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香格里拉县典型区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径流小区观测、植被群落调查、土壤理化分析等途径,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退化陆生生态系统,通过自然恢复和人为诱导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所改善.根据植被群落结构和进展演替趋势分析,天然次生林的生态功能最好,人工混交林和灌丛次之,荒草丛最差;灌丛的土壤理化效应最佳;天然次生林和灌丛有较好地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坡耕地是退化最严重的脆弱生态系统类型.  相似文献   

2.
草地是牧区生活、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草原退化面积大、分布广,加快开展退化草地修复已成为生态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对我国退化草地的基本现状及研究基础进行了简单介绍,着重分析了现有的主要自然修复措施和人工干预修复措施,分析结果显示:围栏封育、轮牧、休牧、禁牧等自然修复措施对退化草地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适用于各类型的草地,是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恢复的有效措施,但不同类型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围封、禁牧后应视恢复状况进行合理利用;免耕补播、施肥、浅耕翻、划破草皮、切根等人工干预修复措施是中重度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恢复的更重要更有效的措施,但修复应用时需根据不同的草地类型、不同的自然条件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最后对当前退化草地修复和修复后利用研究进行了思考和展望,期望能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石漠化治理、土地利用方式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人为干扰因素。在前人对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治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和生态恢复动态过程为出发点,分析并探讨人为干扰对于植被、土壤、凋落物、土壤生物结构、功能和多样性的扰动。提出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应注意对生态系统要素的维持和丰富,并加强对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和生态过程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侵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土壤质量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特征和类型.在扩展土壤功能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壤质量的概念及类型,侵蚀对土壤物理质量、化学质量和生物质量的影响,侵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土壤质量指标的选择及评价,提出了减少土壤侵蚀的质量管理措施,并用量化的土壤质量指标识别退化土壤的范围和程度,并提出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5.
滇西岩溶山区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退化土壤的恢复是目前生态重建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岩溶地区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对云南西部岩溶地区洱源县炼铁山区土壤退化现状和土壤特性的分析研究表明:人为活动已引起岩溶山区土壤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退化;不论是次生林或人工林,还是坡耕地、果园和桉树林,与人为干扰较小的阔叶林相比,都呈现明显的退化现象;而坡耕地和桉树林的退化尤为严重.在分析云南西部岩溶山区土壤退化状况及退化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6.
侵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土壤质量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特征和类型.在扩展土壤功能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壤质量的概念及类型,侵蚀对土壤物理质量、化学质量和生物质量的影响,侵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土壤质量指标的选择及评价,提出了减少土壤侵蚀的质量管理措施,并用量化的土壤质量指标识别退化土壤的范围和程度,并提出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7.
退化河岸带生态景观的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恢复退化河岸带这一典型的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人为干扰、河水侵蚀程度、地形及土壤变化、生态环境多样性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退化的河岸带生态景观恢复应在生态景观或者生态环境上进行考虑,抓住对其影响的机制和退化的主导因素,通过河岸带修复设计和植被重建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及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层片结构,高度级结构及其动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的退化程度越严重,群落的层次,层片和高度级结构越简单,随着群落的恢复,群落的层次,层片和高度级结构也得到逐渐恢复,但各自的恢复速率是不同的,人为干扰和立地条件对退化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和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恢复生态学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经济依赖于健康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提供的自然资源和服务.生态恢复旨在通过自然过程,辅以人为积极的干扰,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能够自我维持、具有恢复力和相互连接的状态,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环境支撑与资源保障.为恢复而做的参照生态系统是建立在对过去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充分研究、以及对各种生态关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动态变化的目标综合体.鉴于变化的环境和人口压力,恢复的生态系统没有必要恢复到其原来的状态,它将可能沿着一个改变了的轨迹发展.对不同退化类型、程度和区位的生态系统,采取什么措施、强度和投入规模,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的追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等,通常的做法是在这些因素之间寻求一种均衡.结合国内外恢复实践的经验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我国生态恢复的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西南地区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动态、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种子库这三大特征,综合梳理了学者们关于西南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大致研究情况。然后提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西部地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原因,认为:持续干旱、植被退化、暴雨集中、土质疏松为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滥垦、滥牧、乱砍、林草资源过度利用,以及人工植被建设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协调是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结合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繁重、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资金投入不足的现实,以植被快速恢复为突破口,根据立地类型特点,总结出了退化荒山生态系统恢复模式、退化农田林草建设模式和侵蚀沟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红壤地区土壤退化及恢复重建研究(Ⅰ)红壤的退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红壤的生态脆弱性及亚热带的暖湿气候特征,亚热带红壤区已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与退化的严重区域,亚热带红壤的退化机理及恢复与重建成为土壤学、水土保持、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红壤退化的过程、机理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退化红壤的生态恢复及重建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退化严重,且大部分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恢复为何种生态系统类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采用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各个生态功能区主体生态系统功能,推导发挥此功能的生态系统类型的方法,识别关键生态系统类型.以内蒙古自治区和林县为例,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3S技术等方法,在评价该县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基础上,将该县划分为3个一级生态区,11个二级生态功能区.根据各个生态功能区的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发挥该功能的可能生态系统类型.再根据全国自然植被区划、气候变化趋势模型以及现状植被类型,识别各个生态功能区的关键生态系统类型.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地区退化植被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岩溶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是喀斯特地区防治石漠化、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最重要屏障,但其自身生产力、生物质保有量明显低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易受到干扰破坏而发生退化.在深刻理解退化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喀斯特森林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一般特征,并对典型退化森林植被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进行了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15.
