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2016年3月29日~4月1日,借《永清县"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调研的机会,笔者走访了河北省永清县全县的设施农业园区和基地,看到了永清县在日光温室多方面的技术创新。现汇总成稿,供业内交流。日光温室结构革新廊坊40型温室廊坊40型日光温室结构(图1)是在学习借鉴山东寿光五代温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温室墙体结构沿用了山东寿光下挖式机打土墙的形  相似文献   

2.
永清县合作社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工商局注册的数量已达到106家,注册总资产达7189万元,涉及种植业、畜牧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市之首,2008年永清县被河北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示范县”。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索提升耕地质量有效途径,更好保护县域耕地。研究方法:以永清县为例,通过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全县耕地利用等指数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进而对利用等指数与表土质地、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和盐渍化程度分值进行了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永清县耕地利用等指数空间自相关系数为0.887 4,空间自相关特性十分显著;(2)表土质地、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4项分等因素分值在空间上影响耕地质量等别分布和聚类;盐渍化程度分数在几乎不影响耕地质量等别的空间分布;(3)永清县西南部地区地区耕地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为该县优质耕地,适于集中保护。根据聚类具体空间特征制定永清县耕地保护策略及提升措施,将极大地提高永清县耕地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番茄白粉虱及熊蜂授粉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清县属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13万hm2,其中设施蔬菜占1.73万hm2,成为该县支柱产业.为探索设施蔬菜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于2007年10月29日~2008年4月25日,在永清县瓦屋辛庄村开展了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番茄白粉虱及熊蜂授粉技术试验示范,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5.
作者简介:王文月(1986-),女,河北省永清县人,学士,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花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廊坊市永清县鑫耕田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紧邻京津的蔬菜大县永清县,主要从事各种无公害果蔬、杂粮、柴鸡蛋的生产和线上线下销售。自2008年成立以来,先后被评为市、省、部三级示范社,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4个,使用"翠仙"、"中冀惠民"和"鑫耕田"3个河北省著名商标。"鑫耕田"  相似文献   

7.
为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加大了气象为农服务,尤其是永清县十分重视气象为农服务,提出了很多服务措施,但在实际应有中却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影响了气象为农服务的全面实现,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永清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取得的成效,查找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气象为农服务方向,为今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从我的莎白瓜有了‘伊香’牌户口,不仅成为各大超市的抢手货,每斤还能比原来多卖3毛钱呢!”近日,河北永清县管家务乡安育村村民刘梅手举着钞票高兴地说。眼下,为自己的农产品起“名字”,再到工商部门报“户口”,为土特产穿上走向市场的“嫁衣”,提高农产品的身价,已成为永清县许多农民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图话     
<正>河北永清:温室草莓采摘热12月30日,游客在河北省永清县盛世福地农业示范园区内采摘从日本引进的章姬草莓。近年来,河北省永清县三圣口乡盛世福地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温室草莓种植,成为当地农业增收新亮点。该园区引进国内外多个优质草莓品种,采用蜜蜂授粉、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有机肥和配方施肥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所种植的草莓品质高、  相似文献   

10.
<正>2000年,河北香菊新品种引入河北永清县进行温室栽培,种植地点河北永清县刘街乡土楼胜利村村东,该地建有173420m~2新型连栋日光温室一栋,主要从事河北香菊新品种种植及菊花产品深加工制备菊王茶。2012年5月1日购买了河北香菊新品种专利及利用河北香菊制备菊王茶的专利,2013年9月14日注册了"睿志"牌商标,2014年3月10日荣获菊王茶有机种植基地资格认证,优质菊花年产量3000  相似文献   

11.
在对泸定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长远规划,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了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将泸定县的土地利用战略模型划分为战略目标、规划战略、制约因素和政策措施4个层次,构建出判断矩阵,计算出每个层次各影响因素相应的权重,并根据其权重的大小确定了泸定县土地利用战略目标、规划战略、政策措施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1~2005年井研县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井研县建设用地利用的趋势是向更加集约和节约利用的方向发展.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县建设用地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分析河北省永清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以解决评价过程中定量分析不足的问题,为实践决策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浮山县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分析浮山县1989—2008年有关人口和耕地资源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农药、化肥、地膜使用量的变化趋势,指出了浮山县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改善浮山县现有耕地资源的利用状况,达到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进一步推动浮山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研究以及影响集约利用水平因素的相关分析,并根据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定性和定量地对吉林省内全部县域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水平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影响吉林省县域范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和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等因素,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耗地下降率、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单位人口增长消耗新增城乡建设量、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和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等因素,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省遵义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动态分析和弹性系数判定法对其进行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探讨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决策方向。分析结果显示,遵义市及下辖区(县、市)基于人口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皆为粗放趋势型;遵义市本级基于经济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为集约趋势型,下辖的汇川区、遵义县、桐梓县为集约趋势型,其余区(县、市)为粗放趋势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关注的焦点,石漠化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挖潜是重中之重;遵义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17.
以昆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昆明市实际情况建立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法测算出各区县的集约度,对各重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各区县按集聚程度分为3类,同时以主体功能区为单元,从5个影响因素层面对昆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基于功能定位一致的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昆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农产品主产区集约利用程度递减。其中重点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其功能定位一致,重点开发区内部集约水平差异较大,重点针对处于低度集约区的呈贡区、晋宁县、富民县、寻甸县和宜良县制定差异化的调控对策以提高集约利用水平;但农产品主产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其定位要求有所差距,需从整体上提高集约利用度,以平衡各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耕地的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丘陵山区咸安区的统计资料对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咸安区耕地资源近10年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949~1963年耕地面积迅速扩大,1963~2000年耕地面积呈下降的趋势;人口、经济等因素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丘陵山区耕地资源的保护应控制人口、限制经济因素特别是城市化对耕地的占用。该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打下基础,为合理地利用耕地和保护耕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借鉴国内外相关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徐州市为例,建立了3级9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简化了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指标个数由9个降为3个;利用熵值法确定了简化后各新指标的权重;同时,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徐州各县(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具体评价,并与徐州市区进行了比较,发现徐州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高于各县(市)。  相似文献   

20.
双流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系统综合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双流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研究,并提出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3年全县耕地急剧减少,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第二产业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是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