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85—2015年中国县域芝麻生产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我国芝麻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85—2015年的我国县域芝麻生产统计数据,采用集中度、重心迁移、产量贡献率、优势度等指标,对我国芝麻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我国芝麻产量和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山脉一带和辽宁省西北部;全国芝麻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种植面积自2000年起小幅缩减,而产量变化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2)30年间,全国芝麻产量集中度和面积集中度变化波动较小,集中地区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芝麻产量、面积重心同步向南偏西方向迁移,迁移距离分别为252和344 km。3)我国芝麻生产的主导因素一直为面积,占比为40.0%—49.9%;我国芝麻的生产优势区主要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省。近30年来,我国芝麻种植变化受其自身特性、病虫害、湿害以及政策等影响,芝麻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优化和调整我国芝麻生产的政策倾向、种植结构、良种研发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尤显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2009—2018年中国水稻生产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情况,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2018年水稻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分析了全国水稻生产主力省(区)10年间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并量化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水稻产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水稻生产主力省(区)中,黑龙江省稻作面积波动较大,年平均波动幅度为4.70%;产量波动较大的是黑龙江省和湖北省,年平均波动幅度分别为3.24%、3.49%;在产量变化贡献上,全国产量变化以单产水平提升为主,但各主力省(区)主导因素有差别,在保持全国各地区单产水平持续提升的情况下,应控制稻作面积缩减,扬长补短,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3.
利用研究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关统计数据,探究研究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单产和面积作用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近62年来,研究区的棉花种植面积、棉花产量和单产均呈上升趋势,而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1949—1985年间增长缓慢,1986—2011年增长迅速。(2) 就棉花总产波动来看, 单产的作用占42.04%,面积作用占50.96%,在1949—1985年间单产增加对棉花总产量提高的贡献较大,在1986—2011年间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对棉花总产量提高的贡献较大。(3) 1985年前棉花种植面积较稳定,波动不大,主要靠挤占粮食作物面积来扩大,1986年之后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迅速,主要途径为开荒造地。(4) 棉花市场价格的波动、生产成本的上升、产量的徘徊、生产环境的恶化和品种等直接影响着研究区棉花生产的竞争力和棉农增收。  相似文献   

4.
2015/16榨季,全球食糖产业处于减产周期,国际糖价先震荡探底后明显上涨。2015/16榨季中国糖料种植面积约138.27万hm~2,同比下降12.40%。其中,甘蔗种植面积明显下滑,甜菜面积稳中略升。由于甘蔗种植的比较收益不高,甘蔗种植意愿及田间管理程度下降,导致甘蔗单产水平不高、种植面积下降,由此国内食糖产量大幅下滑20.03%,至870.19万t。受糖价上涨刺激,2015/16榨季国内制糖企业或实现盈利或大幅减亏,食糖产销率提高2个百分点至93%。由于进口糖数量减少,2016年5月后中国食糖去库存进度加快。展望2016/17榨季,预计种植面积将小幅回升,国内食糖产量估计为980万~1 000万t。  相似文献   

5.
2016/17榨季全球食糖产业处于减产的第2年,国际糖价震荡下行,国内糖价先涨后跌。受甘蔗种植面积下滑影响,2016/17榨季中国糖料种植面积略降,但由于甘蔗种植比较收益回升,农民种植意愿、田间护理增加,中国食糖产量增长6.75%。2016/17榨季,因糖价上涨,农民收入增加,制糖企业普遍盈利;在贸易保障措施下进口糖有所减少,中国食糖去库存进度加快,但走私糖形势日益复杂。展望2017/18榨季,预计种植面积小幅回升,中国食糖产量估计为1000万~1 020万t;在贸易保障措施下,正规进口糖大致可控,单产、走私糖、替代品与储备政策等将对国内食糖产业格局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主导农业经济产业发展状况,通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获取广西甘蔗、柑橘、蚕桑、香蕉产业2011—2021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数据,计算不同产业单产量,基于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研究不同产业发展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发现,甘蔗、柑橘和蚕桑茧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榜首,甘蔗种植规模呈下降趋势,甘蔗单产逐年增产,柑橘种植规模呈增长趋势,柑橘单产稳步提高,桑树种植规模呈先增后减趋势,桑蚕茧单产较平稳;香蕉种植面积排名全国第三,产量及单产位列全国第二,种植规模缩减趋势明显,单产逐年提高。虽然广西主导农业经济产业取得较好成效,但仍存在产业发展不平衡、技术落后、缺乏自主品牌、产业链短等突出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加强科技创新、加强技术培训、加强企业培育,以促进广西主导农业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2014/15榨季中国食糖主产区糖料生产形势和农户种植行为,同时基于相关调研数据展望了2015/16榨季糖料与食糖生产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15/16榨季中国糖料种植面积下滑约10%,广西和海南甘蔗种植面积分别为68.67万hm~2和低于4万hm~2,全国食糖产量降至900万t,大约下滑15%。由于甘蔗收购价定价机制的改变、果葡糖浆替代食糖消费可能增强以及厄尔尼诺预期增强,食糖产量下滑的程度仍存在一定变数。  相似文献   

8.
