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阜南县小麦苗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成效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概述了小麦苗情监测的概念,回顾了安徽省及阜南县小麦苗情监测的历史,介绍了小麦苗情监测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对下一步小麦苗情监测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小麦苗情远程监测系统是在分析了小麦苗情数据的多源性及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ArcSDE技术和Oracle技术的小麦苗情监测诊断的多源数据库的构建和技术思路,并对数据库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物联网监测的小麦苗情图像受成像自然环境和成像设备影响存在对比度低及图像模糊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受限分位直方图的小麦苗情图像增强方法,首先压缩高概率密度色彩频度来减少高频色彩的像素出现过增强问题,然后对调整后的直方图进行分位划分以保持图像在增强后的色彩均值信息,缓和图像均值色彩变化过大导致的过增强和噪声放大问题,最后对分位直方图在分位区间内依据累积分布函数分别进行直方图均衡化融合为最终输出图像。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全局直方图易出现的过增强和噪声放大问题,增强后的图像细节丰富,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能够满足小麦苗情远程监测图像增强的实际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完善南阳市小麦苗情监测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南阳市生产实际,从监测方式、监测手段、监测队伍等方面完善小麦苗情监测体系,使苗情监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气候不确定性增加情况下,及早谋划,科学指导小麦田间管理,实现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服务南阳市乃至全省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小麦测产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开展小麦苗情监测工作的实践,分析了开展小麦测产的重要性,提出了小麦苗情点测产等4种测产方法,形成了比较规范而完整的小麦测产技术体系,对小麦测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小麦苗情分析。今年我省小麦播种面积48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6万公顷,呈现恢复性增长。从当前各地开展的苗情调查汇总情况看,目前小麦长势总体上不如往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苗情普遍较差。由于晚播和抢时播种,整地质量差,有机肥施入少,加上小麦播种出苗阶段温度低,积温不足,影响了小麦的正常发育,导致今年小麦苗情普遍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苗情物联网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建设苗情环境信息采集系统,基于智能终端的苗情手机采集系统,依托构建的作物苗情评价标准,整合开发作物苗情监测系统,实现对作物苗情信息的自动采集、管理、分析等功能。使作物苗情监测达到数字化、精准化、可视化、标准化,为及时灌溉、及时管理、有效病虫害防治、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河南不同生态类型麦区建立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站点,实时监测田间苗情及土壤温湿度、大气温湿度、降水量等环境数据,经数据采集、数据传输、远程会商等,为科学指导小麦生产提供决策依据。本项目初步建成河南不同麦区小麦生产管理数据库,实现田间管理网络化、数字化和可视化,为小麦争取高产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了及时掌握小麦冬前苗情生长发育状况,科学指导冬春田间管理,给冬小麦生长监测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12月8日~10日,笔者带领技术人员对红古区冬小麦苗情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小麦苗情监测现状,阐述了主要监测内容、监测开展现状及技术措施,通过分析近年来监测的经验与不足,提出发展建议,以推动当地小麦生产集约、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吼海  胡增强  周晋皓  陈飞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339-17340,17361
针对当前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不足的状况,结合广东耕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构建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库和监测数据分析模型库。利用技术优势,基于3S技术研发具有针对性的广东特色耕地质量变化监测系统,实现耕地数据的动态管理与更新,使监测流程化、规范化,提高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并借助于专家系统进行快速分析与智能决策,达到"定位、定量、快速"监测耕地质量等级、数量、结构和布局目标。  相似文献   

12.
概括了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发展的现状,并阐述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监测目标单一、管理体系分散、综合评价较低、技术标准各异以及保障体系不全。文章最后为我国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提出5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农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程序的关键节点,总结提炼了鉴定评估实践中突出的几个问题,包括损害范围确定缺乏完整的生态服务功能识别、损害程度确定缺乏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基线、损害溯源确定缺乏足够的现场监测数据支撑、损害修复确定缺乏可行的恢复/替代方案、损害数额确定缺乏科学的核算参数等,并提出了相应的破解对策,以提高农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意见的可靠度与采信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回归和收敛模型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下降,其中以东部下降幅度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起到积极作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污染物排放强度起到正相关作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不存在绝对β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收敛,且中部收敛速度最快,东部收敛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于我国北方蔬菜大棚设备简陋,监控设备不足,产出投入比不高等问题,设计了基于Lab VIEW的蔬菜大棚种植监控系统。系统将蔬菜大棚内的温湿度、光照度、气体(O2、CO、CO2)浓度、肥液浓度和流量等参数,通过传感器变送后经数据采集单元采集后传至PC机,并在Lab VIEW中利用基于数据的生产者/消费者框架编写了系统的监控软件。监控系统将蔬菜大棚内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与显示,并通过输出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波控制执行部件,使温湿度、光照度、气体浓度、肥液浓度和酸碱度以及流量等参数快速稳定在设定范围内;在系统编程中,利用Lab VIEW控件自定义功能,设计了形象简洁的交互界面,实现了自动滴灌混肥和环境监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作物环境胁迫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环境胁迫频发不仅严重影响区域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还威胁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高光谱遥感可实时、准确监测作物环境胁迫,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具有较大优势。首先阐述了高光谱遥感监测作物环境胁迫的理论基础,重点从基于光谱响应特征的直接监测、基于农学参数和生理信息反演的间接监测两方面,概述了高光谱遥感在监测作物病虫害、水分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该技术在作物环境胁迫监测应用领域的不足,如光谱响应特征的专属性认识不足、反演模型的精度及普适性较低、数据使用受到限制等,并讨论了高光谱遥感在作物环境胁迫监测方面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农作物环境胁迫监测及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继伟  巨天珍  林郁  贾丽  陈源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24-7925
基于目前"丝绸之路"遗址环境监测中存在的管理体制混乱、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监测对象简单化和遗址环境监测范围较小等问题,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析了原因。并对目前"丝绸之路"遗址中存在的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最后,制定了相关的防治和监测规划,为促进"丝绸之路"旅游业和文物古迹保护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天空地一体耕地质量监测移动实验室集成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粮食需求压力巨大,耕地质量下降会影响粮食质量和安全。现行的耕地质量监测方法因检测时间长、时空信息不足等缺陷难以满足越来越繁重的耕地质量调查监测需求。本研究探讨了适用于耕地质量监测的方法及移动实验室案例,构建了天空地一体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搭建了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原位速测等技术的移动实验室架构,研发了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天空地多种监测方法的集成技术;创制了一套天空地一体的耕地质量监测移动实验室,并在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区域进行了实地测试,在2 h内完成5个采样点的土壤养分、重金属等13个项目所需指标的现场速测,验证了本研究成果与常规耕地质量监测方法相比监测效率和现场出具结果的能力更强。本研究能够弥补现行耕地质量监测方法的不足之处,并且在监测指标全面性和监测数据时空尺度上都更有优势,能大大提升各级业务部门耕地质量监测的效果,加强耕地管理和保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章芳莲  司汉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241-6242
分析了农民工职业缺失的成因,提出了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以及建立农民工职业素质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可行性建议,以有效解决农民工职业意识缺失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通过鄂尔多斯市2006~2010年3~10月每旬土壤相对湿度数据与降水量、平均气温、上一旬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建立相关模型,根据鄂尔多斯市的地形及土壤类型特点将该市建成的121个区域自动站气温、降水数据附值于土壤相对湿度模型,从而反演出区域自动站土壤相对湿度数据。研究结果有效解决了该市区域面积大而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少缺乏代表性的问题,为区域自动站资料的应用、干旱监测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