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玉米籽粒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了解不同品种玉米籽粒容重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方法】采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的方法,对多个玉米品种籽粒的容重和产量、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将山东省最新审定的29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三类,高容重型(H-TW)、中容重型(M-TW)和低容重型(L-TW)。玉米容重的变异来源于基因型和试验地区,二者均达极显著水平。受基因型控制的籽粒形状是决定容重的重要因素,不同粒型之间容重差异显著,容重值排序是爆裂型>硬粒型>马齿型。施氮肥对玉米容重的影响不大,同一品种不同的施氮量处理之间玉米的容重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玉米籽粒容重与千粒重和产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容重与蛋白质含量和淀粉总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粗脂肪含量呈负相关。通径分析指出赖氨酸含量对玉米容重起负作用,且由于决定系数最小(R(3)2=-0.05%),成为影响容重的主要限制因素,尤其是对蛋白质形成的限制,但对淀粉总含量的限制作用较小。【结论】提高玉米籽粒容重,应该首先着眼于籽粒总淀粉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明确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计了秸秆还田(0、11400 kg/hm2)和施氮肥(0、375kg/hm2)二因素试验,研究了处理间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后玉米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增加,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而赖氨酸含量没有变化。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淀粉含量。与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穗粒数、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不同年代主推玉米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主要推广品种为材料,研究中国玉米主推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以期为未来的优质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50—2000年代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共35个,种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顺义试验基地,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种植5行,3次重复,选中间2行收获,收获后考察每小区籽粒产量、容重,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籽粒中淀粉、蛋白质与脂肪的含量。对所有品种的品质性状、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同时对品质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每个年代的各品质性状、产量的平均值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品质性状与产量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年代内,玉米品种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容重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在9.54%—18.74%,产量的变异系数为4.53%—33.33%,表明每个年代内不同品种的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容重差异较小,脂肪含量与产量变异幅度较大。年代间的产量呈极显著差异,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容重在年代间的差异也呈极显著水平,但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1950—2000年代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年代变化呈逐渐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871 kg•hm-2;淀粉含量随着年代变化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5%;蛋白质含量随年代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0.31%;容重随年代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5.97 g•L-1。淀粉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493),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678)。由以上说明,1950—2000年代玉米主推品种淀粉含量的上升,蛋白质含量的下降与产量的提高具有相关性。【结论】1950—2000年代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淀粉含量与容重有所提高,蛋白质含量稍有下降趋势,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缺钾对不同品种冬小麦土壤钾素及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河北省生产上适用的49份冬小麦品种或品系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结果】 土壤缺钾处理,不同品种冬小麦土壤缓效钾、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6.57%~39.06%、5.21%~53.10%;籽粒产量、千粒重、穗粒数、穗长分别降低4.24%~44.48%、1.49%~41.04%、0~49.98%、0~36.87%;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性、拉伸面积、延展性分别降低0.07%~19.25%、0.39%~19.74%、1.40%~28.90%、0.17%~5.79%、0.19%~43.47%、0.72%~19.63%,但淀粉含量升高了0.03%~13.67%。【结论】 与正常钾相比,缺钾使得土壤钾含量、籽粒产量及产量要素、籽粒品质(除淀粉外)均呈不同程度降低,主要影响了品质指标中的拉伸面积、沉降值、湿面筋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5.
基于11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长期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小麦淀粉特性和加工品质的影响,以期在品质改良的同时达到氮肥减施的目的。试验在玉米秸秆还田(SR)和秸秆不还田(NSR)两种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用量处理(N0、N1、N2、N3、N4),测定其小麦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延展性、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硬度、容重及糊化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SR-N处理对小麦籽粒品质及糊化特性有显著影响。SR-N2处理下小麦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最高,较SR-N0处理分别增加8.2%和5.7%。SR-N4处理淀粉沉降值、延展性、湿面筋含量、吸水率较SR-N0处理分别提高89.2%、20.3%、27.7%和6.7%。SR-N2处理小麦籽粒硬度和容重较SR-N0处理分别提高12.8%和1.3%;淀粉峰值粘度、谷值粘度、终值粘度较NSR-N0处理分别提高6.7%、10.0%和4.1%。SR-N2处理的反弹值比NSR-N0处理显著提高2.3%,而SR-N4处理的稀懈值比SR-N0处理下降2.9%。各处理糊化温度范围在75.0~78.5℃,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长期玉米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180 k...  相似文献   

6.
