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保护地是我国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基于保护地类型的多样性和区域地理条件与历史脉络的差异性,借助Arc GIS、SPSS软件分析,以长江中下游地区6省1市为研究区域,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类国家级保护地形式为研究对象,引入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及Kernel核密度指数分析长江中下游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自然与人文保护地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保护地总体趋于集聚分布,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最邻近点指数R1,趋于均匀分布,其他类型的保护地均呈集聚分布。省域保护地地理集中指数江苏最高,江西最低;各类型保护地地理集中指数相差不大,分布较为均衡。自然保护地分布形成环太湖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长沙都市圈4个高密度地区;人文保护地高密度地区集中在浙江、安徽和江苏3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受资源禀赋影响最大,而人文保护地与城市发展状况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2.
秦东区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空间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秦东区域为案例,通过该区域自然保护地现状剖析,应用GIS空间叠置分析技术、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解析其空间格局及重叠区域。结果表明,秦东区域共有14个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区域,重叠次数18次,重叠面积9 186.15 hm~2,占全部自然保护地面积的22.48%。其中,主要是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之间重叠,共有4处重叠,重叠面积8 837.14 hm~2。整合优化后形成2类23处保护地,总面积12.4万hm~2,占秦东区域国土面积的9.5%。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地重叠区域空间关系以及与生态保护红线面临的现实冲突问题,提出了整合自然保护地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我国大型地理单元内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对当下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为研究范围,基于研究区内59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信息,从建设类型、建设时期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3方面对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范围重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进行了筛查统计。结果我国东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在1956—2016年的60年间,经历了停滞、发展、爆发3个阶段,无论是类型、数量还是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研究区域内分布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范围存在交叉重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多达108处,尤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重叠最多;以自然保护地内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对东北自然保护地进行归类,可将其大致归为6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占据优势,草原草甸类、荒漠与沙漠类和海洋海岸类生态系统受重视程度不高,存在相当大未受保护的区域。结论建议未来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地形式在保持多元化的同时,也应向系统化方向发展;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多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出发,更注重自然保护地类型与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致性,以便于建设和管理;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合并空间距离邻近,保护对象存在关联的自然保护地来减少重复。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促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和张掖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的开展,本文收集统计了张掖市6类13处保护地的数据信息,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张掖市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以及交叉重叠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张掖境内13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张掖市13处自然保护地相互重叠面积为11 842.06 hm2,扣除交叉重叠面积后,净面积为82 000.48 hm2;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北侧、东南侧和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正义峡区域以及沿线典型湿地区域存在5 267.56 hm2自然保护地空缺,此3处保护价值相对较高的地带应纳入自然保护地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汪洋  阿秋芳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117-122
目前云南省已建立了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保护了云南省大部分特有和典型自然景观、重要物种及珍稀动植物,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加快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进程.但也存在自然保护地分散管理,保护地新增进度与管护力度不同步,空间范围交叉重叠,保护地存在保护空缺,自然保护地内人地矛盾等问题.分析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及取得的成效,并从建立高效管理体制,协调人地矛盾,做好资源清查统计,优化整合功能分区,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讨论了风景名胜区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分类、保护与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描述辽宁省6类235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情况与重叠现状及特征,由此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现状进行评价,为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最邻近指数分析与核密度分析,评价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现状,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镶嵌体的概念,通过分析镶嵌体内部的重叠板块占比情况,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相较于传统重叠率分析方法,为分析一个区域内多层重叠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自然保护地多元重叠率计算方法。  结果  (1)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最邻近比率为0.904,表明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属聚集型分布;(2)结合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辽宁省自然保护地主要形成4个聚集区域;(3)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情况的自然保护地数量占自然保护地总数的50.43%,重叠面积占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8.63%。重叠情况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之间,数量共107处,面积达134 421.1 hm2;(4)辽宁省存在重叠的斑块中两层重叠82处、三层重叠13处、四层重叠1处;(5)辽宁省可划分为36个自然保护地镶嵌体,其中内部重叠率高于5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8处,最高为81.34%;低于1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6个,最低为1.82%。  结论  将重叠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时,镶嵌体重叠率过高代表保护服务功能与划定保护范围过剩,整合时对于这种情况所涉及的保护地建议以合并为主。下一步对于计划新建自然保护地应将现有保护服务力度较低或中等区域进行补充完善,将如辽东半岛阔叶落叶林与湿地区南部的沿海陆域利用起来。在解决重叠与地质遗迹等情况后确保保护等级不下降,保证保护力度与保护效率。   相似文献   

7.
