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姓》2003,(10)
2003年5月15日,江苏省启东市近海镇渔民郭建兵带着白菊来到黄海之滨,眼前大海浩淼,这位有着25年出海经历的船老大胸中也盛着大海和波涛。“10·19”成为这位英雄船长内心永远抹不平的伤痛,在那场惊人的风暴中,他救下10多位渔民的生命,但还是有5位渔民长眠在了大海深处。而今,没有供奉鲜花的墓碑,没有拜祭的奠堂,他只有在心里默默地怀念,怀念……  相似文献   

2.
他曾是村支部书记,全国劳模,头上罩着“镇党委委员”“县委委员”“县人大代表”“市委候补委员”等诸多光环。他现在成为一名罪犯,在他一手操纵下,同村一名无辜青年被打致死,而参与打人的竟然包括一位镇党委副书记和一位副镇长。  相似文献   

3.
2001年11月中旬的一天,在一望无际、水天一色的鄱阳湖中,一艘艘装满芝麻、精制大米等农副产品的机帆船向着南昌方向驶去。一只船头上,站着一位年近半百、脸色颇黑,穿着西装革履、十分精神的人,他便是余干县第一个进入省城南昌办厂的江西亚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江西祥和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祥根。徐祥根是喝着鄱阳湖水、吃着鄱阳湖粮长大的鄱阳湖汉子。1992年,作为余干县瑞洪镇渔民后代、退伍军人的徐祥根,感受着党和政府支持民营企业政策的春风,毅然走上田埂,开始了办厂的漫漫征途。他深感,鄱阳湖有着得天独厚的粮…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11,(15):F0002-F0002
他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委书记,一个4719名村民的当家人。一个承担着首都80%以上农产品供应的企业家。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如今已过花甲的老年,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用他的话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情感的尽头是故乡。新发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  相似文献   

5.
漏斗和玉米     
有一位画家,举办过十几次个人展,参加过上百次画展。无论参观者多与否,有没有获奖,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开心的微笑。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问他:“你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开心呢?“他微笑着反问我:“我为什么要不开心  相似文献   

6.
“我们实在吃不消了!很多人都想搬家了!”日前,秀山县溶溪镇一位居民向本报反映,当地多数家庭一个月“过事务”要送出三四千元(当地人把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称为“过事务”)。有的人则变着花样、巧立名目“过事务”敛财。  相似文献   

7.
洋知青回家     
段广忠 《中国农垦》2012,(12):71-72
10月13日,一位特殊的知青回到安徽十字铺茶场,重新走过38年前他下放生活过的地方。这位知青就是美国友人阳春、寒早夫妇的儿子——阳建平,一位“洋知青”。  相似文献   

8.
自焚岛之谜     
在加拿大北部地区的帕尔斯奇湖北边,有一个仅1km^2的圆形小岛,当地人称这一小巧玲珑的岛屿为“普罗米修斯的火炬”。据说,人一旦踏上小岛,就会如烈焰般自焚起来。早在17世纪50年代,有几位荷兰人来到帕尔斯奇湖。当地人再三叮嘱他们:“千万不要去火炬岛。”有位叫马斯连斯的荷兰人没有理睬,固执地邀了几个同伴去火炬岛,寻找印第安人埋藏的宝物。他们一行来到小岛边,想起当地人的忠告,几个同伴忽然胆怯起来,转身准备返回去。只有马斯连斯一人继续奋力向前划去。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在河南某地一个西瓜的售价竞高达80美元,当然,这西瓜不是一般的西瓜,而是一位农民精心培植出来的“方形西瓜”。他在西瓜坐果时,就给小瓜套上方形的玻璃瓶,到西瓜即将成熟不再长大时,便轻轻敲碎玻璃瓶,这样就成了“方形西瓜”。这位农民精心培植的“方形西瓜”成了市场一景。自然卖价不菲。  相似文献   

10.
品牌营销     
在这里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记得不久前的一天,我的朋友去菜市场买菜。他先去买了一些肉和鱼,随后走进蔬菜专区。“货比三家不吃亏”,他便打算在蔬菜专区“巡视”一圈后做决定。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一张散发着纯朴和真诚的笑脸,明显的是在用“微笑”同他打招呼。摊主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大娘,还没等朋友开口,她的问候就已飘然而至:  相似文献   