氮肥对啤酒大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优质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2号为材料,研究施氮量、氮肥运筹对啤酒大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上升,淀粉含量降低;②氮肥运筹技术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速率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后期施氮量增加,有利于蛋白质含量增加和积累速率提高;③在本试验条件下,扬农啤2号在施氮量为150 kg·hm-2、基、苗、拔节肥比例为7:1:2、基本苗为225万·hm-2的栽培技术组合下,可获得单产8 000 kg·hm-2,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容重、发芽势和发芽率等品质指标均达到优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选用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有显著差异的4个粳稻品种,研究了氮肥对水稻灌浆成熟期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使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的比率明显大于直链淀粉;灌浆过程中不同品质类型的品种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均为抽穗后18d出现峰值,但淀粉分支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劣质品种比优质品种早;灌浆过程中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不因氮肥的高低而发生变化,淀粉分支酶活性在灌浆前期受氮肥的影响很小,但灌浆后期随氮肥的增加酶活性呈下降趋势;灌浆部分时期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品种和氮肥间表现互作,但淀粉分支酶活性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均没表现互作。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普通玉米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吉林省普通玉米品种主要营养品质的变化趋势。[方法]对1995~2006年吉林省育成的普通玉米品种的品质指标(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及淀粉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普通玉米的粗蛋白含量为8.06%~13.97%,平均10.37%;粗脂肪含量2.85%~9.70%,平均4.56%;粗淀粉含量62.59%~76.80%,平均71.15%。就年际间变化而言,粗蛋白含量变异较大,但整体呈比较平稳趋势;脂肪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变异较大;粗淀粉含量整体比较稳定且呈上升趋势。就省内不同地区而言,粗蛋白含量除通化和白山地区较低外(9.99%),其他地区基本相当,变辐为10.13%~10.48%;延边地区粗脂肪含量较高,为5.42%;通化和白山地区的玉米品种粗淀粉含量较高,为72.01%。[结论]吉林省普通玉米品种品质指标偏低,不同品种间变异比较大,品质改良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9.
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籽粒建成和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掖单13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覆膜与露地条件下春玉米籽粒建成与品质形成规律.结果表明二者在变化趋势上相同,但在籽粒建成与营养品质形成的实质上有显著差异.地膜覆盖可显著地提高籽粒灌浆速率,百粒籽粒干重日平均增长0.6g,比露地提高20%,最大增长速率1.24g/100粒@d,比露地提高5%.成熟期,使籽粒百粒重(干)增长10.7%,可显著提高籽粒脱水速度,降低籽粒后期含水率.覆膜能显著地提高籽粒淀粉、粗脂肪、粗蛋白质、还原糖、水溶性糖、蔗糖含量,分别比露地平均高出1.89,0.18,4.77,0.39,1.7,1.3个百分点.地膜覆盖不仅是春玉米的增产措施,也是全面提高春玉米品质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覆膜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品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小麦品种覆膜后,籽粒容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蛋白质含量比同期晚播提高 1.8%,与正常播种差异不显著。与正常露地播种比,覆膜对不同品种的于、湿面筋和沉淀值没有影响,但品种间的容重、于面筋、湿面筋和沉淀值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学学报》2023,22(6):1658-1670
Plastic film mulch systems are used widely in arid areas, and the associated tillage measures affect soil properties, root and crop growth, and nutrient uptake. However, much debate surrounds the most suitable tillage method for plastic film mulch systems. We conducted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ree tillage treatments - rotary tillage before ridge–furrow plastic film mulch (MR), no-tillage before ridge–furrow plastic film mulch (MZ), and plow tillage before ridge–furrow plastic film mulch (MP) - on soil total nitrogen, available nitrogen, root stratification structure, nitrogen transfer and utilization, and maize y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P had better soil quality than either MR or MZ over 2019 and 2020, with higher nitrate-nitrogen and total nitrogen in the 0–40 cm soil layer. MP improved th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more than the other treatments, produc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root numbers and root biomass for the aerial and underground nodal roots than MR and MZ. At harvest, MP had the highest root biomass density, root length density, and root surface area density in the different soil layers (0–20, 20–40, and 0–40 cm).