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对不育系闽红249S的再生力以及水稻品种闽红两优727作再生稻头季适宜留桩高度以及机械化生产的产量潜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闽红249S是一个再生力强的水稻不育系,其再生率(力)为1.89,比强再生力对照佳辐占(1.67)高13.17%,差异达显著水平;闽红两优727作再生稻栽培时较适宜留低桩,留桩高度15 cm,再生季产量构成性状协调、产量高;闽红两优727头季、再生季和全年两季平均每667 m~2产量分别为597.87、320.05和917.92 kg,与机收低桩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主推品种泸优明占产量相当,适合作机收低桩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留桩高度对培矮64S/E32再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两系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为材料,设10,15,20,25,30,35和40cm等7个留桩高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留桩高度对其再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留桩越高,再生苗萌发越快,总再生率越高,产量越高;留桩高度影响各节位腋芽的再生率,但各节位所受影响有差异;留桩高度影响各节位再生稻农艺性状:各节位再生稻株高随留桩高度下降而降低,总叶数随留桩高度下降而增加;留桩高度对各节位再生稻产量性状也有较大影响;同一高度下再生稻株高、叶片数、每穗总粒数一般随节位降低而增加,结实率与千粒重一般以高节位再生稻较高.从再生率与产量来看,培矮64S/E32再生培植宜尽可能留高桩。  相似文献   

3.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500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两优500是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育性稳定、米质好、株型好、再生能力强的培矮64S为母本,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穗大粒多、米质较好的优良品系500为父本进行杂交,于1995年育成的适合作中稻蓄留再生种植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经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头季比汕优63生育期短4d,产量相当;再生季生育期比汕优63长7d,增产1倍左右;两季均表现出高产稳产、米质好、田间抗性较强。2002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种权保护。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品种作为再生稻的特点,结果表明:泸优1256生育期较短,分蘖强,再生季出苗快,头季和再生产量均较高,与其他品种差异达显著、极显著水平,比较适合作再生稻种埴;冈优364、宜香99E-4头季产量低、再生季出苗慢,Q优6号头季产量较高,分蘖强再生季出苗快,但再生季产量低;Y两优302头季产量高,但生育期略长,再生季产量低;天优112头季分蘖强、再生抽出的时间也较快,但头季和再生季的产量均不高,作再生稻种植还需进一步测试。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超级杂交稻高产抗倒的栽培技术体系,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比较了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与三系法高产杂交组合汕优63的叶鞘紧包程度、抗倒伏指数与茎秆物理强度等茎秆抗倒力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培矮64S/E32具有承载超高产目标产量的生物力学基础,其抗倒伏指数和茎秆物理强度均显著大于汕优63,具有更大的抗倒力.  相似文献   

6.
对超级杂交稻培矮64S/E32和超高产常规品种特青的产量性状和根系特征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64S/E32的产量性状和7叶期发根率明显优于特青;从7叶期至拔节期64S/E32和特青的根数、根长、根干质量的增加速度都较快,其它时期相对较慢;拔节期和齐穗期64S/E32的根数和根干重明显多(重)于特青;拔节期64S/E32的茎伤流量显著大于特青。培矮64S/E32这些根系特征可能与它具有的超高产潜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两优E32(广城1号)水稻新组合在越南河西省制种,其父母本播期差在13d左右,父本E32播种至始穗天数为78.80d,母本培矮64S播种至始穗天数为64-66d。父母本栽插行比以2:16最佳,制种产量最高,为2.57t/hm^2,较2:12行比增产43.58%;对母本培矮64S喷施不同量“九二О”,以800g/hm^2用量最佳,制种产量高达3.12t/hm^2,每穗实粒数58粒,结实率36.94%;扬花期割叶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扬花期防治稻粒黑粉病,可使每穗少5粒病粒,可增加优质种子228.8kg/hm^2。  相似文献   

