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豆天蛾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对豆天蛾的营养成分、人工饲养、虫草研究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豆天蛾的种质鉴定、人工饲养技术、豆天蛾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最后对豆天蛾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豆天蛾是大豆生产上的暴发性害虫,但同时又是重要的资源昆虫.从豆天蛾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着手,对豆天蛾的综合利用及其资源发掘潜力进行了综述,并对豆天蛾的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宋越冬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10-11011
[目的]探讨蛹虫草在豆天蛾幼虫和蛹上的接种效果。[方法]以豆天蛾幼虫和蛹为寄主,进行蛹虫草接种试验,比较不种接种方法对豆天蛾幼虫和蛹感染虫草菌种的影响及接种效果。[结果]不同接种方法对豆天蛾幼虫和蛹感染虫草能力有影响。从感染虫草菌能力方面看,用浸过虫草液体菌种的洋槐叶饲喂的豆天蛾幼虫为寄主进行的接种试验的效果最好,其次为以放置在已经发满菌丝的固体培养基上并用洋槐叶饲喂的豆天蛾幼虫为寄主进行的接种试验;而豆天蛾蛹上接种的最佳方法为注射50山的液体菌种。[结论]该研究为蛹虫草寻求廉价的寄主和工厂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不同滞育时间对豆天蛾幼虫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豆天蛾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及肠道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滞育时间的豆天蛾幼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在滞育后期(150 d)达到最高值。滞育150 d的豆天蛾幼虫体内18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滞育60 d豆天蛾幼虫体内亚油酸含量降低0.030个百分点(P<0.05),滞育30 d、90 d、120 d、150 d豆天蛾幼虫体内亚麻酸含量分别高于对照0.140个百分点、0.060个百分点、0.060个百分点、0.080个百分点(P<0.05)。滞育30 d豆天蛾幼虫肠道碱性磷酸酶、己糖激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滞育120 d时达到最高值;海藻糖酶、丙酮酸激酶活性在滞育90 d达到最高值;滞育120 d山梨醇脱氢酶活性最高,比对照高18.37%(P<0.05)。综上所述,滞育期的豆天蛾幼虫营养价值提高,代谢酶活性波动明显。  相似文献   

5.
对豆天蛾反季节养殖成功试验中温室内外气象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温室中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豆天蛾反季节培育成功的主要有利影响因子,尤其温度是决定豆天蛾提前化蛹的关键所在,但同时也带来了病虫害增多以及二代成虫畸形比率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1988—2016年,利用黑光灯对农田天蛾科昆虫进行了调查鉴定,以探明天蛾科昆虫种类、灯下优势种和上灯规律。研究显示,农田灯下天蛾科昆虫有15种,隶属于4亚科14属,其中,云纹天蛾亚科昆虫最多,有5种;豆天蛾和甘薯天蛾为优势种,二者的上灯规律有所不同,平均上灯日期豆天蛾为6—9月,甘薯天蛾为5—10月,并各自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豆天蛾在阜阳市颍东区是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介绍了豆天蛾的生活习性、测报方法,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豆天蛾是大豆生产中的一大危害,但农民群众在豆天蛾的化学防治中用药单一、盲目,造成豆天蛾抗性上升和防治困难及防治成本大幅上升,为筛选豆天蛾防治的高效低毒替代产品,特安排本试验。1防治对象豆天蛾。2作物品种予豆27。3药剂处理处理1:核型多角体病毒20亿PIB/ml,1000倍液。处理:2:1%苦皮藤素1000倍液。处理:3:5%抑太保EC 1000倍液。  相似文献   

9.
<正> 豆天蛾是我国黄淮地区夏大豆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连年为害,普遍严重.1985年,安徽省阜阳地区豆天蛾成虫大发生,后经作者定株系统调查,发现豆天蛾卵寄生率达90%以上,其中黑卵蜂(Tele-nomus spp) 寄生率达82.1%,是豆天蛾卵寄生蜂的优势种群,有效地控制了豆天蛾幼虫的发生量.因此,在制定大豆害虫的综合治理策略和措施中,应重视豆天蛾卵寄生蜂的发生数量,注意加强保护和利用. 掌握黑卵蜂种群寄生豆天蛾在一定环境内的空间分布结构,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生活习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选用相应的田间取样技术和调查资料的数理统计代  相似文献   

10.
豆天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豆天蛾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豆天蛾的生物学习性、发生防治和综合利用的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豆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该虫以幼虫危害大豆叶片,轻则吃成网孔,重则将豆株吃成光秆,不能结荚,造成大豆减产40%左右,严重年份可造成大豆减产50%左右.  相似文献   

