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琳 《农业考古》2006,(2):277-279
今年五一黄金周,“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又迎来了众多热衷于“农家游”的客人。来到江湾镇上晓起村的游客们惊奇地发现,村口不但树起了一座“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牌坊,而且建立起了一系列以茶文化为内容的特色旅游项目,令人耳目一新。上晓起村的村民们欣喜地告诉记者,上晓起村能有今天的喜人变化,多亏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就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茶叶协会会长陈文华教授。“中国茶文化第一村”71岁的陈文华是我国著名农业考古专家和茶文化专家,他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茶文化,已撰写了数十万…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市通州区的南部有个梨园镇,梨园镇有个村子叫大马庄。2003年年初,这个村子出了一件大事。一个当了26年的村书记,被村民们告下了台。村民们一致要求上级部门:给我们派一个好书记,派一个能带领我们发家致富的好书记。告状的原因是“穷”2002年12月,大马庄的百余户村民却自发组织酝酿着一件事:集体告状。告谁?告村委会。为什么要告村委会?领着告状的叫张兴富,从小在村里土生土长,今年50岁了。虽然从小他就有了个“兴富”的名字,但这多年来他没富起来。不仅是他,全村的人都没富。还有人主动给大家告状出钱的,出钱的叫贾玉武,也是想富富不…  相似文献   

3.
近日,笔者下乡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某村去年西瓜获得丰收,村民们在联系销路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只好等着客商前来收购.当一个买瓜的客商来村后,村民们为发卖掉自己家的瓜,互相让价,结果大家都少卖不少钱,造成增产却不增收.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出台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的一项配套改革措施。本着"农民的事情,农民自己商量办,大家出钱办"的原则,村里要办诸如架桥修路、植树造林等公益性事业,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向农民筹资筹劳。可以说,"一事一议"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  相似文献   

5.
正1月13日,两天前的一场大雪,让南岭新村银装素裹。虽然天气有些冷,但村委大院却热闹异常。今天,村里举行年度表彰大会。见到驻村第一书记赵晓红时,她正在与大家一起合影。"赵书记,你站在中间。"大家满脸含笑,异口同声地说。在村民眼里,赵晓红是村里的贵人。驻村两年来,"她把南岭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把村里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还重要"。"赵书记来到后,我们村两年时间干了20年的事,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岭新村支部书记李国振激动地说。  相似文献   

6.
馒头是村民餐桌上的常客,但在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孝义营村,馒头却成了村民的摇钱树。说起这个事,村里的大学生村官赵帅功不可没。"这一切都源于村里的一个典故。"赵帅说,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他从村民的聊天中发现孝义营村有一个关于"孝心馒头"的历史典故:清朝年间,村里一位儿媳妇因为孝顺婆婆,把家里的白面都省下来给婆婆蒸成馒头,而自己只是吃些红薯、高粱。一位皇子  相似文献   

7.
莫让商机变危机 近日.笔者下乡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某村去年西瓜获得丰收.村民们在联系销路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只好等着客商前来收购。当一个买瓜的客商来村后.村民们为了卖掉自家的瓜,互相让价,结果大家都少卖不少钱.造成增产却不增收。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2015,(9)
<正>陈岙村位于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是个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生态山村。走进陈岙村,只见村容整洁,一幢幢高档别墅拔地而起,在穿村而过的小河里,水中鱼儿自由嬉闹,村里一片祥和、有序,俨然是古人笔下的一处"桃花源"。走在陈岙村中,很少见到村民乱停车子,询问得知,村里  相似文献   

9.
翁浩浩 《新农村》2014,(11):17-17
李永君自担任浙江省东阳市湖溪镇清潭村村支书以来,做了很多外人眼中的"吃亏"事:放弃收入丰厚的生意不做,来为村民服务;自费出资4万元,让300余名村民代表到桐庐参观新农村建设;村里有矛盾纠纷,他甘当出气筒,还自己出钱送"安抚金"……可李永君说,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10.
距离嶂石岩景区只有20多公里的赞皇县三六沟村,是远近闻名的板栗村,村里几乎家家种植板栗.每年中秋前后,都会有大大小小的车辆来村里收购板栗,这段时间也会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然而今年的情形却令村民们十分犯愁,由于板栗市场萧条,直到现在来村里收购的车辆都寥寥无几.眼看着板栗堆在家中无人问津,村民们只能叹气.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5月4日,笔者走进邵阳县岩口铺镇水花村,只见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油茶园,村里处处洋溢着美丽、诉说着富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水花村的村民心里非常困惑,大家想在地里"刨"金,脱贫致富,难!到2008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900多元。当时还在上海、广西承揽工程的周小毛,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当他从林业部门了解到油茶开发与低改前景可观,并且政府扶助力度大的惠民政策信息时,联想到村里连片的荒山,他眼前一亮。于是,他带领村干部通过多形式  相似文献   

