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研究了不同肥力条件下的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成熟期植株倾斜角度代表的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第1伸长节间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茎秆粗度、厚度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株高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存在着品种间差异;施氮对水稻群体倒伏具有重要影响。就产量来说,最高产群体一般出现在750kg/hm2的中肥区。研究认为,通过降低第1和第2伸长节间长度,适当加强茎秆基部物理性状的强度、降低穗位、增加穗长和穗颈长度等,可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倒性,使倒伏与株高和生物产量的矛盾在更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稻品种抗倒伏性状的形态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水稻形态特征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为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年代育成的10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以茎秆倒伏指数和田间茎秆强度为抗倒伏性的基本指标.用相关分析方法从形态构成方面研究了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基部茎秆截面积与上1、上5伸长节是影响水稻抗倒伏能力的主要因子;上1、上4、上5节长度占株高比例与茎秆倒伏指数及田间茎秆强度呈极显著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株高相同的条件下,上1伸长节节间长度短且占株高比例小,基部茎秆截面面积大,基部两节间的长度略短但占株高比例偏大,是抗倒伏性较强的水稻品种的形态构成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重穗型杂交水稻的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绵恢725配组的系列重穗型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重穗型杂交水稻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及其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绵恢725配组的系列品种基部节间长度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节间直径、壁厚、节间至穗尖长度、节间至穗顶重以及截面面积与抗折力和弯曲力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绵恢725配组的系列杂交水稻组合茎基部各节间的直径、壁厚较II优838明显增加,表现茎秆粗壮,其倒伏指数明显低于对照品种II优838。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稻品种(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形态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水稻株高、基部节间形态性状等水稻茎秆的物理性状,以阐明决定水稻倒伏的主要因素.以抗倒伏品种南粳44和武运粳7号与不抗倒伏品系宁7412为试验材料,通过氮钾肥配比试验,探明株高、基部节间形态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水稻倒伏指数与基部节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基部节间的粗度、壁厚和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存在着品种间差异;增施氮、钾肥对水稻倒伏有显著影响.表明水稻基部节间的长度、粗度、壁厚和截面积对品种抗倒伏能力影响较大,这些性状的优化组合是提高水稻品种抗倒伏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与茎秆形态性状和力学性状的关系,为水稻抗倒伏高产栽培调控提供依据。以3种不同抗倒伏水平的籼型杂交晚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氮水平、3种栽插密度,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和栽插密度对水稻茎秆基部节间形态和力学性状的影响及其与倒伏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茎秆基部第1节间变细长,第2、3节间长度先增加后下降,茎壁变薄,秆型指数降低,从而提高茎秆的倒伏指数和降低抗倒伏能力;在高氮与高密栽培条件下,水稻的群体大,个体生长受抑制,使水稻植株茎秆的倾斜角度加大,倒伏指数加大,从而使水稻更容易倒伏;水稻基部茎秆的倒伏指数与株高、基部各伸长节间的长度呈正相关,与茎粗、茎壁厚、秆型指数呈负相关;增施氮肥与增加栽插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茎长与植株茎秆的弯曲力矩,降低了壁厚、机械强度和折断弯矩(M),从而降低了茎秆的抗倒伏能力,提高了水稻茎秆的倒伏指数(LI)。施纯氮160 kg·hm-2和栽插密度20.0 cm×16.6 cm时,水稻抗倒伏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形态和力学机理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研究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与茎秆形态性状和力学性状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为水稻抗倒高产栽培调控提供依据。【方法】以常规籼稻银晶软占为材料,设置4个氮水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对水稻茎秆基部节间形态和力学性状的影响及其与倒伏指数的关系。【结果】施氮影响水稻茎秆的形态和力学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增加,重心上移,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节间充实度下降,抗折力和弹性模量减小,茎秆倒伏指数增加,抗倒伏能力下降。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及基部节间长度呈正相关,而与基部节间充实度、抗折力及弹性模量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大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倒伏指数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负相关趋势。