11.
兰招宝是一位普通青年农民,1988年高考落榜不落志,硬是在农村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他搞过药材种植,养过鱼,还办过厂,做过买卖,选择特禽养殖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经过3年的艰苦创业,于1993年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福建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成了当地种养致富的典型,经营能人,特种养殖业中闻名全国的“珍禽大王”,被评为福建省“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百佳优秀民营企业家”,  相似文献   

12.
“地摊小商品”在人们日常生活屡见不鲜。但“地摊信息”还鲜为人知。在广西田林县城一条繁华的“地摊”街。有一位老大爷别出心裁,他的“地摊”与众不同。别人卖的都是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而他卖的却是一册册油印的致富信息资料。为此吸引着众多求富者的眼球。原来这位老大爷平时喜爱阅读科技报刊,是位“科技迷”。他想:现在很多老百姓都寻求致富门路,但苦于没有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和适应的技能技术。如果把自己搜集积累到的各类信息技术传递给他们,适当收取小费,岂不是一件有利双方的好事吗?于是他买来一台油印机,试着把自己订阅的《农村新技术》、《南方科技报》等优秀农业报刊上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及技术文章,分门类摘印成小册子或活页,按篇幅长短收费1~3元不等。  相似文献   

13.
杜欣 《农村科学实验》2008,(1):M0002-M0002
“活到老.学到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到学习和普及科技知识的大军中来..松原市乾安县王字村的农民翟荣才就是这么一位.他热爱学习.并且对宣传普及科技知识有着无比的热情.虽然只有小学学历.可他一直坚持看书学习.他写的文章还在几家报纸上发表过。  相似文献   

14.
<正> 连日来,驰名中外的梨都砀山,人们争相传颂着一位离休老干部的先进事迹。他早已过了古稀之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13年了,可又当选为不拿一分钱的“村级”小官。他夜不安枕、食不甘味,终日奔波劳碌不得安宁。不到2年便使人心不齐、四分五裂、欠税不交的烂摊子,一跃成为全县的先进村。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原砀山县唐寨高中校长、现任唐集村支部书记谢  相似文献   

15.
关注农民     
关注农民文/晓琦我的一位朋友,离开农村二十余年,仍以一种特有的感情追忆模式对农村、对农民怀着深情的眷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留下了一个抹不掉的农民情结,该情结的萦绕,使他身上仍“残留着农民的自尊”、“沉淀着农民的朴实”。同时,还继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一个企业家,将“蒙清”牌小香米打造成为小杂粮市场的名牌产品;他是一位村书记,带领着清水河县高茂泉村的农民一起致富奔小康;他是一名合作社理事长,带领着蒙清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共同闯市场。可是,他却告诉记者:“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必须要代表农民说话。”  相似文献   

17.
见到李振宽时已是晚上八点了,他刚从外地开会赶回来,脸上显出一丝倦意,但他依旧微笑着,精神饱满地招呼我落座。李振宽给我的第一印象,与其说是一位企业家,不如说是一位谦和亲切、温润缜密的学者。与这位畜牧业育种专家的谈话自然从他奉献三十载的“猪”开始。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从什么时候, 20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一批年轻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创业的舞台上扮演着主角。“80后”的一代人,从来不缺少创意,需要的,只是将理想变成现实的操作能力。“80后”的杨林,正在一步步地演绎着他梦想成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 黑龙江省双城市幸福乡幸福村,每逢清晨和日落,乡村公路上总能看到一位开着农用拖拉机,拉着鸡粪,唱着《智取威虎山》的东北汉子。他,就是钟满军,曾是村里第一个下海经商的人,少有的万元户。如今,“凤凰落到了鸡窝里”,还欠了一屁股的外债,钟满军每天靠拉鸡粪、搬砖头、拉沙子来还钱。  相似文献   

20.
几把挖锄、几柄柴刀,诉述着一位勤劳善良的老人二十几年的修路情怀。他就是江西省湖口县付垅乡潘塘村村民王荣华,61岁的他,瘦条的个子,古铜色的脸,深深的皱纹记载着岁月的艰辛。王荣华义务修路的故事,写满了付垅的乡间小道。20年前的一个大年三十的上午,刚从县里办年货回来的王荣华进家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上陈岗岭的路好难走,正月里走亲访友不方便,我去修一下。”家里人认为他是随便说说,没有在意。谁料正月初一吃过早饭,他就带上挖锄和柴刀上路。许多人不理解,常把这事当做笑料,但倔犟的王荣华认死理,一句话,别人不好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