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们利用固氮菌作为指标,测定北京草甸褐土中6种重金属、非金属的毒性临界浓度,发现土壤微生物中,固氮菌对重金属、非金属较为敏感,而且具有代表性。采用气相色谱改良法可准确确定其毒性临界浓度,较系列稀释法测定固氮菌数具有简便、迅速、准确、经济等特点。其毒性临界浓度也与实验植物的危害浓度有一定相关。可在“土壤环境容量”的研究中,为土壤重金属、非金属的毒性临界浓度提供一个参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全国六个地带性土壤和三种紫色土,共计九种典型土壤,测定了五种重金属和砷对固氮菌的毒性,提出了四十八个毒性临界浓度。测定的毒性浓度与近期国内外陆续报道重金属和砷对细菌的毒性结果基本一致,我们采用以固氮菌开始达到抗性时的重金属或砷浓度表示毒性临界浓度,能够定量测定,结果稳定。本文还对重金属镉和铜的作用下固氮菌的作用机制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供试生物,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场地土壤为供试土壤,以蚯蚓体重及体内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指标,进行了不同暴露时间(1、3、7、14d)下场地土壤中氯丹和灭蚁灵污染胁迫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体重在氯丹和灭蚁灵作用下受到显著抑制,蚯蚓体内蛋白质、SOD和CAT活性对氯丹和灭蚁灵响应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CAT>SOD跃蛋白质;在一定暴露时间内,根据暴露-剂量效应关系,表明氯丹浓度为14.13 mg·kg-1、灭蚁灵浓度为4.14mg·kg-1可能是使蚯蚓CAT 活性达到最大值的临界浓度,同时也是SOD活性受到抑制的临界浓度,超过该临界浓度可能对蚯蚓产生生态毒性效应,这为场地风险评价和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极谱法测定胶团临界浓度的研究乳剂在农药使用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能。而农药是否可以在乳剂中增溶的问题,是以乳化剂的胶团临界浓度作为主要标志的。关于胶团临界浓度的测定,有冻点法、渗透压法、蒸气压法、溶度法、偏克分于体积法、偏克分子折射法、光散射法、表面张力法、吸附染色法、电导法以及极谱法。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具有不同的毒性。传统的模糊数学污染物浓度超标赋权法未考虑重金属自身的毒性,不能反映元素的实际生态效应。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基础上,将重金属的毒性纳入权重考虑,通过污染物浓度超标赋权法、毒性响应系数反推指数赋权法和重金属毒性大小排序赋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比较,研究表明毒性响应系数反推指数赋权法的评价结果更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实际结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重金属Cd2+及它们共存时对泽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及S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S、Cd2+对蝌蚪的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4.43、4.21 mg/L.在单一毒性试验基础上,应用相加指数法按毒性单位1∶1和浓度单位1∶1分别进行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以赤子爱胜蚯蚓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土壤法研究阿维菌素、铜对蚯蚓单一及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阿维菌素、铜对蚯蚓均具有毒性,毒性大小顺序为阿维菌素铜。复合毒性以毒性比1∶1与浓度比1∶1进行联合毒性评价,发现阿维菌素、铜毒性比1∶1与浓度比1∶1混合体系的联合作用均表明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三种兽药在不同暴露系统对蚯蚓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人工土壤法和滤纸法对不同浓度的阿维菌素、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3种常用兽药对蚯蚓的急性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土壤法和滤纸法测定的阿维菌素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7.06mg·kg-1和4.63×10-3mg·cm-2,阿维菌素对蚯蚓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其皮肤接触毒性比土壤食入毒性更大。用滤纸法测定的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大于10mg·cm-2和15mg·cm-2;用土壤法测定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均大于5000mg·kg-1,表明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对蚯蚓的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9.
镉-菲复合污染对蚯蚓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重金属镉、多环芳烃菲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的单一与复合急性毒性效应。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菲的毒性大于镉毒性;14 d时镉、菲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88.71 mg.kg-1、42.51 mg.kg-1。复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镉在各浓度下与菲复合,对蚯蚓的毒性都产生拮抗作用,且随镉浓度升高其降低菲毒性的程度降低,说明复合污染物的组成及各污染物的不同浓度组合是决定混合物毒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素是粮食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快速准确诊断作物氮素营养状况是进行精确氮肥管理的前提,而氮素营养诊断指标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是作物临界氮浓度(作物获得最大干物质所需要的最小氮浓度)与作物植株干物质的幂函数关系,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获得的氮营养指数被广泛应用到作物氮素营养诊断中。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先后基于植株干物质、叶片干物质、叶面积指数等建立了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提高了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的效率和精度。本文综述了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构建、影响曲线参数的因素以及氮营养指数的获取与应用,为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斑马鱼胚胎技术和等毒性配比法,研究了乙炔雌二醇(EE2)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斑马鱼的联合胚胎毒性,主要观察并比较了斑马鱼96 h内胚胎发育情况、死亡率和孵化率,并分别采用相加指数法、毒性单位分析法和毒性单位图解法分析比较了EE2和DBP组合在不同时间和浓度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效应类型。结果表明: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对EE2和DBP的毒性作用较为敏感,均表现出显著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的累加效应,可以造成胚胎发育畸形(尾畸、水肿、脊柱弯曲、孵化延迟等)甚至死亡;DBP的毒性作用高于EE2,DBP和EE2的96 h-LC50分别为2.219 mg·L-1和3.975 mg·L-1;EE2和DBP组合在不同时间和浓度有不同的效应类型,在80 h时二者之间表现出拮抗作用,96 h时则表现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u~(2+)和Pb~(2+)对石蚕蛾幼虫的急毒性效应和安全浓度。[方法]从广西十万大山保护区采集石蚕蛾(Stenopsyche marmorata)幼虫,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法进行重金属离子Cu~(2+)和Pb~(2+)对其的急毒性试验。采用概率单位法分别计算Cu~(2+)和Pb~(2+)对石蚕蛾幼虫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Cu~(2+)对石蚕蛾幼虫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3.651、112.975、84.536和70.509 mg/L,Pb~(2+)对石蚕蛾幼虫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9.138、41.878、30.735和29.245 mg/L。Cu~(2+)和Pb~(2+)对石蚕蛾幼虫的安全浓度分别为7.051和2.925 mg/L。[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将石蚕蛾幼虫用作水体重金属污染指示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莹  杨玉  肖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12-7913,7932