【结论】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和基部节间充实度等形态性状,以及弯曲力矩、抗折力等力学性状,是影响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偏高秆、偏大穗杂交粳稻屉优418、辽优5218组合在随机区组三次重复、较高肥力条件下的抗倒伏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偏高秆、偏大穗杂交粳稻屉优418、辽优5218组合具有抗倒伏能力强的理想茎秆物理形状:地上部第一伸长节间长度很短,地上部第二伸长节间长度也较短,基部茎秆截面椭圆长轴、短轴长和面积大,壁厚宽和茎壁截面积大,植株表现出抗倒伏能力强;在育种和栽培实践中,通过减少第一和第二伸长节间长度,适当加强茎秆基部物理性状的强度,降低穗位,增加穗长和穗颈长度等,可以提高杂交粳稻植株的抗倒性,使倒伏与株高和生物产量的矛盾在更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方式对超级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目的】倒伏是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综合生产目标的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种植方式超级稻的抗倒伏能力,为合理选用种植方式,实现“十字”综合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超级稻品种淮稻9号和Ⅲ优98为材料,设置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以倒伏指数作为衡量植株抗倒伏能力的指标,在齐穗后25 d,研究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基部第1节间(N1)、第2节间(N2)、第3节间(N3)、第4节间(N4)抗倒伏能力和主要物理性状的差异,并对倒伏指数、抗折力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不同种植方式水稻抗倒伏能力差异极显著,手栽稻倒伏指数最小,抗倒伏能力最强,直播稻倒伏指数最大,抗倒伏能力最差,机插稻居于二者之间。抗折力的大小是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倒伏指数差异的主要原因,N1、N2、N3、N4节间的抗折力与株高、重心高度、茎秆粗度、茎壁厚度、茎秆干重、叶鞘干重、单位节间干重、节间基部至穗顶的长度和鲜重及弯曲力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机插稻和直播稻相比,手栽稻基部节间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的主要原因是:(1)株高的增加是节间数增多、穗长及穗下2个节间变长所致,而茎秆基部易于发生倒伏的2—3个节间长度反而比机插稻和直播稻短;(2)基部各节间粗度和茎壁厚度均有明显增加,且茎、鞘干重大,单位节间干重极显著增加,茎秆的充实度好。【结论】不同种植方式水稻茎秆主要物理性状优化组合不同,基部节间短而粗,茎壁厚度大,茎秆充实程度好,是手栽稻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抗倒伏能力强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6个超级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茎秆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抗倒伏能力较强的杂交稻品种具有基部伸长节间较短、茎秆基部较粗的形态特征;超级杂交稻倒伏指数与茎秆基部第1,2,3伸长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秆基部壁厚以及基部第2伸长节间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大维管束面积和维管束总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株高和茎秆基部长、短轴直径相关不显著.说明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基部壁厚和基部伸长节间维管束面积和数目,能增强超级杂交稻茎秆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6个超级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茎秆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抗倒伏能力较强的杂交稻品种具有基部伸长节间较短、茎秆基部较粗的形态特征;超级杂交稻倒伏指数与茎秆基部第1,2,3伸长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秆基部壁厚以及基部第2伸长节间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大维管束面积和维管束总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株高和茎秆基部长、短轴直径相关不显著。说明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基部壁厚和基部伸长节间维管束面积和数目,能增强超级杂交稻茎秆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稻区3种穗型常规稻品种及杂交稻为试材,设置3种行距、2种穴距,研究行穴距配置影响下蜡熟期水稻茎秆物理性状、力学性状及穗型因子与抗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行、穴距同时影响水稻茎秆物理性状和穗型性状,进而使不同穗型水稻品种表现出抗倒伏能力的强弱;20 cm穴距下弯穗杂交稻辽优52210株高显著升高且抗折力显著下降,是其倒伏指数较高的主要因素;沈稻47和沈稻6号在25 cm×20 cm配置下,植株株高、基部N2节间至顶长度和鲜质量、穗颈角、穗长、单穗鲜质量、穗重心明显下降,倒伏指数降低;在35 cm×15cm配置下,3个水稻品种植株横截面积和抗折力显著高于其他配置,倒伏指数较低。从穗型角度分析,沈稻47和沈稻6号植株抗倒性对行穴距配置变化的适应能力强于辽优52210。各品种在25 cm×15 cm、30 cm×20 cm、35 cm×20 cm配置下穗颈角显著增大,且后2种行穴配置下单穗鲜质量和穗长增加,穗重心升高,均会使倒伏指数显著增加。综合来看,在高密度和低密度行穴距配置下,抗折力和节间弯矩分别成为倒伏指数增加的诱导因子,水稻分别受到倒伏和单位面积穗数的限制而无法获得高产稳产。因此,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应以增加茎秆基部的抗折力为主攻目标;品种选择时,应选择节间弯矩适宜的品种,可以在保证较大生物量的同时提升抗倒性。  相似文献   

12.