中国甘蔗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0/2001至2015/2016榨季中国甘蔗生产数据,分析了我国甘蔗生产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6年来,我国甘蔗生产处于快速发展态势,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明显提高;敏感性分析表明,甘蔗种植面积是造成中国甘蔗总产量出现较大波动的主要因素;比较优势分析表明,广西具有绝对的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适合大力发展甘蔗产业,但单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云南、广东和海南也具有明显的甘蔗生产比较优势,应加强甘蔗产业发展;福建甘蔗面积不断缩小,比较优势处于劣势,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甘蔗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近15年原料甘蔗的生产特点以及影响甘蔗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探讨了我国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指出我国食糖消费前景广阔,为甘蔗生产带来了发展空间;蔗糖产量的增加主要靠甘蔗单产和蔗糖分的提高来实现,而扩大种植面积的潜力非常有限;能源短缺给甘蔗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还提出提升我国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相应措施,如培育甘蔗新品种、推广新栽培技术、改善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耕作条件、逐步推行蔗田作业机械化等。  相似文献   

10.
正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其面积占我国糖料面积85%以上,产糖量占食糖总产的90%以上,甘蔗产业已成为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几年,国内外食糖价格倒挂严重,导致食糖进口激增、国内库存高企,糖料生产出现明显滑坡,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据统计,2015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比2014年减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甘蔗主产区产量差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一帆  杨林生  孟博  战健  邓燕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1):2377-2388
【目的】对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现状进行研究,进而分析讨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消减产量差的潜力,以期为中国甘蔗增产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数据收集,从国家统计局获得1999—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的甘蔗产量及种植面积数据147条;从数据库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对1980—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下种量、施肥量、品种及对应产量的国内外期刊与硕、博士论文等进行检索,排除异常数据后,共获文献93篇,其中广西54篇,云南14篇,广东25篇。以不同产区试验产量数据前5%的平均值为产量潜力,以统计数据平均值为农户产量,以此计算各产区的产量差;进一步分析产量与施肥量、下种量及甘蔗品种的关系,得出各产区的推荐施肥量、下种量及高产品种,并讨论了优化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消减产量差的潜力。【结果】广西、云南、广东是中国三大甘蔗主产区,产量潜力分别为137.1、147.2、145.8 t·hm-2,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74.2、62.0、78.3 t·hm-2,分别实现产量潜力的 54.1%、42.1%和53.7%。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并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为提高甘蔗产量,广西产区推荐施肥量270 kg N·hm-2、99 kg P2O5·hm-2、208 kg K2O·hm-2,云南产区推荐施肥量228 kg N·hm-2、117 kg P2O5·hm-2、281 kg K2O·hm-2,广东产区推荐施肥量240 kg N·hm-2、71 kg P2O5·hm-2、193 kg K2O·hm-2;广西、云南、广东推荐下种量分别为8×104—10×104、10×104—12×104、8×104—10×104芽/hm2;三大产区高产品种分别是桂辐系列、桂糖系列和粤糖系列。