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恢复系225系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大穗型高产品种“矮秀占”为母本,以多穗型优质抗病品种“丰富占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配合力高、恢复性强、大穗、米质优、抗病的籼型水稻恢复系.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株型水稻品种“吉农大3号”(穗数型)、“吉农大13号”(穗重型)的一些生育性状及产量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为:1、分蘖力、有效分蘖穗数“吉农大3号”明显高于“吉农大13号”;2、抽穗前地下部分单穴干物质及抽穗后叶龄指数“吉农大13号”均高于“吉农大3号”;3、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吉农大13号”比“吉农大3号”合理;4、“吉农大13号”产量构成主要以结实率和单穗粒数为主,在栽培技术上主攻结实率。“吉农大3号”产量构成主要是以每穴穗数为主,在栽培上保持有较大的分蘖力为好,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两品种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晋南冬小麦“矮、密、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晋南麦区光、温资源特点和水地麦田一年两茬高产的需要,通过1992~1997年5年的研究,创立了本区小麦“矮、密、早”高产栽培技术。“矮”指选用矮秆品种及矮化管理;“密”指选用多穗型品种及靠穗多夺高产;“早”指选用早熟品种和促早管理,以保证两茬均高产。其关键技术是:以选用矮秆早熟多穗型品种为中心,确保成穗750万穗/hm2左右,加强中后期管理,提高穗粒重  相似文献   

4.
刘爱中  邹冬生  屠乃美  刘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20-5121,5172
以汕优63、明恢63为试材,设10、20、40 cm3个留桩高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留桩使再生稻生育期缩短,而株高、穗长、再生率和产量均增加;反之,低留桩使再生稻生育期延长,而株高、穗长、再生率和产量均下降。再生稻以“多穗取胜”,为保证再生稻获得高产,供试品种留桩高度应在30-40 cm,以确保再生季在9月中旬“寒露风”来临前安全齐穗,提高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17,(2)
<正>为充分挖掘水稻大穗型品种增产潜力,运用水稻强化栽培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高产技术原理,并在总结浙江全省各地水稻高产攻关和试验示范结果的基础上,集成了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两壮”即壮苗、壮秆,“两高”即更高的群体总颖花量(亩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更高的籽粒充实度(结实率、千粒重)。“两壮两高”栽培技术主要是以培育壮苗为基础,以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津黑糯1号”和“垦粘1号”两个糯玉米品种在4个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半紧凑型并接近紧凑型的“津黑糯1号”玉米是以株型紧凑、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群体产量实现高产的。在种植密度为42000株/hm2时,“津黑糯1号”具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能在生育期保持较大的群体光合功能,获得高产;其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穗重、穗长、秃顶长等指标均较理想。测产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42000株/hm2左右时,种植“津黑糯1号”能获得最佳经济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设施限根棚架栽培的7年生“红十月”葡萄为材料,通过控制单株相同留穗量(20穗)和每穗不同果粒数(60粒、80粒、100粒)处理,研究了不同负载量对“红十月”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60粒处理的葡萄单穗重显著小于80粒、100粒处理,其果实单粒重、果粒纵径、果形指数、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红色色度a*、花青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个处理,且果实全部着色。综合分析试验结果,“红十月”葡萄设施限根棚架精品化栽培适宜负载量为单株保留20穗,每穗留果60粒,每667 m2产量控制在1 400 kg左右。  相似文献   

8.
常优一号杂粳机插高产形成规律及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杂粳“常优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丰产示范与专题试验,分析探讨其高产形成规律及其调控关键技术.结果表明,每穗粒数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贡献作用,以每穗粒数的作用最大,其次为有效穗,再次为结实率与千粒重.其直接通径量,每穗粒数高达1.958,分别为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的1.88、3...  相似文献   

9.
普通小麦穗长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长穗型不分枝普通多小穗品系“10—A”为被测材料,“中国春”和“阿勃”两套单体系列为测验系,对穗长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被测系“10—A”穗长受5A、7A、1B、2D、3D和6D等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其中,1B和2D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5A、7A、3D和6D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弱效。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要使小麦低产变中产,在栽培技术上的关键是处理好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与土、肥、水生产条件的矛盾。因此,首先必须大搞以土、肥、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并随着土、肥、水生产条件的改善,逐步增加播种量,缩小行距,实行合理密植,依靠主茎穗,争取穗多增产。但穗数到了一定程度,例如在山东省,“蚰包麦”每亩达到50—60万穗,“泰山4号”等品种每亩达到40—50万穗,再增加穗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