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文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可有效提升抗旱防汛能力、加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时记录水雨情信息和水文信息等情况,可为水文工程的实践提供有用凭据。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处理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文资源勘察是我国民生重大工程,水文资源工作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文资源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传统方法对水文资源勘测已不能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水文资源管理无法得到有效改善。随着科技的进步,遥感技术的应用为水文资源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大量水文资料,节省水文资源研究工作时间,通过自动化技术手段同步对监测水文数据分析,保证水文数据完整性,为专业人员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促进水文资源研究工作发展。本文从遥感技术的概念出发,对遥感技术在水文资源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水文信息化是水文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水文信息化将基本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共管,水量、水质并重,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水文"服务系统,实现水文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和信息处理智能化,为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保障。以"大水文"发展需求为驱动,依托信息网络新技术,站网规划、信息共享、应用开发以及网络通信等方面对水文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左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水文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在水文水资源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提升水文水资源的管理水平。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水文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及水平。本文分析了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文章详细阐述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内涵、来源、采集渠道,探索如何有效开发农村信息资源以及农村信息化应用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务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正耀 《甘肃农业》2005,(12):105-105
水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抗旱防汛、保护环境提供水文信息和水文技术服务,为解决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水问题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为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水文作为水利的基础,必须实现信息化。建设水文信息化就是要在水文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应用与水文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水利相关的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等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世界媒体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利用信息化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逐步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就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策略略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信息化与广州都市农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特殊形态,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都市农业也将迅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包括了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和流通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等内涵,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广州都市农业的生产、资源环境监测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面向广州都市农业建设,在信息化方面要重点解决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加工增值、农村信息传播渠道整合利用、农业应用系统开发以及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农产品生产从传统人工模式到半机械化的规模化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但随着人口压力不断提高,可用耕地不断减少,农产品生产需要另一场变革,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革命的推动下,特别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向数据驱动的智慧化生产方式转变。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涵盖多层面、多领域的信息化系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源,拥有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资源财富。  相似文献   

12.
面对国际化的竞争,利用高科技改造农业,全面构建信息化农业、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为推进农业信息化,要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能在完成工业化以后再来搞信息化。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努力实现农业装备的智能化,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 一、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息化是…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因特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的环境,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换和收集方式。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网上农业信息已成为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使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庞杂无序,这极大地制约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如何在因特网这一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有效地获取所需的农业信息,最大限度地利用网上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已成为农业工作者以及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共同关心的课题。一、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特…  相似文献   

14.
水文资源防洪问题关系到民生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水文水资源管理是水文资源利用与防洪的有效方式,对于周边陆地生态系统以及水文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管理,从水文资源管理背景、水文资源管理问题、管理控洪、加强环保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水文资源管理科学化,减轻洪涝灾害对于民生、环境、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国为信息设施的建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网络工程日新月异地发展着。相对“硬件”设施 ,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落后得多 ,经常上网的人普遍有种感觉 ,我国大多网站和国外同类站点相比信息量少、内容单一、信息陈旧、共享困难。要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必须“硬软”两条腿前进 ,加大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力度。一、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概述1.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目前 ,我国各部委、省市以及一部分县都已成立了信息中心、信息研究所 ,独立机构 40 0多个 ,非独立机构达 40 0 0多个 ,拥有近 10万人专…  相似文献   

16.
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将使我国传统畜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也必将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的早日实现. 一、畜牧业信息化对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1.能提高畜牧业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美国在实现畜牧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用于建立畜牧业信息系统和市场服务网络,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我国渔业发展正面临重要的转型期,实现从资源利用型向生态环境保护型、产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的转变,因此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水产养殖中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并从信息采集途径、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信息处理、养殖管理的信息化决策以及水产养殖的信息化思维5方面讨论水产养殖中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档案建设工作中重要的任务,与此同时也是高校档案馆改革发展的主要工作内容。本文将简要分析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路径。通过本文的研究论述,旨在促进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以北京市信息化发展为例,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借鉴美国、日本和印度农村信息化建设经验,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探索"三农"服务投入模式,推进新技术与农村信息化的融合,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关于北京山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首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山区的发展问题也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山区农村信息化作为首都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北京城乡统筹发展、山区农村快速发展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北京山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了边远山区信息化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利用和发展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