12.
20%三唑磷乳油对豆天蛾均具良好防治效果,推荐在豆天蛾幼虫发生初期用药100~150 mL/亩,对水50 L均匀喷雾,可有效地控制豆天蛾的发生与危害。为延缓害虫抗药性发生和发展,推荐用20%三唑磷100 mL/亩和其他不同杀虫机理的农药品种混用或轮换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豆天蛾幼虫肠道细菌分离及初步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天蛾是豆类作物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害虫,也是一种重要的食用昆虫资源,在山东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已形成特色菜肴。本文从人工饲养种群的老熟幼虫肠道环境中分离、纯化、培养,获得细菌8个菌株,对其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进行厂系统研究。鉴定结果表明:1号细菌菌株属于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2、3号菌株暂小能确定所属地位,分别记为Clanis bilntata(L_2)、Clanis bilineata(L_3);4~7号细菌菌株分别属于地杆菌属(Terrabactcr)、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fium)、李斯特氏菌属(Listefia)、丙酸杆菌属(Propi- onibactefium);8号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plus subtilis)。不同细菌属之间在豆天蛾幼虫肠道环境中存在数量方面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按照豆天蛾的发生世代的条件和生活习性,选择正确的人工养殖技术与方法,有效防止和控制天敌为害,提高种苗成活率。通过管理,促进入蛰幼虫提前化蛹和羽化,提高成虫交配产卵和孵化成活率。选择和引进感光型高蛋白大豆品种,通过扩行、减株、增加大豆单株叶片数和叶面积。为豆天蛾提供充足的食料,增加初孵幼虫投放量,提高人工养殖豆天蛾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滞育前后体内可溶性蛋白、糖类、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及滞育激素的变化规律,探索豆天蛾滞育的生理调控机制。【方法】以豆天蛾江苏种群的老熟幼虫作为供试虫源,分别在滞育前期、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3个不同时期测定幼虫体内可溶性蛋白、糖类、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及滞育相关激素水平。【结果】随着豆天蛾滞育进程推进,体内糖原含量不断降低,在滞育解除后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豆天蛾体内的单糖和可溶性蛋白及脂肪酸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均在滞育期降到最低,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滞育前期、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3个不同时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滞育解除后,豆天蛾体内的脂肪酸中的棕榈酸和豆蔻酸含量增长速率最快,亚麻酸和棕榈酸含量最高,均超过9000μg/g。此外,豆天蛾体内保幼激素(JH)和蜕皮激素(MH)在不同滞育时期也有一定变化,随着滞育进程的推进,JH滴度逐渐降低,而MH滴度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豆天蛾滞育形成过程中,体内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MH大量增加,同时JH...  相似文献   

16.
周之祎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17-118
介绍了不同剂量处理的40%毒死蜱乳油防治豆天蛾幼虫小区试验的内容与调查方法,结果表明40%毒死蜱乳油防治豆天蛾效果良好,适宜剂量为80mL/667m2,以对水50kg喷雾效果最佳,并应在低龄幼虫盛期施药。  相似文献   

17.
关帝山林区的天蛾种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了山西省关帝山林区鳞翅目Lepidoptera天蛾科Sphingidae昆虫24属31种。其中,鬼脸天蛾属Acherontia 1种;缺翅天蛾属Acosmeryx 1种;黄脉天蛾属Amorpha 1种;葡萄天蛾属Ampelophaga 1种;绿天蛾属Callambulyx 1种;背线天蛾属Cechenena 1种;白眉天蛾属Celerio 3种;豆天蛾属Clanis 1种;星天蛾属Dolbina1种;黑边天蛾属Haemorrhagia 1种;白薯天蛾属Agrius 1种;松天蛾属Hyloicus 1种;绒天蛾属Kentrochrysalis2种;长喙天蛾属Macroglossum2种;六点天蛾属Marumba2种;鹰翅天蛾属Oxyambulyx1种;月天蛾属Parum1种;红天蛾属Pergesa 2种;盾天蛾属Phyllosphingia 1种;霜天蛾属Psilogramma 1种;白肩天蛾属Rhagastis 1种;目天蛾属Smernthus 2种;红节天蛾属Sphinx 1种;斜纹天蛾属Theretra 1种。  相似文献   

18.
介绍淮北地区大豆常见病虫害如食心虫、蚜虫、豆天蛾、斜纹夜蛾、花叶病毒病和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方法,以提高大豆种植水平。  相似文献   

19.
豆天蛾卵寄生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是黄淮平原夏大豆的重要食叶害虫。笔者等1985年在阜阳大豆田进行系统调查时发现,豆天蛾卵寄生率高达91.7%,其中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的寄生率为17.9%,黑卵蜂(Telenomus spp.)的寄生率为82.1%。寄生豆天蛾卵的黑卵蜂以油茶枯叶蛾黑卵蜂[Telenomus(Aholcus)lebedea Chen et Tong]为优势种,寄生率占黑卵蜂总寄率的82.7%。1986年在宣城、芜湖、太湖、天长、蚌埠、和县、滁县、嘉山(明光)、宁国、桐城、蒙城、无为和合肥等地调查,寄生卵中赤眼蜂寄生率占8.6%,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豆天蛾核型多角体病毒(CbNPV)的gp41同源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基因组的结构打下基础。【方法】从豆天蛾幼虫尸体中分离纯化了豆天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提取其基因组DNA,用shotgun法构建了DNA片段的文库,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对CbNPV的gp41同源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CbNPV的gp41同源基因长度为933 bp,编码31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CbNPV GP41与I类NPV及II类NPV GP41的同源性分别为53%~61%和56%~73%。【结论】初步推测,CbNPV与II类NPV的亲缘关系可能更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