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铃薯晚疫病是疫霉属(Phytophthora)致病菌引起的导致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发展逐步扩大,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已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成为马铃薯种植中主要病害之一。结合襄阳市发展马铃薯生产的现状和条件,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与科学防治方法,旨在为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霜霉目疫霉属马铃薯晚疫病菌引起的,在我国发生很普遍,特别是多雨、多雾、空气潮湿时,发病相当严重。另外,夏播留种地和高山留种地也很严重,是一种典型的毁灭性流行病害。 一、发病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茎和薯块。最先发生在中部、下部叶片上,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病斑为暗绿色水浸状,后扩大成近圆形或  相似文献   

3.
疫霉属是植物致病菌,它是导致1840年爱尔兰马铃薯大饥荒的罪魁祸首之一。疫霉属真菌的一些种浸染数千种不同植物,因此它们浸染几乎所有观赏植物,从绿化树种到小型室内花卉。一些疫霉属真菌的小种对某种特效的真菌有抗性。  相似文献   

4.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在中国发生较普遍且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在病理学分类上为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是具有流行性、毁灭性的重大病害,在我国马铃薯产区均有发生。近年来在我国各产区呈不同程度地流行危害,2010年黑龙江地区大发生,2011年甘肃、山西等地严重发生,2012年河北北部地区大发生。该病一般年份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0%以上,潜在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块茎蛾又叫洋芋蛀虫、烟潜叶蛾,群众称为串皮虫、绣花虫、洋芋蛆等。除了危害马铃薯、烟草外,还可以危害茄子等茄科植物,50年代至60年代初,该虫在我省中部、北部的许多地区都有发生。我县今年马铃薯块茎蛾属大发生年。危害非常广泛、严重。马铃薯表皮有块茎蛾的黑色粪便,老百姓以为是烂洋芋,不当一回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危害比较严重两种病害,由于两种病害名称相近,症状相似,很容易混淆,往往在防治上陷入误区。因此正确识别早晚疫病,对马铃薯种植户及农业技术人员指导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一、病原菌不同马铃薯早疫病主要由半知菌纲链格孢属茄链格孢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由鞭毛菌亚门致病疫霉引起的。二、症状不同早疫病可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  相似文献   

8.
一、马铃薯晚疫病(一)为害症状马铃薯晚疫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成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无白霉,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  相似文献   

9.
为弄清马铃薯生产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作用,随机采取马铃薯块茎形成期的根系样品,以DNA提取产物为基础,Nested-PCR扩增目的片段,利用该产物构建AMF部分18S rRNA基因克隆文库,运用ARDRA筛选、DNA测序和系统发育树等方法分析丛枝菌根真菌的结构组成。结果表明:文库Coverage C值为89.7%,但Rarefaction曲线不够饱和;获得的8个AMF类型均与免培养的球囊霉属克隆序列相似度较高,其中Seq2、Seq3、Seq5和Seq8代表的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近明球囊霉(Glomus claroideum)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me)分类地位较为清晰,其余序列可能代表的球囊霉属较新种类。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甲虫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顺 《农村科技》2013,(11):37-38
马铃薯甲虫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世界性检疫害虫。一、危害特点马铃薯甲虫危害农作物主要有3种,主要危害马铃薯,其次为茄子、番茄等茄果类植物,野生植物寄主以天仙子为主。最早出土的马铃薯甲虫成虫在温室茄子和番茄苗上传播,以后随着马铃薯的生长,迁飞到马铃薯上危害。马铃薯甲虫以成虫、幼虫取食马铃薯叶片危害,但以2-4龄幼虫取食量大.  相似文献   