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砒砂岩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倍受重视,多年不懈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形式仍旧严峻,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治理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大面积的人工林也面临着退化风险和更新难题。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成果丰富,但该区水文下垫面复杂多变,侵蚀类型多样复合,前人的研究仍沿用黄土高原区的理论与方法,极大的限制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发展。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科研经验,概括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基岩侵蚀内因、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4个角度,对砒砂岩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工作的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剖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发展发向。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挖掘草原生产潜力的途径、技术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侯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6):3229-3238
草原是中国第一大陆地生态系统,面积近4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7%,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的重要资源,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带。然而,由于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中国草原面临严峻的生态退化、植被生产力衰减、草畜矛盾突出、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生态和生产功能均严重下降,成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约性区域之一。系统地、可持续地挖掘草原生产潜力,有效提升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是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加速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挖掘草原生产潜力主要有三方面途径,一是进行退化草原恢复,提高草原生产力;二是进行旱作栽培草地建设;三是发展高效草业。针对不同类型退化草原,采取自然恢复、优化利用、人为改良等改良与恢复措施,可加速退化草原恢复进程,并提高退化草原生产力20%—30%甚至40%—50%。在半干旱区由于水土资源的限制,应重点发展以粮改饲为主的旱作栽培草地,以挖掘本土牧草优异资源为主,选育和扩繁抗旱、抗寒、耐牧型牧草品种,研发和应用旱作草地栽培技术、收获加工技术、土壤保育及耐旱材料等,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旱作栽培生产效率,可提高生产力2—3倍。在区域水资源条件较好且综合平衡的基础上,适度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如按提高生产力10—20倍计,每年可增加饲草1.5×10~7—3×10~7 t,可解决2×10~6—4×10~6 hm~2草地的优质饲草的生产问题。为保障可持续挖掘草原生产潜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发挥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长效驱动作用,紧紧把握推进方式转变,在草畜平衡的范畴中鼓励草地优化利用,以不断挖掘政策效益和可持续挖掘草地的第一性生产潜力和第二性生产力;二是建议和实施可持续挖掘草原生产潜力研发计划行动。重点开展天然草原饲草生产力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半农半牧区高效草牧业技术模式和示范,突破生产饲草生产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水土生物等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约草畜结合的饲草质量差、调制利用差、转化效率差的技术难题,综合提高饲草转化利用效率。三是建立不同类型区现代草业大示范区。针对不同草地类型的特点和面积进行战略布局,建立区域性的大示范区,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四是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市场体系,鼓励建立多元主体综合体形式运作市场,助推草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采用调查分析法,在现场勘测和分析相关资料、文件的基础上,分析了迪那凝析气田地面工程水土流失与自然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了典型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预测了水土流失面积。结果表明,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将扰动原地表面积674.02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造成设施水土保持功能的丧失或者降低的总面积高达674.02hm^2。研究结果为迪那气田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马志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821-4823
开发建设项目导致了大量的人工边坡和生态破坏.生态修复的开展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进程,彰显了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然而在一些特殊困难的立地条件下,普通的生态修复技术就不能凑效,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针对困难立地的生态修复技术——工程绿化技术便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对工程绿化技术的概念、技术体系、应用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