【结论】广西、云南、广东三大产区甘蔗的增产潜力分别为62.9、85.2、67.5 t·hm-2;优化施肥可使广西、云南、广东分别增产16.9、28.4、25.3 t·hm-2,优化下种量可分别增产23.6、27.9、22.1 t·hm-2,优化品种可分别增产26.8、42.4、15.1 t·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指导我国甘蔗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1971~2005年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我国甘蔗主产区原料蔗产量与气温、雨量、湿度、日照等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影响我国甘蔗主产区甘蔗产量的气象因子和关键时段。[结果]各气象因子与我国甘蔗主产区原料蔗产量的相关性有较大的差异,部分丰欠气象指标跟甘蔗生理气象指标并不完全吻合。降水量是我国甘蔗主产区的共同关键气象因子。广东和海南甘蔗主产区热量条件好,广西甘蔗主产区雨热条件配合比较好,云南甘蔗主产区温光水条件配合比较差。[结论]该研究划分了我国甘蔗主产区甘蔗产量的丰欠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国木薯种植不同区域气候特点及其木薯种茎越冬贮藏方法,为我国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方法】在广西合浦、南宁、来宾及湖南、浙江等地,于入冬前采用活体田间保存,或离体露天堆放、地埋堆放、大棚内堆放等方法贮藏木薯种茎越冬,开春后检查存活的木薯种茎芽点数量,计算不同方法贮藏木薯种茎越冬的芽点存活率。【结果】在广西合浦地区采用露天堆放贮藏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均在90.00%以上,其中以露天浅埋堆放的种茎芽存活率最高,达94.38%;在广西南宁地区以塑料大棚堆放贮藏的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4.98%;在广西来宾地区以大棚内存放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几乎都在89.60%以上,其中大棚内盖蔗叶横放地埋处理的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8.79%;在湖南江永、浙江杭州采用设施化保护性越冬贮藏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较高。【结论】中国木薯种茎越冬贮藏,北纬21.6°以南地区的无霜区(广东茂名—广西合浦—云南景洪以南)可采用露天浅埋堆放和盖膜堆放的方法贮藏;北纬21.6°-23.8°地区轻霜至重霜边缘区(广东清源—广西来宾—云南临沧以南)可采用塑料大棚、露天盖膜堆放及大棚内地埋竖放等方法贮藏;北纬23.8°以北的重霜和低温区(广东清源—广西来宾—云南临沧以北至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可采用防寒性岩洞或地窖贮藏法及塑料大棚加小拱棚竖直堆放法贮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新的适宜广西蔗区自然栽培条件种植的优良甘蔗品种.[方法] 2012年对17个国内外甘蔗引进品种在广西甘蔗研究所进行了1年的新植试验.[结果]综合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是SP80-3280和FR98-53,蔗茎产量和蔗糖分均高于对照种新台糖22号;蔗糖分含量较低,但产量高的品种有粤引R2、VMC88-354、K86-110;产量一般,但早熟、高糖的品种有VMC71-39、CP94-1100、FR93-435.[结论]该研究可为广西蔗区甘蔗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及产量差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广 8A 是以含广东野生稻亲缘的优质早籼稻增城丝苗-8 选为母本,与保持系 1325B 杂交制保后再与 325A 测交并回交转育而成的野败型优质高产丝苗型籼稻不育系。该不育系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具备稻米品质优、配合力强、抗病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特点。自 2010 年通过广东省技术鉴定以来,以其为亲本配组并通过国家、省级审定或授权的水稻新品种已达 44 个,审定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区),这些品种均表现出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广 8A 作为水稻“广东芯”的作用,并作为试验材料广泛应用于栽培、生理等基础理论研究。其中,以广 8A 配组选育的广 8优 165、广 8 优金占、广 8 优 2168 组合,在省级区试中均呈现丰、抗、优高度协调性,并连续 4 年被遴选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从 2017 年至今,在广东累计推广面积达到 26 万 hm2 以上,在华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产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木薯生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姬卿  傅国华  闵义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7):191-196