12.
“蔬菜市场里装土豆、圆白菜的编织袋、很多都是俺们村出产的,俺村靠编织袋编织出致富路,年人均增收500多块钱呢。”河北省献县小平王乡抛军哨村村主任韩大平说起村里的编织袋,非常自豪。抛军哨村地处泛区深处,是个只有478人的小村。以前,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94年,村里有几位能人自掏腰包到南方考察致富项目,他们发现江苏有的地方几乎全村村民都在加工装蔬菜的编织袋,而且产品很畅销。回来后,村民韩中文、韩广中等人便先后办起了编织袭加工厂,经过几年的摸索拼打,小小编织袋逐淅成为一项带动全村致富的产业。现在,村里上规模的厂子有4个,还有不少家庭作坊。金村共有编织袋加工机器130多台,有近300多位农民从事这项产业,每人每月至少能挣500元。村民韩玉民和妻子都在村里的编织袋加工厂上班,在不耽误农活的同时,他和妻子每月还能另外挣上1500元左右。虽然村民靠编织袋致富了,但村风仍然十分淳朴,周围村庄有农民前来“学艺”,抛军哨村民也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他们。目前,在抛军哨村的带动下,周边有十五六个村子的30多位农民也办起了编织袋加工厂,有200多位农民在这些厂子里上班。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2000,(8)
在嵊州市,一提起欢潭村,人们就知道这里盛产名贵苗木雪松。该村251产人家80%以上种植雪松,面积达350多亩,年销售额200多万元,户均年收入8000元。村民们高兴地说:“雪松真是我们的摇钱树。”欢潭村是嵊州市东部的一个小山村。原来,村民们就靠种两三亩水稻度日,一年累到头,却连温饱也很难解决。1975年,村民姚国喜从外地引进一批雪松苗,在村里办起了一个苗木场,年收入达100万元。  相似文献   

14.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成为村民参与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桥涵、村集体植树造林、环境整治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形式。加强对农村"一事一议"的监督和指导,规范议事程序,真正体现"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必须本着"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15.
<正>高邑县东良庄村原来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乱村,经十年努力,目前已建成设计精美、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民居,成了由一排排花园洋房组成的新社区一良庄新村。村民变成了比市民还体面的工资族,老人们在幸福院里下棋、打牌,孩子们在幼儿园唱歌、跳舞,青壮年用勤劳的双手外出打工挣钱,还能在村里收获一份土地租金,妇女们按八小时工作制打理着农场、林场,回家把自己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村里若是没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就谈不上有效的管理,更说不上长治久安。村干部们都为村里办了不少事,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如果谁认为凭这个就能把村里管好,那是再傻不过了。如果认为凭手中的权力,谁不听也不行,那更是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7.
<正>在网上撞见陈文华教授突然病逝的消息,愣了许久,好一阵子才接受这不可逆转的噩耗,然后含泪做了跟帖"文华兄,我不让你走!"消息来得太突然,我的思绪很乱,索性就一味沉浸在全国各地哀思如潮的条条微博里,其中《江西日报》写道:"他身为厅官,隐居乡村甘当茶痴带领农民致富;他贵为教授,躲在一隅办起幼儿园当起乡村孩子王。一位可爱的老人,一名可敬的‘傻教授’,5月14日19:40分,曾任江  相似文献   

18.
奉化市松岙乡街一村77岁高龄的朱生召大伯原是村里的保管员。村里不少人都订了《新农村》杂志,村党支部书记卓布中同志便安排朱生召负责分发。每期《新农村》一到,朱大伯一边抓紧时间阅读,一边及时把杂志分发给订户。一路上,他还不时地把自己在《新农村》杂志上看到的一些新知识、新技术讲给村民们听。他常说:“《新农村》杂志是办给我们农民看的,文章通  相似文献   

19.
一个曾经远近闻名的"光棍村",在十年中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小康村",这就是松阳县新处乡坳后村. 坳后村原座落于松阳县新处乡海拔500多米的山坳里,离乡道公路有5公里多,全村人均耕地0.8亩,且大多是山垅田.村里交通极为不便,只有一条宽不足一米,用石块砌成的陡峭山路,村民们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全靠肩扛手提,劳动效率极其低下,1996年人均收入只有986元.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2月10日,李英又一次被选为洪洞县兴唐寺乡珊垣村村委会主任。珊垣村是霍山脚下的一个偏僻小村,因为村里自然条件差,无人管事,村民办事难,一度成了兴唐寺乡的烂村子。2005年,村里人把年纪轻、有文化、有胆识的李英选为"当家人",希望她能够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改变面貌。3年来,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的李英不负众望,带领群众改变了村里的面貌、致了富,得到了村民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