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工林杨树12个无性系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林杨树12个无性系36个单株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长宽比、壁腔比和腔径比等纤维形态特征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纤维长度大致呈正态分布,长度平均值达914.75μm,为中长度纤维.纤维长度在树干水平方向上由内向外逐渐增大;纤维宽度的表现较为稳定,变异规律与纤维长度一致,其变异幅度要比纤维长度小.长宽比径向变...  相似文献   

2.
杨树无性系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径向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长在安徽省天长市城西林场的5种不同的杨树无性系人工林木材H22、Z9、Z3、B3和107 为对象,对木材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径向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5个无性系杨树的纤维长度、宽度以及长宽比在幼龄期较小,但随着生长轮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并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保持稳定波动或略有减小;腔径、双壁厚以及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总体上也是随着生长轮呈增大趋势,可能受到早晚材的影响,部分无性系的双壁厚和壁腔比变化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3.
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的变异规律。[方法]以大叶栎23年生人工林为材料,测定纤维的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分析大叶栎木材纤维沿树干高度和随年轮的变异规律。[结果]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和长宽比、壁腔比分别变化在1098.2~1224.6、24.22~26.38、15.95~17.02、8.26~9.36μm和43.37~51.12、0.521~0.555,平均值分别为1156.2、25.43、16.56、8.87μm和46.01、0.540。纤维长度、长宽比和壁腔比随树干高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年轮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结论]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能满足纤维工业原料的要求,是一种较好的纸浆工业用材。  相似文献   

4.
巨桉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变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木材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巨桉胸径对纤维形态特征影响不显著;纤维长度大致呈正态分布,长度在800~1400μm的纤维数量占总纤维数量的90.86%,且在个体水平上分布范围较广,为木材纤维长度的改良提供了可能;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壁厚随初植密度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纤维长宽比、纤维壁腔比则相反;巨桉木材纤维长宽比58.81大于平均比值40,其纤维壁腔比均小于1,表明巨桉适用于造纸工业.  相似文献   

5.
人工林杨树木材密度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长在3种滩地类型下3个无性系杨树为研究对象,用微密度的测定方法对人工林杨树木材密度径向和纵向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滩地类型间的杨树木材密度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无性系间和不同高度间木材密度差异显著。3个杨树无性系株内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有3种模式,即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逐渐增加,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逐渐递减和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先降低,到一定年龄后再增加,但以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逐渐递减为主要模式。3个杨树无性系株内木材微密度的纵向变异规律为自基部沿树干向上逐渐增大,到了最大值之后,再向上又略有减小。  相似文献   

6.
以采自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生态站的红松人工林内的试材为例,分析和探索了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模式。结果表明:①管胞长度、长宽比、胞壁率的径向变异模式为y=a blnx,该模型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意义。②管胞径、弦向直径和壁厚的径向变异为略呈增加趋势,径向直径是早材大于晚材,弦向直径是晚材大于早材;管胞径、弦向壁厚均为晚材大于早材。③管胞径、弦向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采自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生态站的红松人工林内的试材为例 ,分析和探索了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模式。结果表明 :①管胞长度、长宽比、胞壁率的径向变异模式为 y =a +blnx ,该模型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意义。②管胞径、弦向直径和壁厚的径向变异为略呈增加趋势 ,径向直径是早材大于晚材 ,弦向直径是晚材大于早材 ;管胞径、弦向壁厚均为晚材大于早材。③管胞径、弦向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人工林杨树心、边材在不同表色系统中的色度学特征值,结果表明:人工林杨树木材材色指标,即CIE(1976)表色系统中明度L*、红绿色品指数a*、黄蓝色品指数b*和孟塞尔表色系统中明度V、色调值H及色饱和度值C在各表色系中均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对上述材色参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人工林杨树材色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杨树材色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对4个相思树种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特征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黑木相思和灰木相思的木材纤维属于短纤维,厚荚相思和马占相思的木材纤维属于中等纤维,4种相思木材壁腔比均小于1。相思树种人工林木材作为造纸原料的优劣顺序为:厚荚相思、马占相思、黑木相思和灰木相思。4个相思树种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度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黑木相思与灰木相思人工林木材纤维壁腔比差异不显著,其余相思树种差异极显著;厚荚相思与灰木相思、马占相思与灰木相思木材人工林木材纤维各形态特征均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刺楸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试验取材于安徽琅琊山天然林内五株刺楸[Kalopanarseptemlobus(Thunb.)Koidz]成龄树木。研究结果表明:1)刺楸纤维形态特征符合造纸原料要求;2)纤组长度自髓心向外,开始迅速增加,17年后增加缓慢,20年后保持相对稳定;3)纤维长度沿树干主轴自基部向上逐渐增加,3.3m处最长,然后又变短;4)纤维弦向直径、长宽比、壁腔比径向变化与纤维长度径向变异模式相似。  相似文献   

