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番茄叶霉病菌拮抗链霉菌BPS2(StreptomycestumenensisBPS2)菌株的最适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培养基最适合该菌株的发酵培养。通过正交设计试验得出,F培养基最佳碳氮浓度组合为蔗糖1.0%,玉米粉2.0%,蛋白胨0.3%,豆饼粉3.0%,硫酸铵0.5%;发酵参数在培养温度为28℃,180r/min振荡培养条件下,发酵时间60h,装液量250ml三角瓶装70ml,培养基初始pH值为6,种子液菌龄为22h,种子液以6%的接种量转接时发酵液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2.
放线菌769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放线菌769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最适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培养基最适合该菌株的发酵培养,在此基础上对碳、氮源和无机盐进行了优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菌株769的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黄豆豆粉2.0%、玉米粉1.50%、蔗糖1.0%、牛肉膏0.60%、碳酸钙0.30%、硫酸铵0.50%、氯化钠0.30%、硫酸镁0.10%、磷酸二氢钾0.02%、硫酸亚铁0.01%。通过对最佳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接种量、摇瓶装液量、摇床转速等发酵条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摇瓶最佳发酵条件组合为:种子液菌龄28 h,接种量4%,发酵时间72 h,培养基初始pH 6.72,培养基装量70 mL/250 mL三角瓶,发酵温度28℃,摇床转速180 r/min。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全蚀病菌为靶标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对疮痂链霉菌许昌亚种SCY114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疮痂链霉菌许昌亚种SCY114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分别为可溶性淀粉20 g· L-1,黄豆饼粉40 g·L-1,MgSO4·7H200.75 g·L-1,K2HPO4 1.0 g·L-1.最佳发酵条件:初始pH值7.0,发酵温度28℃,种子液种龄36 h,接种量6%,装液量70 mL三角瓶(250 mL),转速200 r·min-,发酵时间5d.  相似文献   

4.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菌株WS4006-7E-NUT-21 L-苏氨酸发酵的种子培养基进行优化,同时对影响种子生长的条件如种子培养时间、种子液初始pH值、种子装液量等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L-苏氨酸发酵的最优种子培养条件。确定了种子培养基的最佳组成为葡萄糖30 g/L、硫酸铵3 g/L、玉米浆40 g/L、酵母膏5 g/L;种子的最佳培养条件为250 mL的三角瓶中装液量25 mL,种子培养基的初始pH值7.0,培养时间16 h,接种量10%。  相似文献   

5.
抗番茄灰霉病菌农用抗生素D2-4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拮抗番茄灰霉病菌的D2 -4菌株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发现在28℃ ,180r·min -1条件下 ,最佳发酵时间为96h左右 ,培养20~24h的种子液以7 %的接种量转接有利于提高抑菌活性 ,装液量为60mL/250mL三角瓶 ,均匀设计试验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黄豆饼粉1.10 %、葡萄糖2.71 %、蔗糖1.00 %、NaCl0.10 %、酵母膏0.10 %、pH值6.61。  相似文献   

6.
以羊毛粉为唯一碳氮源,对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NJY1的液体发酵产角蛋白降解酶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为:羊毛粉15.0 g/L,MgSO4·7H2O 0.3 g/L,NaCl 0.3 g/L,CaCl2 0.02 g/L,K2HPO4 0.72 g/L,KH2PO4 0.36 g/L;最佳发酵条件:初始pH值7.5~8.0,接种量2.0%,菌龄12 h,发酵温度37 ℃.测定表明,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发酵36 h,角蛋白酶活力达到最高,为88.77 U/mL,比未优化前酶活力增加247.91%.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农用抗生素KA08的产量,为其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设计方法从碳源及培养基筛选等方面对其产生菌182-2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代谢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82-2菌株采用优化培养基培养,其抑菌活性较原始发酵培养基培养的提高38.5%。最佳发酵条件为250mL摇瓶中,装液量为40mL,菌株182-2的接种量为发酵液总体积的4.5%(1.4×107~108 cfu/mL),初始pH7,28℃发酵5d,种子菌龄为5d。发酵过程中出现菌体生长和抗生素生成2个高峰期,二者属于半耦联型;培养3.5~5.5d时菌丝浓度达最大,在5~6d时抗生素产量达最高。  相似文献   

