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田重要害虫褐飞虱,二点黑尾叶蝉,属单食性害虫,主要取食水稻,白背飞虱,则为寡食性,能在一些禾本科杂草上生存,田间系统采样表明,尽管稻田周转的生境并非稻飞虱和稻叶蝉的栖息地,但仍有少量的褐飞虱、二点黑尾叶蝉和白背飞虱存在并能在禾本科植物上产卵。稻田周转生境及植被栖息有大量的非稻田飞虱和叶蝉,可为稻飞虱和稻叶蝉的天敌缨小蜂和寡索赤眼蜂。提供有效的替换寄主。  相似文献   

2.
吡虫啉对稻虱缨小蜂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定2种吡虫啉浓度(有效浓度分别为37.5、15.0 g·hm~(-2)),探讨其对褐飞虱的卵寄生蜂稻虱缨小蜂的毒性.剂的对照[死亡率为(1.67±1.67)%].携带稻虱缨小蜂幼体的稻苗经高浓度吡虫啉处理后,稻虱缨小蜂的羽化率为(83.53±1.81)%,显著地低于未经药剂处理的对照(92.09±0.75)%.吡虫啉对稻虱缨小蜂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790.89 μg·kg~(-1).稻虱缨小蜂接触250、500μg·kg~(-1) 2种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后,分别有40%和65%残存个体未能对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作出反应;而作出反应的个体亦不能区分虫害稻株与健康稻株的气味.然而,接触2种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后,存活的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利它素的行为反应及对褐飞虱卵的寄生率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1984年晚季在水稻田内系统调查白背飞虱,褐飞虱,黑尾叶蝉在稗草和水稻上的着卵量及其卵寄生情况。结果表明:(1)白背飞虱卵晚稻中期数量大,后期数量极少。田间稗草和田埂稗草上产卵量大,其卵量分别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即呈直线负相关,R 分别是-0.826(P<0.05)和-0.779(P<0.05),而且消长趋势较一致(T=0.0003,P>0.1)。(2)褐飞虱卵量消长是中期数量少,后期数量突增,水稻上产卵量更多。但在水稻收割期,则更趋于稗草上产卵,尤其是在田埂稗草上产卵。(3)黑尾叶蝉卵量也是中期数量大,后期数量极少。田间稗草和水稻上产卵量较大,卵量和时间呈函数关系,直线相关系数分别是-0.779(P<0.05)和-0.958(P<0.01)。两直线斜率差异不显著(T=0.013,P>0.1)。(4)稻田稗草有较多的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卵,而且卵平均寄生率很高,分别为48.6%和78.9%;卵出蜂数量也比田埂稗草和水稻高得多。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7—1980年在福建闽北对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的种类、寄生率、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动态、农药对缨小蜂毒性及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缨小蜂的优势种——稻虱缨小蜂的群体数量大,效能高,年发生20代,5—7月是一年中出现蜂量最大的时期,主要对早稻田发生的灰飞虱、白背飞虱和晚稻田后发的褐飞虱起显著的抑制作用。长管稻虱缨小蜂则年发生15代,7—9月上旬为群体数量的高峰期,主要对早稻后期、晚秧田和晚稻前期发生的白背飞虱起显著的抑制作用。拟稻虱缨小蜂年发生14代,10月间为群体数量高峰期,主要对晚稻田后发的褐飞虱起一定的抑制作用。田边禾本科杂草各种飞虱卵,是缨小蜂的过渡寄主。飞虱卵寄生率:秧田高于本田,早稻田高于晚稻田,上半年卵寄生率高达70%左右,下半年约为20—30%。保护利用途径是:(1) 保护田边杂草飞虱卵中的丰富蜂源。(2) 选用乐果、杀虫双等对飞虱卵内寄生物毒性低的农药。(3) 飞虱卵盛孵始期至盛孵高峰期施药,可与缨小蜂羽化高峰期错开。建议改变过去习惯上制定的飞虱2—3龄若虫期为施药适期的提法。(4) 下午施药可以避过缨小蜂羽化高峰时刻。稻飞虱天敌种类甚多,其中卵期寄生性天敌——缨小蜂对稻飞虱发生数量起显著的自然抑制作用,是一类较有利用价值的天敌类群。本文是四年来构初步研究总结,其中大部分是1979—1980年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行为生测考察了褐飞虱为害程度、水稻生育期和品种对水稻挥发物引诱褐飞虱卵期寄生蜂稻虱缨小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成虫10头/株和20头/株为害1 d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具明显的引诱作用,而1头/株、5头/株、40头/株和80头/株为害1 d的,与空白对照相比不显示明显的引诱作用.稻虱缨小蜂对TN1未处理稻株挥发物的趋性不明显,并且对不同生育期的稻株亦无明显差异;但受褐飞虱为害后,生育期60 d的稻株比90 d的对稻虱缨小蜂具更强的引诱作用.不同品种未处理稻株间,TN1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明显地比Nabeshi强,而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受到褐飞虱为害后,品种间的差异趋于明显.汕优63比TN1具更强的引诱作用,而Nabeshi、IR26和丙97-59等品种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则明显弱于TN1.  相似文献   

