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PAM 是在 IBM 及长城机上完成的估算与评价作物生产力的软件,可方便地用来建立农业气候数据库,估算灌溉地和雨养条件下作物的产量潜力、评价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盈亏状况及其它环境条件的利弊,找出产量形成的限制因子;还可提供农业气候服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整理和分析了免耕条件下小麦、玉米的生长情况,养分含量和产量结果。指出免耕条件下作物的生长发育、植株内养分含量以及最终产量都和常规耕作无明显差异,免耕加覆盖后,会推迟作物的生育期,作物生长前期氮素养分感到不足,而磷素和钾素可满足需要。随着作物的生长,差异逐渐消失,最后得到与常规耕作相等或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作物源库理论在产量形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综述了近年来作物源库理论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其在产量形成中的应用成果并加以分析,指出在新疆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研究源库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昆明水稻生育期气候因子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辉  王鹏云  曾艳  李万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081-9082,9189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结合昆明水稻生理生态特征,建立了温度和日照对水稻生长发育的适宜度模型,进而分析气象条件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气候条件下,水稻总体气候条件一般,抽穗开花期温度偏低和水稻中后期日照不足是水稻产量形成的限制因子;2013年水稻在整个生育期中综合气象条件为中等水平.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能客观反映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可为提高气象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栽培技术达到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的进展的分析表明,主要作物的生产力的提高已有趋于停滞之势.进一步提高农业栽培措施和大量增施矿质肥料,不能使产量相应提高.这是否意味着现代农作物的生产潜力已经用竭和某些作物的产量已经达到顶点?植物生产力的生理和遗传基础研究指出,产量潜力还很大,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丰富的作物基因库,在有目标地和有效地突破那些限制着目前作物生产力的过程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限制产量的因子中,首先是光合作用,它的效率很低.许多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不超过1%.再者小麦、棉花和其他作物的栽培品种的光合率,比它的各自的原始野生型为低.可是,正由于叶面积的增大,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的生物学产量比值的改变,以及其  相似文献   

6.
提高作物产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综合考虑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过程中植物本身及植物与环境因子间的作用,才有可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式,对当地生产条件下水稻平衡施肥进行了研究,主要是通过试验摸清当地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限制作物产量因子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得到水稻最佳施肥量,为庆元县水稻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DREB转录因子是重要的转录因子之一,在调控与逆境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适应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综述DREB转录因子的克隆、结构特点、表达、与植物逆境胁迫的关系、信号传导及在植物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等的研究进展,指出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如:其他多个逆境条件下DREB类转录因子的研究、受DREB直接调控的基因的特点及其调控机制、DREB自身和结构调控及其调控基因形成的表达调控网络,今后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作物抗逆性和选育抗逆作物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关于影响果树光合作用因子的概述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研究果树田间条件下的光合特性对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叙述果树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尤其对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内外因子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其栽培和管理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作物生产系统产量分析的理论模式及其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物产量分析对于指导作物育种和栽培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现行作物产量分析方法(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生长与物质生产分析、源库分析)进行了评述,结合当今作物生产发展形势指出了这些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资源限制下高产高效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基于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物产量分析模式,并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宁安平原地区某些生态因子为例,分析了玉米在当地自然条件下可能赋予的潜在产量以及目前生态条件下完全可以达到的产量.通过分析指出,障碍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问题是水、肥不足与耕作载培技术的粗放.  相似文献   