8.
肠膜明串珠菌产细菌素最适发酵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肠膜明串珠菌产细菌素的最佳发酵条件,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发现:产细菌素的最佳培养基是MRS培养基,最适起始pH值为6.4,最适接种的体积分数和接种种龄分别为3%和24 h,产细菌素最适发酵温度和时间分别为30℃和24 h.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提高了细菌素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蒙氏假单胞菌LKX-1菌株的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宜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2.0%,酵母粉2.0%,KH_2PO_4 0.15%,MgSO_4·7H_2O 0.10%;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接种量1.0%,初始pH值7.0,装液量100 m L/瓶(三角瓶容量250 m L),发酵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发酵液中活菌数可达4.5×10~(14)CFU/m L。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对人参锈腐病拮抗细菌BSO15摇床发酵条件和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发酵条件为装液量20%,接菌量5%,pH7,温度28~30℃;发酵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8g/L、L-谷氨酸钠12g/L、牛肉浸膏5g/L、磷酸氢二钾4g/L、硫酸镁1 mg/L、氯化钠3g/L、硫酸锰5 mg/L.  相似文献   

11.
小麦花培苗化学越夏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L25(5^6)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和矮壮素对小麦花培苗在常温下安全越夏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小麦花培苗的壮苗壮苗培养其中加入2-3mg/LMET和2-3mg/LCCC均可使小麦花培苗安全越夏。MET的效果比较明显,CCC的比较平稳。MET用药量比较严格,超过3mg/L,出现严重药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对笔者分离保存的生防放线菌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xjy菌株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碳源葡萄糖、麸皮和空白处理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氮源为豆粕、鱼粉和黄豆粉时发酵效价明显高于空白处理和其他氮源;添加0.04%的磷酸氢二钾和0.01%的硫酸亚铁可促进发酵液活性物质的产生。正交试验得出较适合于工业生产的摇瓶培养基配方为:麸皮2%、豆粕1%、氯化钠1.5%、碳酸钙0.6%、硫酸铵1%、磷酸氢二钾0.04%、硫酸亚铁0.001%。优化后的发酵液效价提高了36%。较为适宜的发酵非营养条件为:最适温度为20~35℃、摇床转速为150 r/min、初始pH值为5.5~8.0、装料量为50 mL/250 mL。这些结果为该菌株今后的应用、抗生素的分离提纯和产业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山东东营选择当地主推品种烟农1212,在平衡施肥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效应,以期丰富该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结果表明: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增产5.5%~12.5%;成穗数增加7.3%~17.0%,穗粒数增加3.5%~8.0%,对千粒重影响不大。氮肥可增加小麦株高3.8~6.6 cm,不孕小穗数显著降低21.1%~55.8%;但对穗长、小穗数及每个小穗结实粒数没有显著影响。氮肥可显著促进个体生长发育进程,叶龄较对照增加0.4~1.3,单株次生根增加1.0~2.4条,单株分蘖数增加0.7~3.4个,单株II级分蘖较I级分蘖多44.4%~55.5%。氮肥可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2.8%和湿面筋含量13.4%;籽粒硬度、稳定时间、最大拉升面积、最大拉升阻力和延展性分别较对照提高5.1%、21.8%、11.2%、3.3%和3.9%;对籽粒容重、沉降值和吸水率没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当地适宜肥料用量为纯氮225 kg/hm~2,磷肥(P2O5)120 kg/hm~2,钾肥施(K2O)90 kg/hm~2。  相似文献   

14.
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氮利用、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豫农20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氮锌配施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氮吸收的影响,并探讨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率、产量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氮锌配施能够促进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与单施氮肥相比,氮锌配施的冬小麦在开花期、灌浆期吸收的氮素较高,成熟期小麦茎杆氮素含量较低而籽粒含氮量较高.氮锌配施能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施氮90、180和270 kg/hm2分别配施锌肥15和30 kg/hm2,与单施等量氮肥相比,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4.8%~14.4%、1.4~9.8 kg/kg和0.6~6.4 kg/kg.氮锌配施比单施同量氮肥增产8.6%、10.5% (N90),5.9%、14.6% (N180)和5.9%、5.3%(N270),其中施氮180 kg/hm2配施锌肥30 kg/hm2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锌配施比单施同量氮肥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8.3%、9.8% (N90),11.4%、2.3%(N180)和6.9%、5.7% (N270),其中N180Zn15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180Zn30在实现高产的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是比较好的氮锌配施组合.  相似文献   