8.
杂交稻组合低留桩再生力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18个杂交稻组合作低留桩再生力筛选简比试验,测定两季稻谷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再生季有效节位与田面的距离、生育期及主要性状,结果表明:天优华占、宜优115、新两优223和Y两优1号低节位再生力较强,头季和再生季产量都较高,可作为低留桩再生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新株型水稻与杂交稻结实期的光合特性与产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穗型较大的3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新株型稻IR65600-85、二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和三系杂交稻 优86为材料,研究其结实期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比较特性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培矮64S/E32和 优86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它们极显著地高于IR65600-85.就单茎物质生产力而言,IR65600-85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归因于其株型紧凑、少蘖大穗、分蘖成穗率高、单茎茎鞘重、光合速率高,但由于抽穗后叶、茎、鞘物质输出受阻,导致功能叶碳氮代谢紊乱,比例失调,使籽粒结实率低、充实差,产量潜力无法发挥.  相似文献   

10.
十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对稻曲病田间自然抗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与稻曲病发生程度密切相关的4个指标,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10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田间自然抗性分为四类:抗病组合类,衡农S-1/明恢81、衡两优1号;较抗病组合类,培两优288、安湘S/K1640—05、培两优余红、安农810S/山青11;较感病组合类。培矮64S/湘早籼1号、培矮64S/山青11、培两优特青;感病组合类,安湘S/896,为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两系法杂交稻组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水稻再生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水稻的再生特性,在同一栽培条件下对30个不同水稻品种(组合)的再生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组合)头季稻加再生稻的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供试材料间再生率的差异很大。根据再生苗的萌发动态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种类型:第1类为再生苗萌发早,最终再生率高;第2类为再生苗萌发迟,最终或最高再生率高;第3类为再生苗萌发迟,最终或最高再生率低。经相关分析表明,最终再生率与头季稻收获后各时期的再生率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稻实际产量与每穴穗数及各期再生率也呈正相关,并与每穴穗数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播种期对再生稻腋芽萌发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再生稻的适宜播种期,选用培两优500和汕优63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再生稻腋芽萌发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对再生稻生育期、腋芽萌发和产量均有明显影响,以3月31日播种的腋芽萌发好,再生季产量高,4月11日播种的腋芽萌发较差,但能正常成熟,4月19日播种的腋芽萌发差且不能在安全期内齐穗,导致部分穗子不能抽穗或能抽穗但不能正常成熟.从气候条件和高产角度出发,供试组合作再生稻栽培,在长沙地区的适宜播种期为3月底至4月初,最佳播种期为3月底。  相似文献   