群体调控对夏玉米抗倒伏性状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创玉198为试验材料,研究群体调控对夏玉米(Zea mays L.)抗倒伏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玉米倒伏率、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均逐渐升高;基部茎节间长增加,茎粗、茎粗系数降低;茎秆穿刺强度、单株茎秆干物重逐渐增加,茎秆抗折力先增加后降低;田间倒伏率增加,茎秆抗倒伏能力下降。得出创玉198玉米品种合理群体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此群体结构有利于提高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不同株高、重心高度及基部茎秆性状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533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2种栽培条件下,对10个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低株高水稻基部第1节间壁厚和基部抗折力对倒伏指数有协同作用,低株高水稻抗倒伏茎秆性状改良应集中在基部第1节间茎粗、壁厚,高株高水稻倒伏性更易受株高和重心高度的影响,高株高水稻抗倒伏性状改良应集中在基部第2节间茎粗,增强水稻茎秆基部抗折力是提高不同株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小麦基部节间长度和茎秆直径是鉴评小麦抗倒伏性的重要指标。以两个主栽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为亲本获得的含有168个株系的DH(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于3个不同的环境下种植,对小麦基部第一节间长度(L1)、基部第二节间长度(L2)、基部第二节间直径(Di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H群体的上述3个性状均表现出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并接近于正态分布。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第二节间直径与一、二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三者关系极为密切。3个环境中,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度间的相关性都是最高的,相关系数达0.833**。与正常播种相比,晚播条件下,基部第二节间长度与基部第一节间长度、基部第二节间直径间的相关系数明显变小(0.583**0.650**,0.263**0.408**),而基部第一节间长度与基部第二节间直径间的相关性没有明显变化(0.304**≈0.309**)。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多效唑对谷子茎秆性状及其穗颈的抗倒性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谷子拔节期前(A1)、拔节期(A2)和孕穗期(A3)分别叶面喷施300 mg·L-1的多效唑,以清水作为对照(CK),对谷子主要茎秆性状、倒伏指数、穗颈参数及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与CK相比,施药后谷子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喷施时期越早,抑制效果越明显,株高越低,2个品种的株高均在A1处理下达到最小值,同时植株重心高度与株高的比值变化趋势与之相一致。②基部节间茎粗增大,在A1处理时达到最大值。随多效唑喷施时期的推移,各节间长度降低幅度减小,而节间直径则随着节间长度的减少逐渐增大,茎秆充实度明显提高。③随多效唑喷施时期的推移,茎秆各节间的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渐增,抗折力渐减,抗倒性逐渐减弱,均在A1处理时最好。④穗颈方面,农大8号穗颈含水量、弯曲力矩有明显变化,其中,穗颈弯曲力矩在A1处理最小,穗颈含水量则在A2处理下最低。而张杂10号穗颈除弯曲力矩有影响外,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其中,穗颈弯曲力矩在A1处理时达到最小。⑤影响谷子产量的关键构成是穗重及穗粒重,在A2处理下谷子增产显著,农大8号产量比CK增加7.10%,张杂10号产量比CK增加8.29%。因此,在拔节期喷施300 mg·L-1多效唑,可提高谷子茎秆充实度,增强抗倒伏能力,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