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实现“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可以被人所感知的具有明显特征的“景观”,是综合提升人居环境形态美、功能美和文化美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是保护魅力国土特征、重塑区域特色禀赋、提升地方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景观立法体系的构建既有助于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等主要控制线,对农业发展、生态功能的恢复及保护、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本文介绍了6个国家(经济体)开发的针对乡村景观资源的评估规划技术和保育治理体系,并分析了其通过立法机制推动景观资源保育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经验。同时,本文从建立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数据库、探索景观特征营造和立法保育技术体系、通过地方实践探索适宜我国国情的工作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通过立法机制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生态化的背景下,天然林资源保护意义重大.从天然林保护概述入手,分析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生态化的关系,指出天然林资源保护是环境与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经济生态化是环境与发展的明智选择.通过分析国外天然林保护的经验,认为生态资源经济化是中国天然林保护策略的选择,并以四川省为案例,分析了天然林生态资源经济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已基本达成共识,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开始增强和天然林保护地区居民对经济来源的渴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天然林生态资源经济化的关键: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建立伙伴合作机制,制定有利于天然林生态资源经济化的政策等.表4参13  相似文献   

3.
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  梅旭荣  杨鹏  刘静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0):4358-4369
【目的】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已成为我国农业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生态补偿标准直接影响政策内部化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重新界定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确定补偿定价的思路及依据,是提高补贴政策准确性和指向性有效途径。【方法】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及归纳和演绎法,重新定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系统划分农业生态补偿的类型与内容,尝试构建以外部效应测度为重点的定价机制,科学回答农业生态补偿“为什么补”及“补什么”等核心问题。【结果】一是科学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农业生态补偿是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中产生外溢效益(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补偿核心内容包含对农业资源资产保护补偿和对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补偿两大部分。二是重建绿色生产技术产生的外溢效益与外溢成本价值,根据技术作用于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将补偿内容划分为4种类型:①资源开发建设补偿,针对环境正外部性减少和私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②资源保护利用补偿,针对生态资本保值和增殖行为进行合理回报;③环境污染治理补偿,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的成本投入及损失给予报酬;④环境质量提升补偿,针对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的投入及收益损失给予补偿。三是探明4种补偿类型的补偿标准核算依据,其中:资源开发建设补偿应以资源生产或维护的重置成本、资源资产预期收益及发展机会成本为依据;资源保护利用补偿应以资源保护者直接投入、发展机会成本及资源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环境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都属于绿色技术应用补偿,其补偿定价主要考虑额外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及技术外溢效益价值等指标因素。【结论】我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创新,一要从绿色生产的环境贡献视角,划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和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生产行为的成本投入及个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二要从外部性双边界视角,确立补偿定价思路及原则:从理论研究的纵向边界和实践应用的横向边界两个方向,并结合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确定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已经启动多年.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下面就实际运作过程中从我国生态工作的不足之处着手,表述一些个人的看法,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爱清  李慧玲  卞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78-1079,1127
生态文化必将成为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分析了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演替规律;阐明了生态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了应对近代农业现代化出现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减弱的趋势,提出了持续发展农业必须生态化,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全民生态友好行为的形成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草原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生物资源、人文社会资源,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发展,对其所在区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草原生态的保护与修护工作有着至关之重要的作用。草原生态景观的打造,不仅能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也能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针对生态修复背景下草原生态景观的营造,以康定市为例,把康定市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从当地的草原风光以及民族风情出发,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特点,提出相应的景观营造策略,将草原的保护利用与生态景观设计相结合,在生态修复优先的前提下提升草原旅游资源价值,为草原的修复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农业文明和农业生态观,包括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及以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为核心的农业生态保护制度,并重视农业技术在农业生态保护中的应用。通过对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探析,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和保护制度对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以及建立现代农业生态保护制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的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论乡村城市化与农村乡土特色的保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在分析了乡村景观内涵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乡村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乡土特色的丧失。然后由此说明了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创造和谐发展的乡村新文化景观体系,是保护农村的乡土特色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文章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关键、原则和实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业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孔四新 《农学学报》2013,3(11):14-19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地球正遭受着过度开发带来的灾难,生态问题正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在追溯生态文明起源和历史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农业的主要问题,如:农业政策和体制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农业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水污染、水土流失与沙漠化问题,生物质能源、能源植物开发相关生态和社会问题.提出了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途径和对策: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一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二要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政策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三要保护自然资源、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四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系统整合创新;五是改革现有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农业.可持续的循环农业及多元农业是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农业则是农业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11.
农业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对土地进行长期性、周期性耕种的结果,既具有一般景观的基本特征,又突出表现为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农业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农业景观格局的研究热点、农业现代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农业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效应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农业景观格局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一方面对自然景观产生了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对自然景观进行有目的改造和修饰,将自然景观改造为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格局。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人类活动在景观演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农业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肥力”,更加强调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以绵竹县为例,探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原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同时融入旅游观赏、生态产业、农业体验以及乡村民俗等元素,重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景观,发展环保型农业产业,实现社会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面对新阶段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所面临的生产停滞、生态破坏严重和农业资源过于浪费等问题给农村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唯一出路。用生态学的原理指导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生态模式,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原理和技术进行农业景观规划,从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5.
北京景观农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农业就是利用多彩多姿的农作物,通过设计与搭配,在较大的空间上形成美丽的景观,使得农业的生产性、可持续性同审美性结合起来,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通过阐述景观农业的概念、类型、特点和价值取向,并从钻研农业文化、树立创新意识,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注重景观的新颖性和亲和性等四个方面,提出关于北京发展景观农业的思考,以促进北京景观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村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景观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恢复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论文介绍了景观方法,探讨了乡村环境保护和管理景观方法途径,包括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关系重建、乡村景观特征提升、小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景观综合管理以及构建以农户为主体的生态景观管护制度.结合海淀区土地整治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生态景观建设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了乡村环境保护和管理需要从田块尺度提升到景观尺度的必要性,需要从区域生态景观战略规划、景观尺度上空间格局规划、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应用3个层次上,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保护和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不同的土地经营者、管理者以及利益相关者合作,推进综合景观管理.  相似文献   

17.
园林景观要素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其具有区别于一般综合性公园的景观特征,通过对各景观特征的分析,得出地形、植物、建筑、道路、小品等景观要素在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将其分为动态景观要素和静态景观要素,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旨在得出景观要素在农业科技园区应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生态农业景观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根据咸宁市农业景观的空间差异,将咸宁市划分为6个农业景观生态区,并针对性地构建了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模式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并设计了几种新型旅游产品,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祝彩虹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36-37,49
校园景观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景观能否体现特殊的人文和地域特色,是衡量景观设计的重要标准。农业院校因其独特的专业特征,在景观设计上应有鲜明的特色。以安徽农业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从农业实验、生态健康、资源节约等方面阐述了"农业实验园景观"设计思想,旨在为我国农业院校景观环境设计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