11.
对施肥处理和未施肥处理两种条件下的 1 2年生 I-69杨 (Populusdeltoides Bartr cv.“Lux”ex I-69/ 5 5 )的年轮宽度、纤维长度、宽度、壁厚、腔径、长宽比、壁腔比、微纤丝角及基本密度等材性指标进行了系统测试 ,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施肥处理可促进杨树生长 ;对年轮宽度、纤维宽度、腔径、壁厚、微纤丝角等有增大作用 ,但降低了纤维长度、长宽比等指标。经方差分析 ,施肥处理对 I-69杨木材解剖学特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对施肥处理和未施肥处理两种条件下的12年生I-69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 cv.\"Lux\" ex I-69/55)的年轮宽度、纤维长度、宽度、壁厚、腔径、长宽比、壁腔比、微纤丝角及基本密度等材性指标进行了系统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可促进杨树生长;对年轮宽度、纤维宽度、腔径、壁厚、微纤丝角等有增大作用,但降低了纤维长度、长宽比等指标.经方差分析,施肥处理对I-69杨木材解剖学特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植密度对意杨人工林木材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长江滩地 3种栽植密度 (株行距分别为 3m× 4 m,4 m× 5m,5m× 6m)下的 3个品系速生人工林杨树木材 [欧美杨无性系 72杨 ( Populus× euramericana cv. -72 /58) ,美洲黑杨无性系 63杨( P.deltoidescv. -63/51 )和 69杨 ( P.deltoidescv. -69/55) ,以下简称 72杨、 63杨、 69杨 ]为对象 ,探讨不同栽植密度对杨树人工林木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同一无性系在不同栽植密度下以及相同栽植密度下不同无性系杨树纤维形态特征、微纤丝角、组织比量值都有差异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除 63杨和 69杨胞壁厚度、壁腔比、柔性系数和 72杨微纤丝角、木射线比量在 3种栽植密度下差异显著外 ,其余性状差异不显著 ,说明林分初植密度对多数解剖性质无显著影响。 ( 2 )不同品系杨树在不同栽植密度下主要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趋势基本相同 ,但变异幅度随不同栽植密度、不同品系和解剖特征而不同。其中 ,壁腔比、微纤丝角、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随栽植密度变化变幅最大 ,而纤维长度、纤维比量变幅较小 ,但所有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曲线在 6年左右都有一个明显的过渡点。 ( 3)栽植密度对 72、 63、 69杨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因材性指标的不同而不同 ,总体来说 ,栽植密度越大 ,基本密度、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越小 ,干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优化葡萄糖/三聚氰胺/尿素树脂(MUG)的葡萄糖配比及MUG树脂与硅酸钠的配比,减少二氧化硅及葡萄糖羟基残留,以改善改性材吸湿、尺寸不稳定等问题。【方法】设置葡萄糖、三聚氰胺、尿素物质的量比为m∶1∶4(m分别为2,4,6,8,10和12),根据红外解析树脂预聚程度,测定树脂黏度、固含量和水溶倍数等性能,筛选出优化MUG树脂的葡萄糖配比;将优化制备的MUG树脂与硅酸钠复配得5种改性剂:G5S25、G10S20、G15S15、G20S10、G25S5G代表MUG树脂,S代表硅酸钠,下标数值代表其在改性剂中的质量分数),通过测定改性材黏度、pH值和改性材的密度、增重率、吸水率、尺寸稳定性、力学性能,优化MUG树脂与硅酸钠的复合配比。【结果】①随着葡萄糖增加,MUG树脂的黏度、固含量增大,水溶性好,储存更稳定。②红外分析表明,随着葡萄糖增加,MUG树脂在1 667 cm-1处的酰胺羰基峰、在1 630 cm-1处的酰胺N—H键弯曲振动峰均变小,在1 552和1 421 cm-1处的亚氨基树脂特征峰、在770 cm-1处的呋喃环特征峰均增强;当葡萄糖物质的量比增大至8以上时,上述吸收峰强度无明显变化,故葡萄糖物质的量比宜为8。③随着树脂含量增加,MUG树脂/硅酸钠改性剂的黏度增大、pH值降低,G25S5改性剂不稳定、易产生沉淀。④各组改性材中,以G20S10改性材的增重率最大、吸水率最低,径向、弦向、体积湿胀率最低;与素材相比,其密度提高了60.9%,浸水144 h时的吸水率下降35.4%;其径向、弦向、体积抗湿胀率分别为60.81%,34.20%和51.87%,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均比素材明显提高。【结论】MUG树脂能有效抑制硅酸钠引起的吸湿和皱缩,二者的优化复配比例为质量分数20%树脂和质量分数10%硅酸钠。  相似文献   