[目的]研究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方法]对重金属总量和生物有效浓度进行了分析,采用发光细菌法进行了沉积物毒性研究,并对重金属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梅梁湾沉积物中Cr处于无污染状态,Zn、Cu、Pb和Ni属于轻度污染水平。DGT测定的有效态浓度和释放通量结果表明,Ni、Zn和Cu的生物可利用性高于Cd和Pb。发光细菌毒性测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也表明,梅梁湾沉积物不具有生物毒性,属于低生态风险。[结论]需对梅梁湾沉积物中的Ni污染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4个季节分析南四湖4个湖区沉积物中3种重金属元素(Cr、Cu和Zn)的浓度及其赋存形态,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潜在生物毒性风险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的年平均含量与环境背景值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Cu和Zn的变异系数较大;重金属平均含量随季节的变化不显著;重金属浓度高的样品主要分布在南阳湖和微山湖的部分位点;在7月份重金属的可提取态占比最低,而残渣态最高;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显示南四湖重金属污染在无或轻度状态;潜在生物毒性风险分析显示重金属均未达到生物毒性频繁发生的阈值。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水环境中典型污染物抗生素和重金属的联合毒性相互作用,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采用96孔微板作为实验载体,以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阿米卡星(AMI)、硫酸庆大霉素(GEN)、硫酸卡那霉素(KAN)、硫酸巴龙霉素(PAR)、妥布霉素(TOB)和4种重金属——镉(Cd)、铜(Cu)、锰(Mn)和锌(Zn)为目标混合物,应用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九元混合物体系,包括10条具有不同组分浓度配比的混合物射线。采用已建立的时间依赖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测定了组分及其多元混合物体系的毒性,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浓度-毒性数据,应用浓度加和参考模型分析在不同暴露时间的多元混合物体系的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9种污染物对C.pyrenoidosa的毒性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但不同污染物的毒性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毒性大小顺序也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毒性大小顺序在96 h为:KANTOBZnMnCdAMIGENCuPAR;九元混合物射线的毒性也具有时间依赖性,但浓度配比不同射线的毒性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10条混合物射线对C.pyrenoidosa的毒性具有协同和拮抗作用,且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其中R5~R7三条混合物射线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拮抗作用,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趋于明显,余下7条混合物射线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协同作用,但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对同一暴露生物,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不仅与混合物的组分浓度配比有关,也与暴露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盆栽进行了中性或碱性土壤上水稻土镉临界浓度的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和国内外有关资料,我们建议中性或碱性水稻土镉的临界浓度暂定为10ppm。  相似文献   

17.
选用HL7702正常肝细胞系为靶细胞,用含不同浓度的多糖和寡糖的细胞培养液,通过MTT法进行细胞毒性检测并评价多糖和寡糖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Zymosan A、β-glucan、Laminarin和酵母细胞壁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茶多糖、香菇多糖、黄芪多糖和海藻多糖等对细胞毒性较小,其中海藻多糖对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和水苏糖等4种寡糖在低浓度时均无毒性,在高浓度时低聚异麦芽糖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而水苏糖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春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建立和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量施氮是目前玉米栽培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计算得出的氮营养指数是诊断氮营养丰缺的重要手段。基于东北地区4个生态点的试验数据,构建了东北地区春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氮营养指数模型和需氮量模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地上部临界氮浓度与生物量符合幂函数关系。利用独立试验资料对建立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进行检验,发现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计算的氮营养指数可以准确诊断玉米植株的氮营养状况,并计算出实时的氮素需求量。该研究建立的东北地区春玉米临界氮稀释模型可以为该地区春玉米的氮营养诊断和动态调控提供较好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水溶液及红壤提取液中镧的生物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发光细菌法研究了水溶液及红壤提取液中镧的生物毒性。水溶液中镧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并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EC50 值为21.1mg·L-1。土壤提取液中的镧有一定的生物毒性 ,并随镧浓度的升高不断增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土壤提取液中镧的生物毒性逐渐减小。镧在土壤中的生物毒性是直接的  相似文献   

20.
许二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92-10893,10905
[目的]探讨重金属氯化汞和硫酸锌对鳜、鲢胚胎的毒性效应。[方法]在水温18~23℃条件下,采用半静止式生物毒性试验法,测定鱼胚胎对2种药物的最低全致死浓度、最高不致死浓度以及半致死浓度,探讨不同浓度的氯化汞、硫酸锌对鳜、鲢胚胎的毒性效应。[结果]鳜、鲢鱼的胚胎对Hg2+相当敏感,对仔鱼的致畸率也很大,特别是对刚出膜的仔鱼的致死率很高。鳜、鲢鱼的胚胎对Hg2+的毒性抵抗能力差别不大。鲢胚胎对Zn2+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鳜胚胎。以安全浓度为衡量标准,Hg2+和Zn2+对鳜、鲢胚胎的毒性强弱顺序为Hg2+>Zn2+。[结论]该研究可为渔业健康养殖和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