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数字林业”步入“智慧林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信息资源日益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我国林学家由此提出"智慧林业"的概念。为进一步提高全国林业信息化水平,为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近日,国家林业局印发《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意味着我国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步入了"智慧林业"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冕宁地处长江中上游,是安宁河的发源地,生态区位优势突出,搞好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十分重大。本文立足冕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探讨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执政纲领,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该文结合青海省大通县城乡绿化建设实际,在总结大通县"十一五"林业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具备的优势条件,提出了发挥林业主体作用,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对策,为大通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代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二字,林业建设的生态化有助于改善当地环境,降低水土流失率,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为了抓好林业发展的生态建设问题,首先要缕清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而采取相应对策,建设美丽新中国。一、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新时代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同样也是完善生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需求,是可持续理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检索到的119篇关于生态论与林业和谐发展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表明,年均发表79333篇,关键词"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共出现次数为5次,主要作者共发表了研究文献51篇,占总数的42.86%,主要机构发表了88篇,研究文献占总数的73.95%,文献主要关键词为"生态论""和谐林业""生态""林业""和谐",被引频次较多的主要作者发表的研究文献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论、和谐林业、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生态论方法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标准化、林业产业发展中(减商化)的应用。文献分析研究表明,开展生态论在林业建设的研究与应用,特别是在林业发展中,运用生态论中的和谐论进行决策,运用健康论原理对林业系统实施系统管理,对促进我国林业持续、高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泾县林业社会化与森林资源培育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的首要功能就是满足人的生态需求、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生态"与"民生"成为今后林业发展的关键词。通过鼓励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林业建设,走森林资源培育社会化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介绍了泾县林业社会化与森林培育措施,以期推动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实践上的重大举措,赋予了林业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要想担当起自身使命,在森林、湿地等生态建设空间刚性约束、政府投入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林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不断提高资源质量和产出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努力从行政推动转向市场推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调动更多资源要素参与林业建设。本文作者结合青海林业资源实际情况,对青海林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党在十八大上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写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中,表明要提出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一个绿色环保的新中国。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在维护生态文明发展中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国有林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产物,是我国林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完成林业生产上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实践上的重大举措,赋予了林业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要想担当起自身使命,在森林、湿地等生态建设空间刚性约束、政府投入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林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不断提高资源质量和产出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努力从行政推动转向市场推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调动更多资源要素参与林业建设。本文作者结合青海林业资源实际情况,对青海林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白洪群 《乡村科技》2019,(10):66-67
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性社会建设工程,林业在维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体系和谐有序运转中扮演着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同时现代林业发展对于发展经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因此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建设富强美丽中国的目标任务。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应同样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基于此,本文首先解释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然后提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意义,接着分析目前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最后给出林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郝福为  张法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556-4557,4560
现代农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农业还存在观念问题.“三才”理论,是中国传统农艺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蕴含着鲜明的生态观.继承和弘扬“三才”理论所体现的生态观,用“和谐统一”、“平衡”和“可持续”的观念指导生态农业建设,对于治理环境污染、缓解生态破坏和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姗珊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396-12398
孟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儒家学派代表,其思想蕴含着大量的生态伦理观念.这些观念为现代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和理论支持.孟子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顺时、节约、保护自然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契合;而热爱自然的生态审美思想更是与我国建设“美丽中国”不谋而合.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对于培养生态忧患意识和构建现代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世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81-7284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分工"的管理理念深化了区域环境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制度。多元的利益主体和复杂的补偿关系是区域生态补偿制度建构的难点。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生态本底状况、政策配置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依据不同区域开发政策导向下的社会行业活动对两类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情势分别构建了相应的补偿关系模型。在补偿关系"理想型"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补偿的设置制度(规范对象及补偿主体)、运行制度(补偿模式、方式和标准)和保障制度(资金制度、技术指标和激励制度)一一加以分析,从理论层面架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4.
江民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06-13408,13412
通过阐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形式的旅游的内涵,提出了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伦理问题。简述了中西方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分析了各自的精神内核。生态可持续旅游唤醒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思考,对不同生态伦理观的取舍,结合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问题,反映出对生态伦理观重新选择的必然。得出必须以“天人合一”自然观或“非人类中心论”生态道德观来对待生态旅游及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总体布局的高度进行阐述,其根本目的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运用"泛绿色设计"理念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介绍"泛绿色设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从不同社会层面、不同产业领域和区域性的"泛绿色设计"三个方面阐述了"泛绿色设计"的内涵,并就其基本原则和运用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把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提到了当今的重要议程,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总体各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今后相关部门与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和深远意义。众所周知人类既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西方国家生态观念与意识较为强烈.人们多数采用与选择适宜的绿色生活方式来实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分体现西方国家的文明与素养。值得借鉴的是怎样如何结合西藏实际情况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建设美丽西藏将是本文论述的观点,在第四十二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环境日”来临之际。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组建了新型事业科研单位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我将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保护与促进高原生态环境的循环与发展方面阐述自身的学术观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业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孔四新 《农学学报》2013,3(11):14-19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地球正遭受着过度开发带来的灾难,生态问题正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作者在追溯生态文明起源和历史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农业的主要问题,如:农业政策和体制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农业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水污染、水土流失与沙漠化问题,生物质能源、能源植物开发相关生态和社会问题。提出了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途径和对策: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一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二要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政策,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三要保护自然资源、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四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系统整合创新; 五是改革现有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农业。可持续的循环农业及多元农业是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农业则是农业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性蔓延,我国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学术界给予"生态社会"以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该文在当前国内学术界对"生态社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其基本特征、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构建"生态社会"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旅游产业是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本文以丽江市为例,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的形成机理,探讨了旅游开发对城镇化发展的驱动作用,总结出丽江所代表的“塔台模型”旅游驱动型城镇化模式,阐述了旅游驱动型城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生"技术由中国"稻田养鸭"的传统技术发展而来。"稻鸭共生"技术被称为"亚洲的农业技术"。但各国各具特色:日本注重其理论研究,不断追求高程度技术标准化;韩国将此项技术与生态农业推广紧密结合,提倡全民环保意识;越南利用此项技术提高稻米品质,促进出口事业蓬勃发展;菲律宾则致力寻求生产、经济、生态的最佳平衡状态。中国的"稻鸭共生"技术则利用稻和鸭间共生共长的关系构建起一种立体种养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