11.
张晓岗  刘萍  马琨  王娜 《西北农业学报》2020,30(12):1875-1882
根据宁夏南部山区气候和作物的生长特点,设计马铃薯‖玉米(P‖M,行比分别为4∶1,3∶2, 2∶3)、马铃薯‖蚕豆(P‖F,行比同前)、马铃薯不同品种(A‖B‖C,行比1∶1∶1)间作栽培模式,以马铃薯连作为对照,研究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变化,探寻能够减轻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有效栽培模式。采用基于18S rDNA的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 技术研究不同间作栽培模式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的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变化,构建真菌ITS克隆文库,利用Genbank数据库比对各栽培模式中ITS序列的测序结果,并作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间作栽培后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马铃薯与玉米、蚕豆间作后根际土壤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在门、纲和目的分类学水平上与连作相比明显下降,菌群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成熟期马铃薯‖玉米3∶2行比间作模式与连作的差异最大,属的比例下降67.74%。间作栽培后,黑孢属(Nigrospora)、地丝霉属(Geomyces)、圆盘菌属(Orbilia)、枝顶孢属(Acremonium)、四枝孢属(Tetracladium)等9个属的真菌消失,同时新增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毛壳属(Chaetomium)、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小球腔菌属(Pleosporineae)等13个属的真菌,其中马铃薯‖玉米3∶2行比间作后巨孢囊霉属比例高达60.35%。可见,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能有效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的真菌菌群结构,使其微环境得以改善,缓解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致病疫霉群体特征的认识,是控制晚疫病危害的必要前提。【方法】对云南32个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致病疫霉群体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mtDNA单倍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云南马铃薯致病疫霉群体主要由A1交配型组成,番茄致病疫霉全部为A1交配型。A2 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总体发生频率较低,分别为3.4%和4.4%。自从2002年以后,致病疫霉的群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没有检测到A2交配型或自育型菌株。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敏感性的离体测定显示马铃薯和番茄上均存在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13.2% 、9.4%和 77.4%。分离自番茄的甲霜灵抗性菌株比例高于分离自马铃薯的菌株。Ⅰa 、Ⅱa 和 Ⅰb 三种mtDNA 单倍型被检测到,马铃薯致病疫霉有Ⅰa 和 Ⅱa 两种单倍型,全部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 单倍型在群体中的比例为96%,分布于所有马铃薯产区;番茄致病疫霉则为Ⅰa 和Ⅰb 两种单倍型,“新”、“旧”群体共存。【结论】马铃薯和番茄致病疫霉群体的遗传结构有明显差异;致病疫霉“新”、“旧”群体在云南已发生演替,马铃薯致病疫霉“新”群体已成功替代了“旧”群体;迁移和有限的有性生殖可能在云南致病疫霉群体的演替中担当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土壤微生态角度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冬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广西冬作马铃薯生产探索最佳栽培模式。【方法】采用Ⅰ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马铃薯在黑地膜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对照)3种处理条件下的马铃薯全生育期根际土壤真菌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黑地膜覆盖栽培的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最高,其中黑地膜覆盖栽培Simpson指数与稻草覆盖栽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处理优势菌株种类和相对丰度随着马铃薯生育进程呈现不同变化规律,子囊菌门均为最优势真菌门,其中黑地膜覆盖栽培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高,3种栽培模式的优势菌属分别为头束霉属、田头菇属、被孢霉属;在马铃薯生长后期,黑地膜覆盖栽培处理的根际土壤中被孢霉菌、头束霉属、粉红粘帚霉属、枝顶孢属的相对丰度比常规栽培处理的高,稻草覆盖栽培处理镰孢菌相对丰度较其他两个处理的更低。【结论】黑地膜覆盖栽培处理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比稻草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处理更加优化和丰富,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和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可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条件和稳定的根际微生态环境;稻草覆盖栽培可以缓解镰孢菌引起的马铃薯土传病害。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围的马铃薯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一般可导致减产30%。在中国各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门源县马铃薯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因晚疫病等病虫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因及发病特点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A病毒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A病毒病是由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PVA)引起的一种系统侵染的病毒病。马铃薯感染上该病后可造成减产40%以上,是马铃薯生产上危害较严重的病毒病之一。由于至少有7种蚜虫以非持久性的方式传播该病病毒,而这些蚜虫在我国又比较常见,因此该病毒流行的可能性很大,具有较大风险。该病毒病病原不定期可与马铃薯Y病毒属的其他病毒如PVY、YVX等复合侵染,对马铃薯、烟草等造成更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属卵菌纲,疫霉属.依靠菌丝吸胞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此病分布极为广泛,在流行年份产量损失高达80%~90%.  相似文献   

17.
共同分布在相同生态位的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是重要的种质资源.本研究旨在调查大田栽培的生姜和马铃薯根区土壤和根系中PGPR和AMF资源分布状况, 为进一步研究其群落结构与功能提供依据.从山东龙口、临沂、青岛、平度和莱芜生姜样地分离获得拮抗生姜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R1)的PGPR 20株, 其中, 4 个假单胞(Pseudomonus sp.)菌株 s1-10、s3-11、s5-8和s6-4抑制能力最强;获得拮抗马铃薯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R2) PGPR 25株, 其中,4个芽孢杆菌(Bacillus sp.)菌株m1-12、m3-4、m4-7和m5-13抑制能力最强.从上述生姜样地分离到AMF 3属11种,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ra)2种,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1 种;球囊霉属(Glomus)8种;双网无梗囊霉(Acaulospra bireticulata)、摩西管柄囊霉 (Funneliformis mosseae)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为优势种;从马铃薯样地则获得4属10种, 其中,无梗囊霉属2种,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1 种,球囊霉属6种, 巨孢囊霉属(Gigaspora)1种;根内根孢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摩西管柄囊霉和变形球囊霉为优势种.该调查结果丰富了我国PGPR和AMF资源,为今后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围的马铃薯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一般可导致减产30%.在中国各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门源县马铃薯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因晚疫病等病虫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因及发病特点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是一种利用价值高的粮菜兼用作物,在生长期间容易产生由致病疫霉引起的晚疫病,危害十分严重,疫病严重者可至少减产50%,成为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项主要因素。采用抗病品种,实施药剂防治,全面改进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能够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本文主要探析马铃薯晚疫病无公害防治方法,旨在能够为马铃薯的良好生产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宁地区平菇病原微生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宁地区平菇病原微生物的调查研究结果,平菇菌种培养和菌丝发育阶段易污染病原微生物,主要有3属细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黄单胞菌)和14属真菌(根霉、毛霉、酵母菌、木霉、青霉、曲霉、链孢霉、疣孢霉、轮枝霉、镰刀菌、菌褶头孢霉、白色石膏霉、疣孢褐盘菌、鬼伞)。在子实体形成和成熟采收阶段病原菌蔓延尤甚,给平菇生产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