选取安徽省216个农民田间学校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指数等方法研究农民田间学校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类型多样,按其培训内容可细分为农、林、牧、副、渔及休闲农业、农技服务、电子商务等8个类型,其中,农业田间学校又含普通种植业、设施农业等学校;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在普通种植业田间学校中,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培训学校集聚程度较高;安徽主体功能区、经济基础、人口密度、文化教育资源与农民学习意愿是影响农民田间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安徽省已建立省级以上森林公园81处。但森林公园保护与发展的现实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森林公园保护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森林公园批复面积与矢量面积存在误差。森林公园整合优化需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评估;尊重事实,规范整合;合理调整范围,避免森林公园斑块严重破碎化"等原则,多措并举,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编制总体规划加强森林公园管理,从而推动安徽省森林公园更好更快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为森林旅游格局优化和森林公园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将福建省30个国家森林公园和127个省级森林公园近似为点状要素后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基于GIS的相关分析功能,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等方法,研究福建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类型呈集聚分布状态,整体呈“带状集中,点状分散,东部沿海集中,西部地区分散”的格局。影响福建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密度、土地城市化率、公路通车里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森林公园的整体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规模度指数、洛伦兹曲线等地理数学方法分析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省域层面上,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呈现多中心集聚、组团分布格局;浙东北地区3A级景区村庄分布数量与集聚程度均高于浙西南地区,杭州、绍兴、衢州、宁波等4市的3A级景区村庄数量超过了全省的50%。市域层面上,3A级景区村庄分布类型大多数为均匀型,仅杭州、衢州、台州等3市为集聚型。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分布受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较大。建议从空间结构、规模数量的角度结合经济、交通等影响因素优化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布局。图12表2参36  相似文献   

11.
国家公园已经发展了140余年,目前在IUCN推行的"保护地"事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全球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国虽然在"国家级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尚未形成完整的国家公园体系。基于我国"国家级公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建立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新体系、设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整理现有"国家级公园"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公园划界分区理论研究进展及问题与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公园资源受到责、权、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明确边界范围和分区规划,才可能形成对国家公园范围的国土空间有效用途管制。边界划分是保护地有效的管理工具,但是如何实现科学有效的划界分区则是管理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阐述岛屿生物地理学、集合种群、景观生态学3种保护地划界分区理论的优劣势,梳理国家公园划界分区存在的问题,探讨以自然资源为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划界分区所涉及的因素,构建基于“生态边界阈值”为指导原则的划界分区方法,为国家公园的发展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的重要标准.本研究以太原市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内)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技术以及GIS相关技术,对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及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偏少且各行政区之间分布不均匀,其中杏花岭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最小仅为0.99 km~2,占研究区的2.37%;②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整体较差,仅有不到50%的城市居民能在30 min内通过步行方式到达最近公园;③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整体分布较为均匀,破碎化程度较低,但其景观形状较为规则,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且斑块丰富度密度较低.