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小麦机械化精量播种应处理好小麦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个体营养好,发育健壮,穗足,穗大、千粒重增加。总结了冬小麦精播与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小麦精播高产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播种量,充分利用分蘖成穗,较好地处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从而促使穗多、穗大,粒重增加.因此,精播可以较好地解决小麦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是小麦高产栽培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小麦精播高产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播种量,充分利用分蘖成穗,较好地处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从而促使穗多、穗大,粒重增加。因此,精播可以较好地解决小麦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是小麦高产栽培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一、选用良种选用分蘖成穗率高、耐水耐肥、高抗倒伏、株型紧凑、成熟落黄好、  相似文献   

4.
晋中小麦高产群体分蘖消长与成穗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晋中小麦不同群体密度、肥力、品种等栽培因素所构成的群体分蘖成穗率可达到30%~35%以上,精播高肥的甚至可达到50%~60%,这正是晋中以后降低播量、采取常量播种与半精播、甚至精播的理论依据。在晋中条件下,不论精播、半精播、常量播、超常量播都可以组成高产的合理群体结构。其中,土壤肥力是决定群体产量的首要基本因素,试验随肥力投资的提高产量显著提高,基础肥力的提高,特别是有机肥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以适当降低播种量为中心,充分利用分蘖成穗,比较好地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从而使穗足、穗大,粒重增加。一、选用良种选用分蘖成穗率高、耐水耐肥、抗倒伏、株型紧凑、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有利于精播高产栽培。如周麦22、众麦1号、众麦2号、百农矮抗58等品种。播种前种子要经过精选,种子纯度在99%以上,发芽率在95%以上。二、配方施肥实行精播高产栽培,必须以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要求土壤耕层养分含量指标为:有机质含量为1.08%~1.  相似文献   

6.
研究探索了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冬小麦宽幅播种技术,对冬小麦冬前出苗情况、冬前和春季总分蘖、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动态状况,及收获期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生长发育与产量性状方面的影响好于采用传统“条线状”播种方式播种.  相似文献   

7.
宽幅精播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小麦宽幅精播栽培增产的机理,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材(播前用种衣剂包衣),采取大田对比试验设计方法,以传统精播为对照(CK),2012~2014年连续2个小麦生产年度进行生产示范效果对比试验,分析了宽幅精播栽培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精播较传统播种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5.26%、5.07%和2.74%,产量提高859.5 kg/hm2,增产率达12.28%,效果优于传统播种方法。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有效协调小麦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小麦高产稳产。本研究结果可为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在小麦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宽幅精播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宽幅精播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群体动态、产量以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等行距宽幅精播有利于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提高;与留套种行宽幅播种相比,等行距宽幅精播小麦分蘖数多,成穗率高,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等行距宽幅精播烟农5158和青麦6号的成穗率较高,产量提高显著;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等行距宽幅精播的济麦22穗粒数显著增加,相比对照产量增加显著。等行距宽幅精播相比留套种行宽幅播种和传统播种方式产量提高范围为11.6%~16.4%,且烟农5158的亩产量达到719.3 kg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9.
小麦精少量播种及适地高产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精少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以培肥地力为基础,精量匀播、培育壮苗为前提,高产低耗为目的,通过减少基本苗,培育壮苗,控制无效分蘖和过多的有效分蘖,使麦田群体较小,结构合理,个体健壮,从而达到穗足、穗大、粒重而高产。近年生产实践证明,在当前关中灌区小麦生产水平普遍进入中、高产阶段的特定条件下,要实现中产变高产或高产更高产的飞跃,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常规栽培模式,实行精少量播,走“低群体,壮个体,依靠主茎、分蘖并重或更多依靠分蘖成穗”的高产途径。精少量播高产栽培技术,应充分体现高(高土壤肥力)、宽(宽行距)、大(大穗大粒品种)、足(足墒下种)、稀(合理稀植)、早(适期早播)、浅(适当浅播)、匀(苗齐、苗匀)的“八字”方略,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并通过冬春巧管,控制无效分蘖,促进个体健壮生长,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分蘖成穗率,以保证亩穗数和增加穗粒数及提高千粒重,实现高产量、高效益。……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以扩播幅、增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种子分散式粒播的小麦栽培技术。该技术可避免小麦群体争肥、争水、争光照,实现分蘖粗壮、根系发达、增加穗粒重、提高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1.
播种密度对"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8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过两年的试验表明:小麦新品种"川农18"在高产栽培中,产量潜力比川麦28更高,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的有效穗突破了四川现有品种的上限,致使生物产量较高。川农18单位面积有效穗较高的原因,除了较强的分蘖能力外,主要在于它有更高的分蘖成穗率。本研究指出,不同的播种密度对川农18最高苗影响较大,对成穗数和叶面积指数有所影响,但对产量影响不大。与对照相比,川农18有较强的群体协调能力,在不同的播种密度情况下,均比对照的田间群体结构好,叶面积系数合理,剑叶质量较好,倒伏较少,穗数和穗重的互补能力强,更容易发挥高产潜力。川农18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单穗重和单株生产潜力高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小麦精密播种栽培技术"对品种特性的要求,有利于在我国南方麦区建立新的小麦栽培模式。作者建议:在川农18高产栽培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播种量(50~100kg/hm2),以充分利用分蘖成穗达到高产稳产、节支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小麦新品种“洛麦22”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对洛麦22产量影响较大的播种期(x1)和播种量(x2)二因素高产优化栽培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播种量的合理配置是夺取高产的关键,并得出洛麦22的优化栽培技术组合,即最佳播种期为10月6~7日,最佳播种量为114.8 kg/hm2。  相似文献   