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occurred between root biomass and abovegrou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during maize growth. During grain filling, MP had the greatest nitrogen transfer amount,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root and aboveground nitrogen transfer by 19.63–45.82% and 11.15–24.56%, respectively, relative to the other treatments. MP significantly produced 1.36–26.73% higher grain yields and a higher grain crude protein content at harvest than MR and MZ. MP also had higher values for the nitrogen harvest index, nitrogen uptake efficiency, and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than MR and MZ. In conclusion, plow tillage combined with a ridge–furrow plastic film mulch system facilitated maize root development and improved nitrogen utilization, thereby increasing maize yield more than the other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12.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毕节地区玉米新技术在玉米增产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各种技术措施中,肥料措施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贡献率达到41.03%;品种其次,达33.58%;栽培技术再次,达20.07%;病虫害综合防治最后,达5.33%。在各项玉米新技术进步中杂交种对产量影响最大,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0.19%,其次是氮肥21.57%、合理密植9.13%,前三项技术的科技进步率达60.89%,磷肥8.57%、有机肥6.21%、钾肥4.68%、育苗移栽3.95%、地膜覆盖3.60%、种子包衣3.40%、绿肥垄作3.38%、虫害综合防治3.14%、病害综合防治2.18%。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使用肥料,提高玉米品质,以极早熟玉米新品种边单3号为试验材料,在6个氮素用量和6个磷素用量条件下,研究氮磷肥用量对边单3号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籽粒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和赖氨酸等含量的变化均受氮素和磷素用量的影响,蛋白质、淀粉及赖氨酸的含量受氮素的影响较大,而籽粒脂肪的含量受磷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玉米栽培模式与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建立科学的栽培模式和施肥方式,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和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采用常规裸地栽培玉米和地膜覆盖栽培玉米2种模式下的不同的施肥方式,测定多个微生物指标,土壤的养分和理化特性指标。结果表明:1)栽培模式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两者的差异性不同;2)各种微生物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细菌、固氮菌,防线菌和真菌。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有机质、土壤pH、碱解N、全N、全P、速效K、速效P、土壤含水分量和土壤温度。不同模式下两指标变量组之间有极其显著的相关系数-0.932 1;3)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重要性影响不大。只要含N,是否含P、K对微生物的影响不明显。复合施肥对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有重要影响.由此可以得出:不同的栽培模式仅在苗期前期和成熟后期,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并且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重要性及各指标无显著影响。各种微生物和各个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指标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麦-肥-玉种植模式下,通过改变土壤微地形和覆盖种植,设置了不同垄作方式,覆盖地膜和小麦秸秆处理。研究表明:垄作和覆盖栽培处理的产量比平作露地栽培的高,增产幅度和垄作、覆盖的方式有关,以绿肥垄作覆盖地膜的产量最高,绿肥垄作覆盖秸秆的产量次之。增产幅度为587.15~1322.15 kg/hm2,增产14.2%~58.1%。