以广西、广东、云南、海南、江西和福建6省区321户木薯种植户为样本,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木薯生产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各木薯主产区,福建家庭劳动力相对富余,海南家庭劳动力相对不足;云南户均家庭土地面积最多、为2.41 hm2,而广东最少,只有0.33 hm2;广西和江西户均木薯种植面积较多,分别为1.02、1.05hm2,广东最少,只有0.12 hm2;云南户均木薯种植获得的收入最多、为15 822.00元,广东最少,仅有822.98元.全国范围内,种植木薯总收入为18 069.9元/hm2,扣除总成本11 863.95元/hm2,净收入为6 205.95元/hm2,成本利润率达52.31%.影响木薯种植面积的第一因素是家庭土地面积,其次是家庭劳动力人数;影响木薯单产的第一因素是人工投入,其次是物质与服务费用;在木薯生产扩能方面,在国内首要发掘云南的生产潜力,其次为江西和广西,而在国外继续实施和推行以东盟、非洲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提出构建木薯种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木薯集约化高效种植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构建全国木薯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进行木薯生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广西、广东、云南、海南、江西和福建6 省区321 户木薯种植户为样本,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木薯生产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各木薯主产区,福建家庭劳动力相对富余,海南家庭劳动力相对不足;云南户均家庭土地面积最多、为2.41 hm2,而广东最少,只有0.33 hm2;广西和江西户均木薯种植面积较多,分别为1.02、1.05hm2,广东最少,只有0.12 hm2;云南户均木薯种植获得的收入最多、为15822.00 元,广东最少,仅有822.98 元。全国范围内,种植木薯总收入为18069.9 元/hm2,扣除总成本11863.95 元/hm2,净收入为6205.95 元/hm2,成本利润率达 52.31%。影响木薯种植面积的第一因素是家庭土地面积,其次是家庭劳动力人数;影响木薯单产的第一因素是人工投入,其次是物质与服务费用;在木薯生产扩能方面,在国内首要发掘云南的生产潜力,其次为江西和广西,而在国外继续实施和推行以东盟、非洲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提出构建木薯种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木薯集约化高效种植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构建全国木薯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进行木薯生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西蔗区白蚁的发生为害程度,明确各蔗区白蚁种类和优势种群,为白蚁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崇左市和北海市选择有代表性的蔗地进行白蚁为害程度调查;在广西崇左、南宁、北海、来宾和柳州市选择18个有代表性蔗地,对每个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白蚁种类并计算其百分比.[结果]广西甘蔗主产区均受白蚁为害,其中以崇左市和北海市蔗区受白蚁为害最严重.调查发现危害甘蔗的白蚁有9种,属于2科8属,优势种群为黑翅土白蚁(52.89%)、小头钩白蚁(19.11%)、黄翅大白蚁(11.11%)和黄胸散白蚁(6.67%).不同蔗区危害甘蔗的白蚁种类和优势种群不同,崇左市甘蔗白蚁种类有6种,优势种为小头钩白蚁、黑翅土白蚁和土垅大白蚁;北海市甘蔗白蚁种类有6种,优势种为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南宁市甘蔗白蚁种类有5种,优势种为黑翅土白蚁、黄胸散白蚁和黄翅大白蚁;柳州市甘蔗白蚁种类有3种,优势种为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来宾市甘蔗白蚁种类有2种,优势种为黑翅土白蚁.[结论]广西蔗区白蚁发生较普遍,已成为蔗区重要害虫;各蔗区白蚁种类和优势种群存在明显差异,应针对各蔗区白蚁优势种群开展白蚁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实行分区治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甘蔗马铃薯间套种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广西赤红壤蔗区土壤条件下甘蔗马铃薯间套种高效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间套种设置常规土栽、盖薄土叶、无土厚叶、薄土白膜等4个处理模式和无间套种作对照(CK),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模式马铃薯和甘蔗生长及产量水平.[结果]增加覆盖的甘蔗马铃薯间套种模式均比常规土栽模式显著增产,薄土白膜模式、薄土叶模式和无土厚叶模式比CK分别增25.39%、19.95%和13.51%,其中又以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而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未见对甘蔗产量及品质有影响,粮食作物马铃薯的收获有利于缓解蔗粮争地矛盾,增加蔗地单位面积收益,提高蔗农收入,值得在广西蔗区推广.[结论]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未见对甘蔗产量品质有影响,而间套种马铃薯采用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