13.
小麦撒播栽培技术是为解决水地回茬麦产量低及播种时劳畜力紧张等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项简化栽培技术。对此项技术的增产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 ,明确了撒播栽培与常规条播比较 ,具有省工省力和光能利用率高的优势 ,能形成大群体、壮个体 ,增加穗数 ,提高粒重 ,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4.
邹利清 《北京农业》2011,(33):42-43
探讨福建省浦城县"美冠绿剑王"苦瓜大棚秋延后栽培的有关技术。利用"美冠绿剑王"苦瓜不同播种期试验、不同施肥处理试验、密度与整枝方式双因素试验来比较单瓜质量和产量。通过试验结果,得出福建省浦城县"美冠绿剑王"苦瓜秋延后栽培,9月20日播种是栽培的合适时期;高肥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整枝方式对产量和单瓜质量没有影响,密度2500株/667m2产量较高,密度加大,平均单瓜质量减小。  相似文献   

15.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7的高产纪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2003年在四川省彭山县示范种植了400多公顷川农17等协调型小麦新品种,普遍反映该新品种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抗倒伏,穗数与穗重协调,成熟时仍保持了较多的绿色叶片,出现了较多的高产田块。经验收,实收产量最高的田块产量达9712 5kg/hm2,据记载,这是迄今成都平原上的小麦高产新纪录。高产栽培的基本经验是降低基本苗数量,施足底肥,适当追肥,抽穗后保持田间不干旱。  相似文献   

16.
2006~2008年连续3a进行了夏玉米栽培攻关试验,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麦后直播、密植足穗、适当晚收和成熟收获是获得超高产的关键,并创出了大面积连片产量13500.0kg/hm^2、小面积产量16017.0kg/hm^2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17.
小麦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总结、归纳和提炼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学方法和结构化途径,建立了具有时空适应性的小麦栽培管理动态知识模型系统,用于确定不同环境条件和生产系统下的小麦生育特征及栽培管理技术方案,系统包括:产量水平与产量结构、主要品质指标、品种类型、播种期、基本苗、播种量、适宜生育期;主要生育期的茎蘖数、叶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等动态指标;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和粒叶比等源库指标;氮、磷、钾肥料运筹及主要生育期的水分管理等。本系统克服了传统作物栽培模式与专家系统的地域性强和广适性差的不足,从而为实现作物栽培管理的定量化和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小麦播种期间降水多易形成晚播弱苗的实际,综合了近几年来晚播小麦的高产经验,总结并提出了以提高播种质量、促弱转壮、增穗增粒为应对管理目标,以适当增加播量、晚冬灌、早春返青期肥水管理、适时化控、拔节期肥水齐攻等为关键点的应对技术措施,对指导区域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麦优势蘖利用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多年试验研究,提出了:①超高产小麦优势蘖组的概念、指标及合理利用模式。②超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动态指标及高效施肥策略。③超高产小麦群体结构和质量指标。④超高产小麦栽培应具备的土壤基础养分指标与优化施肥技术指标。⑤以优势蘖利用为核心的“三优二促一控一稳”超高产栽培技术。三优:一是优良(优质)超高产品种选用。二是优势蘖组的合理利用。三是优化群体动态结构和群体质量。二促:一促冬前壮苗,打好高产基础。二促穗多穗大粒重,高产优质。一控:合理控水控肥、控苗壮长。一稳:后期健株稳管,促粒防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长期冬小麦免耕或旋耕、夏玉米免耕使耕层变浅,养分含量降低,对根系发育和产量造成影响。通过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中不同耕作模式来探寻小麦玉米周年中夏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耕作模式及机理。【方法】供试品种选用郑单958(ZD958),3个试验处理为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夏玉米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节根数量等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MR与MN处理0—30 cm的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节根层数、节根条数及节根干重较RN处理差异显著,分别提高59.1%、37.5%、22.8%、41.1%、59.2%、5.9%、21.0%、50.8%和68.5%、50.0%、16.7%、33.7%、44.0%、3.9%、20.1%、57.6%;根系TTC还原强度、TTC还原量、活跃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及根系伤流速率也有显著提高,分别提高82.6%、91.9%、33.9%、34.5%、24.0%和109.9%、108.5%、83.8%、65.1%、14.7%;与RN处理相比,MR与MN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显著增加,分别提高8.5%、11.7%、4.9%和3.9%、8.5%、4.2%,产量显著提高29.5%和23.7%。冬小麦播前翻耕可以显著改善夏玉米根系数量与质量特性,有利于提高产量。与MR处理相比,MN处理显著提高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分别提高了22.8%、37.21%;但MN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节根层数、茎秆伤流速率、TTC还原量及TTC还原强度较MR处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MR处理与MN处理相比,其有效穗数提高4.7%,但两处理之间千粒重和穗粒数差异不大,产量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结论】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较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可显著提高根系特性从而提高了产量。而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和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的根系特性指标和产量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主要是冬小麦播前翻耕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特性指标起主要作用。综合比较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免耕(MN)是黄淮海区夏玉米生产最为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