在玉米栽培时垄作和覆盖能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垄作和垄作覆盖处理的土壤容重比平作减少0.05~0.08 g/m3,孔隙度增加2%~4%,土壤全氮、有机质略有下降,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所上升,以覆盖垄作地膜处理的变化较大,在垄作覆盖下,作物产量明显增加,耗水量减少,水分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西北旱地春玉米磷肥利用更高效的栽培措施,在覆膜与不覆膜2种栽培方式下分别设置条施聚磷酸铵(LAPP)、撒施过磷酸钙(BSSP)、条施过磷酸钙(LSSP)、对照(不施磷肥,CK)4种不同的施磷措施,研究不同措施对春玉米前期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春玉米生育前期,覆膜栽培措施相较于不覆膜处理提高了耕层土壤水分含量(24.7%)、温度(11%)、生物量(181%)、地上部磷素累积量(159%)。LAPP处理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覆膜条件下比LSSP处理平均提高7.4%~20.4%,在不覆膜条件下比BSSP处理平均提高14.8%~45.9%。此外,LAPP处理下土壤速效磷含量及播后50 d的总根长、根表面积、<0.5 mm细根长等整体上要优于其他处理。结果表明,在西北旱地雨养农业区,覆膜栽培措施仍是春玉米保水保温、促进生长的主要途径,条施聚磷酸铵等施磷措施有利于磷肥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线虫作为指示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生态学领域,成为指示土壤健康的重要生物。为了探明多年覆膜连作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内蒙古赤峰地区多年覆膜连作和未覆膜连作玉米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线虫功能类群及生态指数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多年覆膜连作导致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粉粒含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阳离子交换量、蔗糖酶、蛋白酶、脲酶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土壤容重、砂粒含量和过氧化氢酶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所有处理共鉴定出土壤线虫群落55个,覆膜连作玉米田49个,未覆膜连作玉米田50个;覆膜处理的玉米田中,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植物寄生线虫、c-p1和c-p2类群数量均显著低于未覆膜玉米田(P0.05)。覆膜连作玉米田中,总成熟度指数(MMI)、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和通道指数(CI)均显著高于未覆膜玉米田,富集指数(EI)显著低于未覆膜玉米田。这说明多年覆膜连作改变了土壤环境,使多种土壤理化指标降低,影响了土壤线虫群落结构,降低了土壤线虫的数量和组成。  相似文献   

18.
旱作水稻营养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覆盖物、施氮量、施氮配比对旱作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覆膜旱作可通过增加施氮量、提高穗肥比例来增加齐穗后叶片、根系中氮素和磷素的含量及茎鞘中钾的含量,并提高产量;水稻盖草旱作可通过提高分蘖肥比例来增加齐穗后根中氮、磷、钾的含量,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模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季土壤氮素供应动态的影响。试验设2个处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K)、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分析了玉米生长季土壤全氮、硝态氮(NO-3-N)、碱解氮、铵态氮(NH+4-N)在0~100 cm土层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NO-3-N和NH+4-N含量变化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整体上从表层到底层依次降低。玉米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T处理的NO-3-N和NH+4-N含量显著低于CK,0~10 cm土层降幅分别为24.7%~59.9%和4.4%~46.8%,10~20 cm土层降幅分别为20.5%~58.0%和8.7%~31.7%;玉米进入拔节期后,20~100 cm土层T处理的NO-3-N和NH+4-N含量出现明显的累积效应。栽培方式改变了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栽培方式各生育时期全氮及碱解氮含量整体上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以表层0~20 cm含量最高。在0~20 cm土层,T处理的碱解氮含量在玉米进入抽雄期后显著低于CK,0~10 cm降幅在0.3%~26.0%,10~20 cm降幅在17.7%~23.8%。因此,玉米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留膜留茬免耕栽培的NO-3-N和NH+4-N供应量显著低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引起玉米拔节后碱解氮含量供应不足,是留膜留茬免耕栽培玉米生育后期出现早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早大白为试验材料,进行冬马铃薯5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其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方式的出苗率最高;不同处理中以少耕覆盖稻草8cm的总产量和单株产量最高,商品薯率以免耕覆盖稻草8cm的最高。此外,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总糖、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大,而对还原糖、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其中以传统栽培和免耕覆盖稻草(8cm)后盖普通地膜的总糖、蛋白质含量较高。因此,生产上采用少耕或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方式,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