12.
0 引言 免耕种植就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不进行任何土壤耕作直接播种的种植方式.免耕种植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耕作成本.作物干物质是形成产量的物质基础,本文以草木樨作为绿肥,进行了免耕条件下小麦不同生育期套种绿肥试验,探讨其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迎娟  齐金  蒋书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944-10946
将一定试验条件下的作物干物重及最终经济产量的观测数据与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在温、光、水三大气象要素中,温度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子。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借助于试验产量,首先对低温灾害进行分级,然后利用经验指标并通过社会产量对其他各自然灾害进行分级。在标定一个自然灾害级别可造成作物一个5%的减产幅度下,利用产量预报公式对各年产量进行逐步拟合,在达到一定信度的前提下,确定各自然灾害对各作物产量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系统引进SWAP2.0模型,预测了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作物生长及产量等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试验地点为内蒙古河套灌区红卫田间试验区,引用黄河水和高矿化度地下水混合进行灌溉.微咸水灌溉期间,土壤盐分增加,在合理的黄河水秋浇灌溉后,土壤盐分降到微咸水灌溉前的水平,土壤盐分年度内保持了动态平衡.微咸水灌溉条件下,作物长势及产量基本不受影响.微咸水灌溉不会造成环境恶化.这一结论在SWAP模型模拟结果中也得到了证实,建立的SWAP模型可以用来对试验区微咸水灌溉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报,为河套灌区发展微咸水灌溉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在间作条件下不同互作因子(地上部互作、根系竞争、土壤环境改良)对不同复合群体的生态效应。【方法】以玉米/大豆和玉米/花生间作组合为研究对象,设置了间作无隔、间作网隔、间作全隔和3种作物的单作处理,比较分析不同间作处理的种间竞争关系和互作因子的产量贡献率。【结果】玉米/大豆和玉米/花生间作均能提高群体产量,其中玉米增产起到主要作用,不同作物的竞争力排序为玉米大豆花生;地上部互作效应主要体现在提高了两种间作组合中玉米的产量,其产量贡献率分别为15.83%(玉米/大豆)和15.98%(玉米/花生),但却显著抑制了花生的产量(-11.42%);根系竞争对玉米/大豆间作组合的单一作物和群体产量均起到负效应(玉米-2.87%、大豆-5.35%、群体-4.52%),而对玉米/花生间作组合的玉米和群体产量起到正效应(5.88%和0.80%);土壤环境改良对两种间作组合中各作物产量均表现出正效应,可显著提高间作系统的产量和稳定性。【结论】不同间作组合之间,由于作物在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异,各互作因子对间作群体产量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其中土壤环境改良对玉米/豆科间作系统的增产及稳产起到主要作用。通过量化不同互作因子对间作作物产量形成的生态效应,可为优化间作的田间作物配置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主要土壤钾素状况及钾肥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吉林省主要耕地土壤钾素状况及钾肥效应进行了分析 ,指出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作物品种的更新、产量的增加以及氮、磷化肥的大量施用 ,土壤中钾素已逐渐成为作物高产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之一 ,并提出了吉林省钾肥的合理分配和科学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17.
1.气候变化与植被资源 爱沙亚尼Tooming认为,作物的气象产量是评价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指标,因此可以采用各种作物模型计算当地的气象产量,进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日本学者Yoshino指出:在区域性气候情景中应考虑季风活动;在分析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时,应考虑作物和农民适应变化的能力;在土地利用上,应兼顾在新的气候条件下种植面积、作物类型、栽培区域和生育期等诸方面的变化;在管理方法上,排灌、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设施可控条件下作物生活因素全方位调控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与作物生产潜力、产量的关系.基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机理,探讨了设施农业中节水灌溉对作物生活因素全方位调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设施农业环境中,在人工可控条件下的水分调控,将能提高作物生产潜力和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9.
先对气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处理,然后通过作物单产区划选择代表性的模拟县,根据模拟县历年作物单产的变化趋势得到作物波动产量,并对波动产量和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取与作物单产相关性最大的气象因子,建立一元线性或多元回归方程,估算作物产量,将估算结果与实际统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作物单产估算结果与统计数据的误差为-7.74%~9.80%。  相似文献   

20.
金玫 《现代农业科技》2009,(10):300-300
分析了大丰市气候变化与作物产量的关系,以及气象产量的形成及其贡献,以期指导气候变暖条件下的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