13.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叶片数少、出叶速度快、生育期短、穗子小、成穗率和结实率较高。头季稻抽穗后光合物质主要供给穗部籽粒灌浆结实,分配给再生芽生长利用的光合物质极少,是齐穗后大量再生芽开始死亡的机理所在;改善头季稻抽穗期间植株行间的光照条件对再生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必须在一定光合物质供给基础上才能显现。头季稻齐穗后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较大,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对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杂交组合间再生力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水稻品种再生力可分为4级,头季稻及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穗粒数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有效穗232.12-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3)促芽肥提高再生力的作用,是通过施氮延缓了头季稻生长后期绿叶衰老速度,提高母茎叶片全氮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增加叶片当时的光合产物向头季稻穗部输入比例,减少先期贮藏于母茎鞘中光合产物向穗部输入量,相对地提高了母茎鞘干物重而增强再生力。促芽肥对再生稻的作用效果在品种间的表现不尽相同,头季稻穗粒数较多的大穗型品种要提早施用促芽肥并增加施用量,才能获得较高的再生稻产量。利用杂交中稻齐穗期剑叶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可预测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通过防治纹枯病保护头季稻基部叶片和适度烤田提高根系活力,是再生稻高产的重要保证;头季稻收获期的成熟度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头季稻完熟期再生芽开始破鞘现青时收割头季稻为宜,留桩高度以保留倒2节并高出5-7 cm处割苗即可。(4)针对目前再生稻生产上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即再生稻开花期的低温危害、再生稻大面积产量不平衡和机械收获头季稻对再生稻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途经。(5)提出再生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生态与农艺措施对头季稻后期冠层性状与再生芽生长的多因素互作机制”、“头季稻收割后再生芽停滞于母茎鞘中的原因及其调控途径”、“提高再生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和“适应机械插秧与机械收割的杂交水稻-再生稻配套技术”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杂交中稻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对再生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明影响再生力的主作关键植株性状,为杂交水稻及其再生稻的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杂交中稻植株性状与再生力关系及主作和再生总体高产组合的穗粒结构。【结果】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4个性状是代表品种再生力的关键因子,增加有效穗是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穗粒数、叶颖花比、叶粒数比、叶粒重比、LAI衰减指数和SPAD值衰减指数分别与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仅有头季稻齐穗期至成熟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对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的偏相关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同一个组合同时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均分别达到最高产量的可能性小,两季总产同时满足理论产量达11.5 t?hm-2和产量潜力达14 t?hm-2的高产组合的主作群体主要特征最佳取值范围:穗粒数为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SPAD值衰减指数0.4029~0.5409、有效穗232.12万~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结论】再生稻进一步高产的主攻目标是增加有效穗,头季稻齐穗到成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可作为鉴定再生力的新指标,中等偏大穗品种是中稻-再生稻总体高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抗除草剂水稻新品系“E32HR”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基因枪法转化获得的转bar基因水稻"HR"为供体亲本,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优势组合"65396"的恢复系"E32"为受体亲本,经过4次回交转育成对除草剂Basta具有稳定抗性的水稻新品系"E32HR"。对"E32HR"及其杂种"培矮64S/E32HR"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E32HR"的株高明显高于"E32"以外,其余性状均无明显差异。文中对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的结合以及抗除草剂水稻的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粮食结构调整的一种理想种植方式--中稻蓄留再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概述了国内外再生稻研究与生长现状,分析了其在生产上的利用优势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用培两优500作中稻进行了蓄留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培两优500中稻加再生稻产量达12082.5kg/hm^2,实际产量已达双季稻的全年产量水平,比汕优63(对照)增产37.5%,米质明显优于对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对同期抽穗的再生稻与主季稻源库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库特性方面:再生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少于主季稻;再生稻的每穗粒数仅相当于主季稻的1/3-1/2。源特性方面:主季稻的LAI为再生稻的6-7倍;再生稻光合速率较主季稻高。流特性方面:再生稻成熟期单株总干重为主季稻的25%-35%;无论是主季稻还是再生稻,超级杂交稻组合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均高于对照汕优63;主季稻及再生稻的茎鞘物质输出率与成熟期单株总干重呈正相关。源库关系方面:再生稻的粒叶比是主季稻的2-3倍;主季稻属增库增产型,而再生稻属源库互作型,且增源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稻品种各层叶片光合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以亚种间两系组合培矮 6 4S/E32、培矮 6 4S/ 9311、X0 7S/紫徽 10 0及三系杂交组合冈优 881、汕优 6 3和中粳 95 16为材料 ,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单株的叶面积和 2 2 5m2 小区的叶面积系数、不同叶层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 (叶绿体PSⅡ的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参数 qP和非光化学猝灭参数qN)等的变化 ,分析上述水稻品种的群体冠层结构 ,截光特点以及不同叶层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 ,参试的 6个高产水稻品种 (组合 )的冠层结构均具有分层的特点 ,形成了分层的群体光合作用特性 :上层为光合速率限制区、中层为光能截获限制区、下层为光合速率和光能截获双限区 ,但与汕优 6 3相比 ,除培矮 6 4S/E32的株型显著改善 ,类似于粳稻的冠层结构外 ,其他两系或三系杂交稻的冠层结构改善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