15.
不同环境下枫杨生长量及材性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不同环境下枫杨生长量及材性差异。枫杨纤维长度径向呈“递增—稳定”模式,轴向变异是由树干基部(0.3m高处)向上递增,至5.3m高度达最大值,然后递减;长宽比变异类似纤维长度的变化;纤维长度变化范围为676—1324μm,长宽比为27.7—54.4。基本密度径向由0.32g/cm^3递增到0.433g/cm^3,轴向由0.354g/cm^3递增到0.439g/cm^3。基本密度与树高、胸径和材积无显著相关,与纤维长度、纤维壁厚、长宽比和壁腔比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纤维腔径、腔径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天门和钟祥早生和湿生2个不同生态环境及钟祥、天门和武汉3个地区间,枫杨胸径生长量、基本密度、纤维形态和导管形态特征值等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并探求其木材材质变异规律的内在机制,为建立米老排“培育—材性—加工利用”一体化的模式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该文借助电子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从微观的角度,应用定量解剖学方法,对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沿径向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米老排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2 014.2 μm、26.19 μm、11.07 μm、78.68、0.79、0.57;由髓心向外除腔径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纤维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 ②导管分子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1 666.0 μm、53.83 μm、5.44 μm、31.85、0.12、0.90;由髓心向外除双壁厚和壁腔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导管分子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 ③纤维比量、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和薄壁组织比量平均值分别为54.8%、16.5%、27.6%、1.1%;由髓心向外木纤维比量呈增加趋势,导管分子比量呈递减趋势,木射线比量和薄壁组织比量变异规律不明显. ④微纤丝角平均值为8.4°,由髓心向外呈递减趋势.⑤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第7年.   相似文献   

17.
人工林杨树胶合工艺及不同纹理方向胶合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杨树(1—214)的胶合工艺以及不同纹理方向的胶合性能,测定了胶层的干、湿剪切强度和木破率。结果表明杨树弦向的剪切强度较高,木破率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胶液进入木材弦面的纹孔和木射线,形成更多的“胶钉”,增大了木材之间的结合力。而且人工林杨树木材的早材部分在整个年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进行力学试验时,早材破坏是木材破坏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8.
以30棵一年生人工林69(Populus deltoids Bartr. cv. ''Lux'' (I-69/55))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节将其中的15棵苗木人工倾斜45°,将直立生长和倾斜生长的苗木分别平均分成5组(每组3棵),分别施加0、5、20、50和100 mg·kg-1的Cd(NO3)2,记为C0、C1、C2、C3和C4。苗木生长8个月后开始取样,树干按其纵向上的高度分为顶部、中部和基部,倾斜生长分应拉区和对应区对其解剖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中重金属Cd浓度的增加,直立生长下的杨树的纤维长度在C0、C1、C2浓度下大于倾斜生长,C3、C4浓度下则小于倾斜生长;在倾斜生长下,C0与C4浓度下应拉区纤维长度小于对应区,而C1、C2、C3则相反。在树干纵向分布上,纤维长度为基部>中部>顶部。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对纤维长度的影响显著,不同区域上影响不显著。(2) 导管长度上,直立生长大于倾斜生长,应拉区的导管长度大于对应区;纵向分布上,在倾斜生长下导管长度为基部>中部>顶部。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和不同区域对导管长度的影响显著。(3)双壁厚上,C0、C1为直立生长小于倾斜生长, C2、C3、C4则与此相反。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对双壁厚的影响显著,不同生长方式和高度上影响不显著。(4)微纤丝角上, C0、C1、C2浓度下直立生长大于倾斜生长,C3、C4浓度下则相反;倾斜生长下的应拉区微纤丝角小于对应区。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和不同区域对微纤丝角的影响显著。(5)结晶度上,倾斜生长下应拉区结晶度大于对应区;在纵向分布上,结晶度为基部>中部>顶部。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和不同区域对结晶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云杉人工林材性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云杉人工林主要材性指标与林龄、海拔梯度及林木等级间的关系,比较了人工林与60~100年天然林主要材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5,20和30年人工林主要材性指标差异不显著;不同林分密度人工林纤维长宽比差异显著;不同海拔梯度人工林及不同林木等级间基本密度差异显著。人工中幼林与天然林主要材性指标差异不明显,均是优良纸浆原料。初步认为云杉纸浆材培育周期为2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