群落的土壤C/N最小,只有8.75.  相似文献   

9.
解草啶浸种减轻丙草胺对水稻药害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解草啶浸种减轻丙草胺对水稻药害的机制,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解草啶浸种对水稻的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α-淀粉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独施用30 mg/L解草啶浸种能提高水稻GST活性,但对α-淀粉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没有影响。单独施用不同剂量(56.25g/hm2、112.50 g/hm2、225.00 g/hm2)丙草胺后,低剂量丙草胺对GST活性有促进作用,高剂量丙草胺对GST活性有抑制作用;不同剂量丙草胺对α-淀粉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抑制作用。通过30 mg/L解草啶浸种再施用不同剂量丙草胺,解草啶均能减轻丙草胺对水稻GST活性、α-淀粉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为分析祊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选取林地、草地、耕地和园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利用克里格插值法研究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祊河流域林地、草地、耕地和园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20cm土层深度中,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林地>草地>耕地>园地;0~40cm土层深度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深度下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具有一定差异.(2)祊河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中西部和中东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多,中间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平坦地形下土地利用方式多为耕地、园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丘陵崎岖处土地利用方式多为草地、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郭永红  张义华  张宏霞  樊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80-16983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对改善土壤的差异和机理。[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3种造林模式土壤的含水量、容重、总孔隙度、水稳性团粒组成和土壤有机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农田对照相比,退耕还林(草)3种造林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地高;0—20cm表层的土壤容重均显著地高,而20—60cm土层的则均显著地低;0~20cm表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显著地低,而20~60cm土层的则均显著地高;各土层土壤不同粒径的土壤团粒百分含量高于相应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退耕还林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向下输送。3种造林模式中以乔草型效果为最好。[结论]实施7年退耕还林(草)后,与农田相比,明显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保水和蓄水性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群落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草地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确定新源县则克台镇春秋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对比分析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放牧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高于打草地,其中,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分段放牧方式,划区轮牧和分段放牧草地土壤P、K含量高于自由放牧方式.分段放牧和划区轮牧物种数高于自由放牧和打草方式,划区轮牧的地上生物量最高.[结论]放牧利用方式在保持土壤养分、提高草地群落数量特征和生产性能上均高于打草地,划区轮牧是当地适宜的草地生产方式,而分段放牧具有潜在的优势,长期自由放牧则不利于草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小尺度空间变异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沙地不同植被群落对小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鄂尔多斯沙质荒漠化地区两种典型植被群落下的土壤以0.3 m等间距的网格取样(n=81),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微尺度空间变异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氏针茅群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的半方差函数呈线性模型,本氏针茅群落下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在调查范围内没有空间相关性。油蒿灌丛周围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半方差函数可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来描述,表层有机质含量的独立间距为1.25 m,有效磷含量的独立间距为1.14 m,均与油蒿灌丛的冠幅相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论】两种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差异显著;在亚米采样尺度上,本氏针茅群落下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的空间变异较小,而油蒿灌丛群落下表层有机质、有效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以灌丛群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自然生草和有机物覆盖对富士苹果园中微生物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占绝对优势的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最后是真菌。自然生草和有机物覆盖可改良土壤环境,使土壤中细菌数量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进一步研究其作为表征果园肥力状况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菜籽饼粕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菜籽饼粕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菜籽饼粕加入第四纪黄壤和中性紫色土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增后降;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因酶的种类而异: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在初始期显著提高,之后降低;过氧化氢酶同样在短时间内提高,然后保持恒定状态;而蔗糖酶活性则随着菜籽饼粕的加入受到了抑制,一直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菜籽饼粕的用量和抗营养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是反映植被更替对土壤质量作用与影响较为敏感的指标,对分析制约地区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彬县果区土壤及地形条件与管理水平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以农田土壤(对照)与8年(幼龄)、21年(老龄)果园为研究对象,研究其0~40 cm土层深度内的有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40 cm土层范围内,农田演替为果园,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土壤脲酶活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出现累积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少,而碱性磷酸酶和脲酶在剖面上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因此,在0~40 cm土层植被更替及植果年限对土壤生物质量影响明显,可能会对果树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句容葡萄园土壤质量,实现葡萄产业的稳定发展。2012—2016 年对句容8 个葡萄园土壤进行跟踪调查,同期在每个葡萄园取不同土层土壤化验分析。结果表明:2012 年0~20、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58%和1.02%,4 年后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只有1.12%,在4 年的时间,由于耕作方式不当,用肥不合理等原因,导致0~20 cm土层有机质总体上减少了1/4。土壤是农作物的生存载体,而有机质是土壤活力的核心,人类通过调节土壤有机质而影响土壤质量。句容葡萄生产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育健康土壤生态系统势在必行。而生草栽培、秸秆利用是健康土壤培育最有效的持续、生态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西湖底泥中酶活性与养分释放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验室厌氧恒温培育方法,分析了西湖底泥中酶的活性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关系.结果表明,蛋白酶的活性与有机氮的分解和氮的释放相关性较好;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磷的分解有一定的关系,但磷的形态转化可能是制约磷释放的因素之一;纤维素酶的活性与有机碳的分解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可能与西湖底泥有机碳的组成中低含量的纤维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年自然生草对黄河三角洲梨园土壤水溶性总盐、有机质、矿质元素及酶活性等土壤生化性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中国盐碱地改良及果园生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资料。【方法】以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自然生草2年、4年和7年的黄金梨[Pyrus pyrifolia (Burm.f.).cv. Nakai]园土壤及果实为试材,以清耕为对照,分别测定表层(0—20 cm)及亚表层(20—40 cm)土壤水溶性总盐、有机质、矿质元素及酶活性等土壤生化性状及果实品质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自然生草不仅显著提高了黄河三角洲梨园0—40 cm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同时有效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在0—20 cm表土层,自然生草2年的土壤硝态N等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而自然生草7年的土壤硝态N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但在20—40 cm亚表层,生草2—7年土壤硝态N等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自然生草7年梨园的0—20 cm表层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79 mg•g-1和1.25 mg•g-1,分别是对照的3.8倍和1.5倍,而二者在20—40 cm亚表层无显著差异;自然生草4年及7年的果实脆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香气总量、总糖含量及糖酸比均明显高于生草2年的各项指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在0—20 cm表土层,土壤5种酶活性与N、P、K、Mg及Zn大都极显著正相关;而在20—40 cm亚表层,除过氧化氢酶外, 其它4种酶活性与所有养分间的相关性大都不显著。【结论】自然生草对降低黄河三角洲梨园0—40 cm不同土层土壤含盐量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具有明显作用;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自然生草能有效提高参试梨园表层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并提升果实鲜食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