15.
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在高产条件下小麦高产优质的农艺模型以及施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以每公顷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小麦生态栽培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小麦产量的各因素权重依次为播期x1>播量x2>施肥量x3,依据建立的模型,目标产量在7 500~9 000 kg/hm2时,小麦优质高产最佳农艺方案为:播期x1为10月4日~6日,播量x2为158.20~2 411.63万粒/hm2,施肥量x3纯N、P(N∶P2O5=1∶1)210.11~299.81kg/hm2;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与加工品质容重、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呈正相关,但其极值为262.5 kg/hm2,而与磷钾施量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华北小麦和玉米田已发表文献分析,明确不同施氮量、氮肥基追比及氮素调控措施对土壤N2O排放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水平下减少氮肥用量并调整基追比有助于减少土壤N2O排放;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土壤N2O的减排效果均较好。兼顾华北粮田N2O减排和作物产量,小麦季推荐合理施氮量167~174 kg·hm-2,基追比1∶1,添加DCD,土壤N2O总排放量为 0.31 kg·hm-2,籽粒产量6200 kg·hm-2以上;玉米季推荐合理施氮量177~181 kg·hm-2,基追比2∶3~1∶2,添加DCD,土壤N2O总排放量1.70 kg·hm-2,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重离子辐照选育春小麦新品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加速器上,采用75 MeV/u中能氧离子(16O8 ),辐照剂量在11~44 Gy(即注量为1×107~5×108ions/cm2)范围内,以贯穿辐照处理春小麦高代稳定材料14615风干种子,经过3年5代选育,育成新品种“陇辐2号”,这是我国第一例采用重离子束辐照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同时还获得了144份优于亲本性状的稳定突变系(体),可作为新的种质资源提供应用。采用不同能量的重离子束对春小麦14615干种子的胚根、胚芽和胚乳采用特殊的屏蔽手段进行定点(位)注入,发现诱发突变的倾向性,由此可改变传统育种的随机性和方向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利用小麦秸秆及浸提液对谷田杂草的化感作用。室内试验设置小麦秸秆浸提液1(T1)、2(T2)、10(T3)、100 g/L(T4)共4个处理和对照(CK1,0 g/L),测定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 Beauv)、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 Beauv)、藜(Chenopodium album L.)4种杂草种子发芽率、根长、芽长、发芽化感指数、根长化感指数、芽长化感指数、综合化感指数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0(CK2)、2 250(W1)、4 500(W2)、9 000 kg/hm2(W3)4种小麦秸秆覆盖还田量,50%(P1)、70%(P2)、100%(P3)3种地膜覆盖遮光处理,测定4...  相似文献   

19.
钼污染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钼水平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钼(0.15 mg·kg~(-1))能够增加缺钼土壤上冬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和产量;0.15~2000 mg·kg~(-1)条件下,随钼水平的提高,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和产量呈下降趋势;随着P_n下降,胞间CO_2浓度(C_i)和Gs呈下降趋势,推测气孔限制是导致P_n下降的主要因素;叶绿素a/b值呈上升趋势,表明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转化受阻,从而抑制光合作用。极端钼污染条件下(3000~4000 mg·kg~(-1))冬小麦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20.
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冠层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冬小麦全生育期冠层氨挥发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麦田氨挥发的贡献率,设置0、90、180 kg N·hm~(-2)三种氮素水平,利用改进型通气式氨气捕获装置,原位分析冬小麦冠层氨挥发速率及其与叶片氮素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麦田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2~3周,全生育期累积挥发量为3.773~8.704 kg N·hm~(-2),施氮显著提高了麦田氨挥发累积量(P0.05),土壤与冠层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3.289~7.773 kg N·hm~(-2)和0.750~1.461 kg N·hm~(-2),对麦田氨挥发的贡献率分别为87.2%~89.3%和15.4%~19.9%。不施氮条件下,冠层无氨气吸收;低施氮(90 kg N·hm~(-2))下,冠层氨气吸收主要发生在苗期;高施氮(180 kg N·hm~(-2))下,苗期、返青期和灌浆前期冠层均有氨气吸收发生。冠层氨挥发主要发生在开花期、灌浆末期至枯死期,分别占冠层氨挥发的4.5%~9.3%和79.1%~99.0%;冠层氨挥发速率与叶片氨气补偿点、质外体NH+4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质外体溶液pH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总之,开花前,不施肥条件下冬小麦冠层向大气中释放氨,施肥后,冠层从大气中吸收氨。冬小麦开花后,不论施肥与否,冠层都向大气层释放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