6.
推广稻田放蛋鸭防治稻田害虫技术,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做好生态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符合国家农业部2004年加强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的方向,属加强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中的两项。推广稻田放蛋鸭防治害虫技术,就是利用生物(蛋鸭)捕食稻田三化螟、二化螟和稻飞虱类的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与稻叶蝉类的白翅叶蝉、黑尾叶蝉以及稻纵卷叶螟等10多种害虫,使水稻不施农药和少施农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生  相似文献   

7.
最近,国际水稻研究所育种系主任G.S.Khush等对25个国际稻品种进行了抗稻叶蝉(Nephotettix uirescens)、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lella furcifera)的鉴定。他们将催过芽的种子按行播在60厘米长、40厘米宽、10厘米深的种子盘内,用抗虫品种Ptb33作为抗虫对照,感虫品种TN1作为感虫对照,每品种五次重复。在播后7天,每品种间留20株秧苗,随后每株苗上分别接7~8只一龄的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若虫,5只二龄的叶蝉若虫。到感虫对照品种致死止,用水稻系统评价标准(SES)的方法计算参试品种的危害率。 结果是不同品种对叶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  相似文献   

8.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是中国茶区最主要害虫,在湖北武汉地区茶园对该叶蝉及其卵寄生蜂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消长动态呈现双峰型,第一峰出现在5月底至6月底,主要危害夏茶,第二峰出现在9月底至10月底,主要危害秋茶.寄生假眼小绿叶蝉卵的寄生蜂为叶蝉三棒缨小蜂(Stethynimu empoasca Subba Rao)和微小裂骨缨小蜂(Schizophragma parvulas Ogloblin),6~10月2种寄生蜂联合寄生率为23%~55%.  相似文献   

9.
稻叶蝉俗称浮沉子。在国外广泛分布于很多国家。在国内大部分稻区均有分布。我国危害水稻的叶蝉有二十多种,在黑龙江主要有大叶蝉、二点叶蝉和六点黑尾叶蝉等。稻叶蝉除危害水稻外,  相似文献   

10.
用嘉兴秀洲区不同乡镇秧田和麦田及江苏武进农科所麦田5月底采集的长翅型稻灰飞虱,黑尾叶蝉,分别在高密度(60目)尼龙丝网罩栽培的水稻幼苗上接虫饲养,一直到成虫自然死亡,秧苗在网罩的盆内恢复生长一段时间后移栽到大田继续用高密度尼龙丝网罩住并直至所有分蘖抽穗。结果接种稻灰飞虱的水稻秧苗出现比接种黑尾叶蝉更明显的直接伤害,表现植株瘦小、茎秆上棕黄色斑点密布、叶鞘和部分叶片枯黄。接种稻灰飞虱的秧苗,条纹叶枯病首先显症,约比黑条矮缩病早10~15d;而接种黑尾叶蝉的秧苗,始终都没有矮缩病显症。试验表明,近年浙江嘉兴地区开始大面积发生的矮缩病和江苏武进水稻上发生的矮缩病是由同一传媒稻灰飞虱传播的黑条矮缩病;嘉兴秀州区范围内的黑尾叶蝉不引发矮缩病。搞清楚矮缩病的种类和病原,有利于进行合理的防治和有效地开展抗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
12.
微生物及其生物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在对微生物及其生物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将教学体系从原有的单一《微生物学》教学,拓展为以《微生物学》为基础,以《生物技术》、《酶制剂工艺学》、《微生物遗传学》、《细胞工程》为应用基础及技术,包括《微生物综合大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微生物学进展》等课程的多方位与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传统 现代”、“理论 实践”、“课堂 课外 网络”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进行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时增加学科前沿内容;形成了“平时成绩 实验成绩 期末考试”模式的综合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3.
14.
英国农业教育之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农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英国农业教育的特点,借鉴英国农业教育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教育的实际状况,发展我国农业教育的策略应当是强化政府职能,构建农业院校 农村农业培训的农业教育体系,拓展农业教育筹资渠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者密不可分.近年来,由于体制、制度、思想等各方面的原因,三农问题凸现出来,对农村、城市和整个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视农业、把农业摆在重要位置,改革基层政府组织,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甘蔗的适种区域广阔。甘蔗品种不仅有糖蔗和果蔗,还有能源蔗、蔬菜蔗等。甘蔗所含物质丰富且大多可被牲畜吸收利用,故作饲料的利用价值很大。大量的甘蔗砍收剩余物和甘蔗制糖副产物成为甘蔗副产品开发的原料,所以,甘蔗作饲料的产业化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