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太原市合理优化绿地空间结构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风景名胜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风景名胜区系统,包括天然和人文两类不同的风景旅游资源,也包括天然和人文两类不同的景观。由于中国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文化,所以自然景观常常与人文景观互相渗透,交相辉映。当然另外也还有大量纯粹属于原始自然状态的自然保护区,如湖北的神农架、长白山天池、四川卧龙熊猫保护区等等。同样,另外也有不少类型,是属于完全由人工建造起来的历史名胜区,如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北京八达岭长城和西安古都等等。但是多数风景名胜区是天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园林植物造景特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璟  尹玉洁  刘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14-18015,18062
回顾了成都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历史,将其归纳为4个阶段,分别为:①1949~1978年的起步时期,整修扩建了传统纪念性古典园林,新建了武侯祠、桂湖、杜甫草堂等一批公园和街道绿化;②1979~1989年的突破束缚时期,修缮扩建了"十年动乱"中被损坏的古典园林,首次编制了绿地规划,开始探索本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园林形式,以植物园、游乐园、塔子山公园、百花潭公园为代表;③1989~1999年的全面振兴时期,形成了府南河环城绿带,并在1996年编制了新一版成都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蜀都大道、府南河环城带状公园、新华公园、活水公园为代表;④自2000年起的继往开来时期,以"建设田园城市"为目标,城乡统筹,形成了较成熟的绿地规划理念,浣花溪公园、沙河带状公园、三圣花乡、北湖森林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金沙遗址公园、东湖公园、三环路道路绿带、人民南路道路景观是该时期的代表。从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两个层面探讨了成都园林植物造景特色,根据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游览绿地4种用地类型进行植物造景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设建议,强调努力发掘地域自然文化特征是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浙江省森林特色小镇在省域尺度上的空间布局特征,并对影响空间布局的人文和自然因素进行研究。  方法  以浙江73个森林特色小镇、121个省级及以上森林公园的地理数据以及各市相关自然社会状况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相关性分析与核密度分析,对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  浙江省73个森林特色小镇的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分布在浙北、浙东和浙南的小镇为均匀型,分布在浙西的小镇为凝聚型;从均衡性来看,不同地级市内的森林特色小镇数量分布合理,另外根据核密度值由密到疏的散布情况,可以将小镇分为3个主要梯队,其中湖州西部与北部为第1梯队,衢州中北部为第2梯队,丽水、温州和台州的部分区域为第3梯队。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山区分布、交通条件以及临近城市等因素对3个梯队的划分产生了影响。  结论  森林特色小镇的成长以当地林业产业为重要支柱,并以第一、三产业为主导产业,小镇集中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森林特色小镇沿山麓与山谷地带布置的趋势十分明显,且高速公路网有利于小镇的落地发展,但地级中心城市对森林特色小镇布局的影响十分有限;从森林特色小镇的选址与森林公园分布的空间高关联度可以看出,周边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森林特色小镇发展至关重要的保障,浙江其他地区发展森林特色小镇的潜力仍然巨大。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景观类型空间连接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RC/INFO软件,对帽儿山林场景观类型最小距离指数和景观连接度指数进行了分析,并对帽儿山林场各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有林地与无林地的景观连接度有明显差异,人工林的最小距离指数低于天然林,天然林的格局近于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服务建筑设施是公园开展游憩服务、科教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我国公园设计规范对公园内的建筑设施有着严格的指标控制。本文意图全景式地分析北京公园服务建筑设施的类型、数量分布和空间分布指征,总结规律,发现问题,以期对我国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和设施的优化布局提供依据。  方法  采集北京市309个主要公园内的兴趣点(POI)数据和兴趣面(AOI)数据,采用统计归纳法对比分析公园内服务建筑设施的总体分布特征,以空间均匀度指标来衡量公园服务建筑设施空间布局的特征及游客获得设施服务的便捷度;分析各公园中各类别服务建筑设施的种类、数量及空间分布指征;以单源最短路径算法统计北京公园公共厕所的空间分布合理性。  结果  研究认为,北京公园的服务建筑设施总体缺乏,数量严重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公园之间水平差异度大。距市区较远的大尺度郊野公园和森林公园,服务建筑设施尤其缺乏,布局稀疏,大部分公园的设施集聚程度高,空间均匀度不够;餐饮建筑服务设施与购物服务设施的种类设置不合理;缺乏科教文化设施。  结论  研究认为长期以来对公园服务建筑设施建设的政策限制,已经影响了公园的游憩服务功能、文化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了公园作为绿色综合体的城市功能复合属性,也制约了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我国的城市更新和公园建设,应当制定灵活的公园服务建筑设施控制指标和管理体系,增加服务建筑设施种类,适度引入社会资本,主动引入科教文化服务设施,优化建筑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